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用于下腔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

2017-11-22 08:15陈志永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酶原纤溶下腔

陈志永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普外科,北京 101100)

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用于下腔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

陈志永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普外科,北京 10110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血栓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2013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抗凝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D-二聚体、FDP和FIB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事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溶栓应用于下腔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栓相关指标,提高疗效,降低出血风险,可推广应用。

D-二聚体;抗凝;下腔静脉血栓;rt-PA溶栓;治疗效果

下腔静脉滤器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但是该方法无法预防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若不能及时对下腔静脉血栓进行清除,很容易引发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双下肢肿胀、腹部闷胀等不适,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肝硬化、腹水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有时出现尿少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局部溶栓,有助于血管畅通,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安全风险[1]。为了解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下腔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60例我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0例,均为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原因有下肢创伤、腹部择期性手术者,如胃、结肠、胆道或前列腺手术或阴道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急性骨折和髋关节手术后。经B超检查确诊为下腔静脉血栓,无腹腔脏器损伤或颅脑外伤。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21岁-67岁,平均年龄(43.2±5.1)岁;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22岁-68岁,平均年龄(43.3±5.2)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每隔12 h给患者皮下注射0.4 mL的伊洛肝素,连续使用14 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溶栓治疗,给患者置入溶栓导管,将rt-PA溶于50 mL的自带溶酶中,然后应用微量泵给患者泵入,泵入时间为2 h,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两周后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情况,并在治疗后对两组实施下腔静脉造影,观察患者的血栓溶解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评定患者疗效,若患者治疗后血栓溶解达到90%以上,则为显效;血栓溶解超过50%为有效;血栓溶解超过20%但不足50%为好转;血栓溶解不足20%为无效。并对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FDP与FIB指标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的D-二聚体、FDP和FIB指标改善更为明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好转5例,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3.33%(28/30)。对照组中治疗显效、有效和好转的患者共21例,其有效率仅为70.0%(21/30),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中发生小出血事件1例,大出血1例,其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中1例发生小出血,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对照组总发生率为3.33%(1/3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腔静脉血栓在临床较为常见,若不能及时对患者的血栓进行清除,很容易导致下腔静脉阻塞的情况,增加患者病死率,因此,探讨有效的下腔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抗凝治疗是临床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诸多研究证实[3]。溶栓是临床治疗下腔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随着溶栓水平的不断进步,rt-PA溶栓在下腔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

rt-PA是一种由真核细胞表达的用于血栓溶解的基因重组蛋白酶,不会对机体产生明显免疫原性,能够与血栓上的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结合,与链激酶以及尿激酶等溶栓药物相比,rt-PA更适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患者[4]。有研究报道,将rt-PA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使用剂量以0.9 mg/kg-1.0 mg/kg为宜,可采用24 h持续泵入,其主要顾虑为出血,但是由于rt-PA的半衰期较短,仅为5 min左右,所以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后也比较容易纠正[5]。由于rt-PA溶栓在下腔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报道较少,因而本研究对下腔静脉血栓的rt-PA溶栓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能否通过短时间(2 h)的rt-PA溶栓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同时提高治疗有效性。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FDP及FIB指标对比(Mean±SD)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对比[n(%)]

D-二聚体、FDP、FIB等都是临床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证实,在缺乏反映血栓机化客观检查指标的情况下,可通过观察D-二聚体、FDP、FIB等指标,对患者的血栓形成和溶解情况进行判断[6]。因此,本研究选取了这三项指标作为判断血栓治疗效果的依据,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组应用抗凝和rt-PA溶栓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D-二聚体、FDP与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3.33%,显著高于单纯抗凝治疗对照组的70.0%,说明研究组治疗方法更有助于血栓溶解,提高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该治疗方法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在临床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下腔静脉血栓应用rt-PA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栓相关指标,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进一步加强应用。

[1]包芳,孙小力,曹桂芝,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9(8): 86-87.

[2]郜宪林.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4): 20-22.

[3]殷文明,张小宁.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22(14): 1629-1634.

[4]叶秀银,刘骏达,卢焕霞,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6): 637-639.

[5]夏玉蕊,董万利.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2):159-163.

[6]张凤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23(24): 53-55.

猜你喜欢
酶原纤溶下腔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