全凭静脉麻醉下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HMGB1和IL—1β的影响

2017-11-20 08:50邱立国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4期

邱立国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HMGB1和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行胃肠道剖腹手术的中老年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深度将其分为深麻醉组与浅麻醉组,各34例;深麻醉组80%以上患者在术中的BIS值维持在30~45水平,而浅麻醉组患者的BIS值维持在45~60水平,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 d(T2)及术后2 d(T3)时的静脉血,并检测其中HMGB1和IL-1β的水平值。结果:术后1 d和2 d,深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浅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 d及2 d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时的IL-1β水平值明显高于T0、T2及T3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 d及2 d的HMGB1水平值明显低于浅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麻醉能够显著降低中老年手术患者在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大大减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调节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关键词】 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白细胞介素1β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037-03

认知功能障碍属于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中老年人是主要的发病群体,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认知能力、情感、定向能力及思维等方面发生紊乱[1]。临床研究表明,不同麻醉深度将会导致患者对手术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2]。为分析探讨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此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行胃肠道剖腹手术的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施以不同的麻醉深度,然后观察记录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同时对患者在不同手术时间点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HMGB1、IL-1β的水平进行检测。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行胃肠道剖腹手术的中老年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深度将其分为深麻醉组与浅麻醉组,各34例。深麻醉组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50~76岁,平均(62.4±5.4)岁;患者BMI平均为(22.5±3.1)kg/m2;ASA分级:10例为Ⅰ级,24例为Ⅱ级;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为(38.5±4.8)。浅麻醉组患者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49~77岁,平均(61.8±5.3)岁;BMI平均为(23.4±3.5)kg/m2;ASA分级:12例为Ⅰ级,22例为Ⅱ级;患者术中BIS平均为(39.6±5.8)。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胃癌、直肠癌及结肠癌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前的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钠100 mg。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包括BP、HR、ECG、SpO2及BIS水平。维持深麻醉组80%以上患者手术期间的BIS值在30~45水平,浅麻醉组患者则维持在45~60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丙泊酚1.5~2.5 mg/kg及苯磺顺阿曲库铵0.2 mg/kg。

患者气管插管以后进行机械通气,相应参数设置如下:VT 8~10 ml/kg,RR 10~12次/min,I∶E设定为1∶2。对通气参数进行调整,保持PETCO2为35~45 mm Hg。

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依照BIS值对丙泊酚的输注速度进行调整,而瑞芬太尼的静脉输注速度应保持为0.1~0.3 μg/(kg·min);手术期间的舒芬太尼及苯磺顺阿曲库铵的剂量应当依据手术实际情况进行间歇性的静脉输注,并控制HR水平为50~90次/min,使用阿托品及艾司洛尔进行调节[3]。

在患者苏醒期间应避免使用任何类型的拮抗药物,手术以后不应当使用镇静及精神类药物。两组患者在手术过后48 h内进行自控型静脉镇痛。相应镇痛泵配方如下:舒芬太尼2 μg/kg、阿扎司琼10 mg及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在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 d(T2)及术后2 d(T3)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进行常规抗凝,并将其进行离心,分离出血浆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IL-1β及HMGB1蛋白水平进行检测。(2)运用MMES表对患者在术前、术后1 d以及术后2 d的认知功能状况进行评定,主要指标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相应评分小于23分及与术前相比降低值在2分以上者均当作认知功能障碍,对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認知功能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2 d,深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浅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 d及2 d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的MMSE评分与术后2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endprint

2.2 两组患者IL-1β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 d(T2)及术后2 d(T3)的IL-1β水平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时的IL-1β水平值明显高于T0、T2和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HMGB1水平值对比

两组患者在T0及T1时的HMGB1水平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麻醉组患者在T2及T3时的HMGB1水平值明显低于浅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2及T3时的HMGB1水平值明显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属于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影响因素有很多,诸如手术操作方式、麻醉手段及麻醉时间等所导致的机体应激性反应与炎性反应[4]。中老年人是主要的发病群体,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文献[5]的临床研究表明,麻醉深度可能与患者术后的認知功能障碍发生状况具有密切的关联。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术后1 d和2 d,深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浅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 d及2 d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 d及2 d的HMGB1水平值明显低于浅麻醉组,表明深麻醉能够降低中老年患者术后的HMGB1水平,大大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并促进其神经保护功能。IL-1β属于早期促炎因子,其表达时间相对较短,此次研究表明,术后两组患者的IL-1β均有所上升,而术后1 d均能得以恢复,接近术前水平。这与文献[6-11]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表明深麻醉能够显著降低中老年手术患者在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大大减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调节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清华,耿英杰,张瑞芹,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3,12(5):407-409.

[2]李鹤,李传翔,宋冬梅,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5):86-89.

[3]郝冬,郜冶,张锦,等.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2):251-252.

[4]洪波.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57-159.

[5]赵国梁,丁明.血清NSE、S100β和Aβ蛋白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0):979-982.

[6]高明月,杨珉,况伟宏,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和正常值的筛查效度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7(3):443-449.

[7]树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的研究进展[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9):750-753.

[8]周红梅,邓龙蛟,李水英,等.MoCA和MMSE在老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肢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比较[J].山东医药,2016,56(16):57-59.

[9]陈莉,王辉,宋美丽,等.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4):19-20.

[10]马波.对比研究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1):88-89.

[11]王磊,李林东,崔雅楠,等.不同全身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2):5666-5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