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

2017-11-22 01:22周阳敏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一带贸易历史

周阳敏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

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

周阳敏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传统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创新合作;融合发展;新格局;全球化

一、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倡导提出了“一带一路”,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构建,甚至联合国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等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2014—2016年①,中国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已在20多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税收11亿美元与就业岗位18万个。截至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已超过3万亿美元(潘旭涛、马明阳,2017),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李克强总理指出,把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当作2017年的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快建设陆上经济走廊与海上合作支点,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等,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向海外,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等②。

事实上,早在2013年年底③,“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等国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早已是中国;东盟整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与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也早已是中国。早在2013年年末,“中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网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至多只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2/3”(世界银行,2014)。因此,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核心点在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基础设施的重构,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甚至还有观点错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借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与西欧国家双赢先例,推行“一带一路”提升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最终确立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④。如2017年5月,欧盟贸易事务发言人Daniel Rosario指出,“欧盟不支持‘一带一路’的声明内容,因为该声明不能确认欧盟和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和为所有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的共同承诺的真实性,而且拟定该声明的流程也无法产生包容性的解决方案”。其他不协调、不理解的声音在国际上也时有发生。

的确,我们一方面指出⑤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衰落成就了欧洲大航海时代,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复兴,不仅会改变人类历史的演进方向,还会改变对人类历史的理解(王义桅,2016)。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框框,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越了“马歇尔计划”(王义桅,2016)。因此诸如过剩产能威胁论、经济帝国主义论、朝贡体系复活论、中国模式输出论、地缘政治冲突论、文明冲突论、挑战国际秩序论、生态习俗破坏论、欧盟肢解论、黄祸论等,是根本不了解中国“一带一路”的深刻历史渊源。正如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所讲的,中国传统的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丝路精神,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⑥。然而,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究竟呈现如何?成因机理如何?其根本性质是什么?本文试图从经济史研究方法重新审视这三个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中国历史周期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对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的文献却不多。例如高福顺(2017)认为,司马迁撰《史记》时之所以将张骞出使西域的伟大功绩称为“凿空西域”,是因为张骞“凿空”之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意义非同寻常,虽缘于政治因素考量而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却无意间开辟出备受世人赞誉、瞩目的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足见汉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已全然超出汉武帝的政治预期⑦。于倩、陈果(2013)研究发现,整个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发展壮大与衰退败落,必然与我国封建时期的政治、经济周期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时代趋于和平,则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出现;如果统治强盛,则贸易繁荣;统治没落时,则贸易消亡。正是由于经济贸易顺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兴衰的潮流,所以,丝绸之路必然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周期之中⑧。

张国刚(2015)研究发现,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丝绸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⑨。朱德军(2014)认为,隋代作为突厥汗国攫取、垄断贸易利益工具的草原丝路,必须以获取内地的丝绸为基本条件。显然,中原的岁给、突厥的朝贡与互市贸易构成了丝绸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虽与隋代经营北疆的战略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但更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博弈以及对实力的运用方式,而非单纯对草原丝路的控制程度等⑩。

邹磊(2015)认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历史性兴替,既与特定政治局势的转换息息相关,也是由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陆上贸易的内在局限以及中国的海上优势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历史证明,陆上丝绸之路的盛衰往往取决于中国对西北边疆的经营程度以及中亚、西亚地区的政治稳定程度。显然,蒙古帝国时代丝绸之路的复兴,是以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⑪。李飞(2017)基于廊道遗产视角分析了茶马古道的生命周期,认为其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拓期,含秦汉的雏形时期与唐宋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繁荣期,即元明清的快速发展与鼎盛时期;第三阶段衰落期,即清末民国等时期;第四阶段为复兴期,即1990年国家重新启动了茶马古道,并以该名字命名。李飞认为,“茶马古道的兴衰周期是经济发展与衰退的必然结果,而从深层次讲,也是经济发展对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升级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⑫。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都归因于政治周期,归因于战争与和平的交替。目前的研究缺乏对丝绸之路兴衰周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缺乏对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的经济史分析等,这正好给本文及其后来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中国历史的人口水平与经济水平:传统丝绸之路兴衰概貌

从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快速增长期,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历史人口与经济增长周期(秦至民国)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七个大型的经济周期与人口周期,而且中国历史的经济增长周期与人口增长周期完全一致,呈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既出现过相对的下降,也出现过绝对的下降。经济的绝对下降次数为5次,最高一次的下降幅度高达91.7%,即出现了全面的大规模衰退;而人口的绝对下降的次数为7次,即每次中国历史低谷都伴随着人口的绝对下降(还没有出现相对下降的现象),最高一次的下降幅度高达64.9%。

