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IP影视引进的逻辑起点

2017-11-20 23:43王秋硕
新闻论坛 2017年5期

【内容提要】当下,对海外IP影视的引进已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和重要存在。因此立足原因总结、方式梳理、利弊分析、策略探讨的视角,理性审视引进海外IP的逻辑起点,十分必要。

【关键词】IP影视 海外引进 影视产业

对中国影视产业而言,IP(Intellectual Property)并非新词,但移动互联的崛起重新定义了IP影视(下文简称“IP”)的内涵与外延——不再局限于基础含义/知识产权,而是泛化成凝聚用户情感、市场需求、商业价值的产品符号与消费载体,更是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象征与体现。IP热潮的涌现,标志着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全面到来,使产业资本、体验经济、创意消费紧密相连,影响着影视市场的格局重组与影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文化创意行业的融合兴旺提供着动力。方兴未艾的海外IP引进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重要存在,探寻引进的逻辑起点,有助于理性地审视发展现状,也有益于积极地推动未来升级。

一、引进海外IP的原因

海外IP蕴含的经济价值是引进的核心原因。IP意味着一种内在的消费吸引力和隐藏的商业价值,尤其是经历过市场检验并拥有大量消费群体的海外IP,无疑是降低投资风险、实现经济回收的重要保障。所以选择引进发育状况成熟的海外IP,对于高风险与高回报的影视行业来说,是趋利避害又切实可行的商业策略。

大众文化消费越来越青睐影视作品,但市场需求的增长并未直接带动产品质量的提升。面对良莠不齐、信息庞杂的影视市场现状,如何促成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达成合理匹配与有效沟通,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难题。IP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引导消费者甄别内容的重要方式,在降低选择机会成本的同时也巩固原有消费者、聚拢潜在消费者。漫威、迪士尼、KBS等众多海外知名的影视集团一直在致力于IP的开发培育与管理运营,不仅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也沉淀着可靠的品牌影响力,以此取得全球化的商业成功。选择引进成熟的海外IP,有助于获得品牌认同,快速实现需求与产品的沟通对接与价值转换。

二、引进海外IP的方式

海外IP的引进轨迹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复制抄袭的山寨化制作,一是版权购买的规范化引进。近几年,随着版权意识的日益加强、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行业自律精神的有效发挥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山寨化的做法不断萎缩,已有消失之势,正规的版权引进日益成为主流。

版权引进的基本方式是原装进口与本土改造。原创进口指直接购买海外影视产品的成品播映版权,再进行字幕翻译等简单处理后推向市场。这一方式历时已久,集中在影视剧领域,《美女与野兽》《速度与激情》《血战钢锯岭》《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权利的游戏》《纸牌屋》等是典型代表。本土改造指先购买海外产品的版权模式,然后融合本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与创新后推向市场。这一方式正在呈现常态化趋势,集中在综艺节目领域,《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家喻户晓的节目是典型代表。需要强调的是,当前这两种方式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只是各自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产品。

三、引进海外IP的利弊

海外IP的引进是推动中国影视文化永葆活力、百花齐放的重要方式。同时,转变着本土制作的传统理念,助推着制播分离的转型;提高着行业基础标准,激活着创作积极性;提升着内容质量,增强着市场竞争活力;促进着文化交流对话,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选择,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丰富着大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夯实了我国影视产业换代的消费基础。

在影视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语境中,海外IP的引进潮流势不可挡,尽管有不少益处,但在我国影视产业的实际语境中也存诸多无法被忽视的病症。一言以蔽之,海外IP的大量引进加剧着影视产品在内容层面的对抗性竞争和同质化倾向。因此导致电视荧屏上,版权引进的真人秀扎堆播出,歌唱类、亲子类、游戏竞技类等类型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开启了真人秀的霸屏模式,也引发了综艺节目的泛娱乐化与导向偏离;电影银幕上,魔幻片、科幻片、动作片等一味追求视听刺激的好莱坞类型大片混战交错,滋生了浅薄的电影审美趣味,也损害了国产电影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各种移动终端上,纷至沓来的各种海外IP更是令人花眼乱心。同时,也造成我国影视产业资源调配与供给的失衡与浪费,酝酿着不同程度的版权纠纷,导致从业者的过度依赖与消费者的过分崇拜,催化着新的市场混战。

四、引进海外IP的策略

鉴别和选择适宜引进的海外IP是顺利引进并实现获利的先决条件。

(一)爆款先行

某个海外IP是不是爆款是决定其值不值得引进的第一要义。因为爆款证明这一IP具备市场生存能力强、受众群体范围广、内容消费短板少等多项优势,拥有引进潜质。需要强调的是,在新一轮的跨媒介叙事中,围绕粉丝经济诞生的各种IP成为搅动影视创意产业的兴奋剂,所以对粉丝群体/受众群体的全面分析是判断海外IP是否为爆款的重要指征。

(二)价值相融

海外IP蕴含的价值观唯有符合中国主流文化,才能在引进后获得本土消费的情感接受和文化认同,才能顺利实现市场落地;若有悖于或抵触主流文化,必然会被漠视。IP的价值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隐喻,是跨文化传播中异域文化沟通本土受眾的关键,例如《美女与野兽》象征执着勇敢,《血战钢锯岭》体现坚持信仰,《复仇者联盟》隐含正义不败等精神。这些海外IP携带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主流的文化认同,自然能斩获市场与口碑的双赢。对引进后还需本土化的IP而言,在改造过程中加入符合中国文化的叙事元素,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本土化。《爸爸去哪儿》的原版节目并没有村长的设定,但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含蓄气质,出于节目播出效果的综艺考虑,版权引进后,创造性地植入村长角色,这一融合“与节目形式及内容相得益彰,拉近了观众、嘉宾与节目的距离”。

(三)团队移植

海外IP背后是否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完整的制作流程以及原团队能否在本土化创作、发行营销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规划与协同支持,理应也成为选择是否引进的参考条件。因为原团队把控着IP的文化理念、掌握着核心的创制技术、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所以能否实现海外团队的合理移植,是引进IP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四)一心多用

引进前还应判断该IP是否具有一心多用的可能,即否能以影视为圆心,为游戏、音乐、动漫、周边衍生等其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版权支持和粉丝基础,并促成彼此间实现有效互动,将IP价值最大化。电影《魔兽》在中国的上映是海外IP发挥一心多用的典型案例。并将海外优质IP的引进、开发、拓展、衍生与跨界的融合水平和运营要求提上了新台阶。

五、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下,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影视消费最大的渠道与平台,也因此造成海外IP的引进、传播与消费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元。在IP狂飙突进的当下,面对共融开放的新语境,客观看待海外IP的存在意义,在引进中寻找商业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平衡,既是进一步规范影视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影视产业的理性升级。

作者简介:王秋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流动站博士后、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艺术

编辑:长 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