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研采访如何“蹲”出一片新天地

2017-11-22 22:39康美权樊远平陈云峰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贫困村调研贫困户

□ 文/康美权 樊远平 陈云峰

蹲点调研采访如何“蹲”出一片新天地

□ 文/康美权 樊远平 陈云峰

蹲点调研采访一直是媒体记者的基本功,但对“网络一代”记者而言,这项基本功有所退化。结合“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的实践,本文作者认为摆正“蹲姿”、 巧用“蹲法”、 完善“蹲功”,是做好蹲点调研采访的基本方法。

蹲点调研 双百三同 扶贫

今年5月,中宣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了“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蹲点调研采访一个月,并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潞田镇东村村和遂川县高坪镇桃洞村被列入其中。

为了配合好这次“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吉安广播电视台也派出了记者到这两个贫困村参与蹲点调研。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与中央、省级媒体的几位蹲点记者一起,吃住在农家,与农民一起劳动,感受村庄每天或明或暗的变化,与村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等交朋友,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正在脱贫路上的小村庄,采写了多篇蹲点日记:《扶贫爱心屋》《光棍建房记》《最后一栋老教学楼的争夺战》……这些作品不仅赢得当地百姓的好评,还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播发。

“双百三同”调研活动,为记者提供了难得的“蹲点”采访机会。他们既是做好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的扶贫工作者,肩负的是“两种身份”“两种使命”。他们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抓取基层“活鱼”,采写了一篇篇有情有“意”的作品,“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摆正“蹲姿”

蹲点采访,尤其是在贫困村蹲点采访,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最真实的百姓,他们由于居住在大山深处,生活窘迫。如何与他们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能否和他们“打成一片”甚至直接决定了蹲点是否成功。这就需要记者摆正“蹲姿”: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

蹲点,首先考验的就是记者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记者只有端正姿态,抱着一颗谦逊的心,走近群众,与农民交朋友,蹲点采访才能有顺利进行的基础。

某媒体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一位90后女记者被分派到东村村蹲点,刚开始大家都在为她担心:像这样长时间驻扎贫困村,她受得了吗?她能胜任吗?但这位女记者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听不懂当地人讲的土话,她就向村干部请教;不会干的农活,她就戴顶草帽在太阳下与群众一起干……尽管因为水土不服全身过敏长痱子,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出色完成采访调研任务的同时,她交了不少农民朋友。村里人都对这个首都来的姑娘刮目相看。

在桃洞村,有位年轻记者第一次走进一贫困户家中采访,当看到这户人家穷得连吃饭的桌凳都没有时,那位年轻记者居然当着采访对象的面说“你家怎么这么穷啊!”本来是出于同情心,不料这位贫困户一听,以为记者是看不起他,生气地走了。采访只能中止,事先列好的提纲也作废了。经历过这次失败的采访后,这位记者明白要完成蹲点采访任务,必须学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淡化采访对象的“贫困意识”,把贫困群众定位为自己的合作者,想方设法拉近与贫困户的心理距离,不让自己的“悲情”影响贫困群众的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这样一来,贫困户不但不躲着他,而且乐意把自己的生活困难、脱贫计划都告诉他。

记者用自己该有的姿态,获得了人们的尊敬。愿意去“采”,用情去“访”,就能获得“鲜活”素材。

二、巧用“蹲法”

蹲点日记不是简单的记录,而必须有精彩的新闻事实,有记者的所思所感,有主题的提炼升华。

蹲点日记《一次安静的评议大会》这篇新闻作品的出笼,背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记者在和东村村干部聊天时,村干部无意间说起下午有个贫困户评议大会,投票选出两户退出贫困户。村干部轻描淡写的一提,蹲点记者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带着去看一看的心态,他们来到了会场。在农村,村民开会不可能都准时到。在等待大家到齐的过程中,记者就找先到的村民们聊天。聊着聊着,一位村民说去年村里开这个会时,大家大打出手,原因是为了争当贫困户“吃补贴”互不相让。那今年会不会也上演“全武行”呢。想想就“激动”,说不定能拍到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呢!

但是,结果却把这种不该有的心理彻底浇灭:整场评议会安安静静地结束了,选出了两户退出贫困户后,还没等统计结果出来,大家就陆续干活去了,谁也不关心谁还吃着“低保”,谁还拿着“补贴”。

一年间,村民的观念怎么就转变过来了?没有拍到想象中的“精彩镜头”,是不是这些素材就没用了?记者转念一想:不争不吵不正是新闻嘛,说明贫困户识别越来越精准了,“吃低保”越来越阳光了,农民靠产业致富不再“等、靠、要”了,这不正是脱贫攻坚鲜活的效果吗?

新闻点,就在这转念间提炼出来。好的新闻,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蹲好点,写好蹲点日记,记者要善于从繁琐的新闻线索中去提炼,从生动的新闻事实中去升华,用有血有肉、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去展示贫困地区扶贫干部“滴水穿石”的韧劲,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励志,脱贫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恩。

蹲点记者身处贫困农村,不比循着新闻线索去采访,不比某一个特定的时政活动,是一个全开放的环境,各种情况纷繁复杂,必须学会用巧劲发巧力,去发现线索、提炼新闻,既要博采众家之长,又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新闻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完善“蹲功”

全民记者时代,要求电视记者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否则难以在“抢滩”中活出自我。在蹲点调研采访中,电视记者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画面有真相,有活生生的视频,要将这些好的“食材”烹制成雅俗共赏的“大菜”,需要记者的综合功力。

由于台里记者人数不足的原因,吉安广播电视台在这两个村各选派了一名记者参与调研采访。蹲点时间跨度较长,而要确保所采写的新闻及时高效地传输回台里,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播出,对蹲点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一般而言要求记者做到拍摄、采访、写稿、编辑“四位一体”,甚至还要记者配音,以实现“在基层”的现场感。

蹲点期间,记者都是白天拍摄、采访,中午听同期录音,晚上写稿子,配音、粗编、回传,与后方高效对接。

在贫困村蹲点,不同于在社区蹲点。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看书看报比较少,如果采用常规的宣传手段,记者很难与贫困群众形成良好互动,也很难在宣传上出彩。

怎么办?这就要求记者真情融入,情注笔端,将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记录下来,通过对比看变化,以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说变化,引发观众共鸣,产生直达人心的效果。“这场评议会20分钟全程安静,没有高声争执,没有脸红脖子粗,甚至没有一个村民站出来评议的。”“活到这个岁数,能有新房住,还能挣到钱,细伢崽又在身边,这样的好事,想想晚上做梦都会笑!”“村里还聘了李新华当护林员,每月有750块收入。去年他还免费领了三亩茶苗,明年就能产生效益。看来,李新华建房娶老婆大有希望啦!”……字里行间,百姓的喜悦溢于言表,脱贫攻坚的成效跃然纸上。加上直白生动的标题,像《鸡儿鸡儿快快长》《日子开始甜起来》《“智”上鹰盘山》《“独臂”砍竹人》《贫困村舍近求远买家具》等,让报道可看可触更可感。

笔者认为,只要摆正好了“蹲姿”、善于运用好“蹲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蹲功”,再加上吃苦、勤奋,就一定能在蹲点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贫困村调研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