第二,中国历史经济周期与人口周期都出现了先期波动频率小波动幅度也小,而中期则出现了波动频率大但波动幅度小,而后期则出现了波动频率小但波动幅度很大的现象。

第三,中国历史经济周期与人口周期在先期的波动频率与波动形态基本一致,后期则出现了波动频率一致但波动形态有差异的现象。

进一步,计算中国历史经济周期与人口周期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878。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生产技术本身的进步较为缓慢,生产力的决定要素主要是土地和人口,而人口又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国人口的兴衰历史就是中国经济繁荣与衰败历史。例如康乾盛世的核心指标就是人口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突破1.5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3⑬。康乾盛世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1/3,中国的工业产量已经占了世界的32%⑭,国库财政储备常常保持在6000万两到7000余万两白银,最高年份高达8000万两白银。在康熙、乾隆两朝出现了五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折合近3亿两白银⑮。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因果机理,运用EViews6.0对中国历史周期中的人口(POP)与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ty Test),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历史人口与经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GDP不是PO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但却拒绝“POP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这就是说,POP是GDP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不是相反。于是得到了本文的第一个命题。

【命题1】中国历史人口水平是中国历史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中国历史经济增长不是中国历史人口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该命题充分说明,在中国历史上,经济兴衰首先表现为人口兴衰。因此,本文接下来分析经济兴衰就必然以人口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四、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的经济史分析

图2中,从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开始至清咸丰元年(1851)为止,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总共经历了7个大的历史轮回:第一周期从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开始到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然后到王莽篡汉后失去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信任与联系;第二周期从东汉班超重启丝绸之路之后一直兴盛,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爆发了“丁酉大疫”流行病致使丝绸之路迅速衰败;第三周期从波斯与北魏重启丝绸之路开始,到隋代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直至隋末群雄并起公元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标志着丝绸之路衰败;第四周期从唐太宗兴盛丝绸之路开始,到“安史之乱”终结此次经济繁荣,丝绸之路衰败;第五周期从以“元丰市舶条”为标志的丝绸之路兴盛,到蒙宋战争中断了丝绸之路;第六周期从元朝控制亚洲大陆开始了繁盛的丝绸之路,到明朝举行盛大的丝绸之路典礼,后至明清易代终结了此次丝绸之路的繁荣;第七周期是从清廷与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开始,到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结束标志丝绸之路衰退。如图2中的粗实线。

(1)传统丝绸之路第一周期始于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至公元前126年回汉,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凿空”之旅。公元前115年张骞偕同乌孙使者以及西域各位副使返抵长安,中国的富有吸引了外来使者,“丝绸之路”由此开通。公元前108年,汉军攻破大宛都城,确保西域丝绸之路通道的安全运行。至此,“丝绸之路”开启了繁荣时期,随即中国也开启了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增长速度飞快,人口增长加速。然而,由于王莽篡汉,在公元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被迫中断,中国经济开始滑入衰退周期。

(2)传统丝绸之路第二周期始于公元97年,班超将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波斯湾(原名条支海),再次打通了已衰落的丝绸之路。从图2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重新打通,中国经济再次进入快速复苏期。然后到了公元217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农历丁酉年),“丁酉大疫”夺去了大批人的生命,中国丝绸之路衰退,中国经济也因此衰退。

(3)公元455年,波斯与北魏重启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传统丝绸之路第三周期,并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公元589年,隋王朝结束南北分裂之后,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关系愈来愈紧密,进行了第三次丝绸之路的恢复,同时隋炀帝还派裴矩专门管理丝绸之路的贸易工作,在此阶段中国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然而到了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标志着第三轮丝绸之路的历史周期终结。

(4)传统丝绸之路第四周期始于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与吐谷浑,征服了漠南漠北,重新兴盛了丝绸之路。从图2可以看出,此阶段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经济开始复苏、人口开始增长。此阶段也因为国家疆土面积的扩展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巨幅增加,例如唐太宗收纳了漠南漠北;随后,唐高宗又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从此唐帝国疆域东起朝鲜海滨西至达昌水(阿姆河),唐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强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居世界领先,也是丝绸之路最繁盛时期。然而,在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则终结了盛唐发展,中国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此时沿线各国也为自保而放弃经营,丝绸之路走向衰败。加之吐蕃越过了昆仑山占据西域的大部分领土,丝绸之路在该时期完全断绝。

(5)由于北宋疆土缩小,宋廷没有控制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也无法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南宋时期更对中国西北地区无力顾及,陆上丝绸之路大幅衰落。由于南方经济富足,海上丝路崛起,典型标志就是宋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幅提高而且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外贸管理法则“元丰市舶条”的出台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也进入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第五周期。

然而,公元1235年,蒙古全面进攻宋朝战争爆发。南宋端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236年,中国人口迅速减为600万,到达中国历史的低谷。公元1251年第二次蒙宋战争爆发,公元1259年第三次蒙宋战争爆发,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也中断了,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6)传统丝绸之路第六周期始于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平定了整个西北,疆土扩展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西藏、云南,西北至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等,总面积高达2122.74万平方公里,从而完完全全地控制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广泛设立驿路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异常繁荣使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游记》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的经济现象。

元明易代后,丝绸之路仍保持旺盛发展态势。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十一月庚戌,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奉天门举行盛大的仪式,“视朝,西北诸胡来贡”。朱棣说:“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抚之有道,未必不来。虎至暴,抚之能使驯帖,况虏亦饥食渴饮具人心者,何不可驯哉!但有来者,惟推诚待之耳。”尤其是对于来经商者,朱棣主张“宁厚无薄”“远人慕义而来,当加厚抚纳,庶见朝廷怀柔之意”。为此,明朝进入了丝绸之路的复盛时期,而此时经济也高速发展,人口增加,如图2所示。但是,公元1618年后金攻取抚顺标志明清易代开始,丝绸之路开始衰退,明朝由此也全面进入衰退期。

(7)传统丝绸之路第七周期始于公元1728年,以清廷与俄国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为标志,清代丝绸之路重新复苏。俄国以皮毛、呢绒等换取中国的茶与丝织品等。历史记载,公元1755年,中国通过丝绸之路销售给俄国的茶叶11000普特(沙俄时期计量单位,1普特约等于16.4千克);公元1800年,中国销往恰克图的茶叶高达280万斤;到了公元1820年,中国销往恰克图的茶叶上升到了500万斤,丝绸之路繁荣。中国此时正处于康乾盛世,中国人口也出现了指数级增长。

综上所述,从图2中的粗实线与细实线的周期图形来看,丝绸之路的兴衰是经济兴衰的触发机制,也就是说,中国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兴衰,于是得到了本文第二个命题。

【命题2】中国丝绸之路每轮周期的上升段长于下降段(下降段陡峭);中国丝绸之路的周期提前于中国历史经济周期的运行;中国丝绸之路的周期运行影响了中国历史经济周期的运行。

该命题虽然浅显易懂,例如中国有句俗话“想致富,先修路”,说的就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建设与维护,是经济繁荣的基本保证。这也充分说明,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在重新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合作多赢的态势。

五、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与经济、政治、战争及全球意识

如图2中的粗实线所示,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的七大周期中,除经济因素外,战争与政治的确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第一周期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就是奉汉武帝之命,而且事后汉武帝还以此为军功封张骞为博望侯。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张骞“凿空”丝绸之路还有重要的军事目的,即由于在楚汉战争中匈奴乘机控制住了中国西部广大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军队,时常侵占汉朝领土,掠夺与骚扰我边民,形成了对大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因此,张骞“凿空”丝绸之路是“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断匈右臂”⑯的重要军事行动。

(2)东汉班超的丝绸之路行动与张骞的丝绸之路行动具有一样的动机。除了经济目的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军事目的与政治目的。但是,不同的是,从班超公元80年写给汉章帝的书信中可以看出,班超的政治目的更加明显,信中写道⑰:臣曾经看到先帝想打通西域,因而往北进击匈奴,向西域派出使者,鄯善国和于阗国当即归附大汉。现在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又愿意归顺汉朝,共同出力,攻灭龟兹,开辟通往汉朝的道路……现在,西域的各个国家,哪怕是极边远的小国,没有不愿意归附汉朝的,大小国家都十分高兴,自愿进贡的络绎不绝……臣下区区之身,承蒙上天的保佑,暗中希望不至于马上就死,能够亲眼看到西域平定、陛下举起预祝万寿无疆的酒杯,向祖庙报功、向天下宣布喜讯的日子。从信中可以看出,班超首要解决的是政治版图的统一,实现天下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既安定中国疆土,又为西域百姓造福。由于政治的需要从而开通了经贸交流,发展了经济,形成了重要的中国历史发展契机,这是笔者将班超作为第二次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开端的根本原因。

(3)与前两次不同,北魏与波斯从和平友好角度签订了丝绸之路的国家盟约,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第三次丝绸之路的开启目的就纯粹是经济目的。200多年后,隋朝也继承了这种以经济目的为主旨的丝绸之路传统,在兴盛中国经济的同时,也兴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但可惜的是,第三次以经济目的为主旨的丝绸之路因为隋末战乱被迫衰败了。

(4)第四周期的传统丝绸之路因为唐朝的大规模对外作战从而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基础,继而在唐朝实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又一次顶峰。第四周期的丝绸之路同样具有政治目的,但军事目的则次之,因为唐廷在西域即使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军队也只有2万—3万人,而此时唐朝军队高达110万,边镇兵力也至少有60万。在唐朝当时的运输条件下,远离中央的西域驻军,本质上不是军事目的或政治目的,而是经济目的。事实上,这支军队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然而,“安史之乱”终结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

(5)唐朝末年,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迅速崛起,辽、西夏和金政权相继出现,它们完全控制了原来繁荣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此相应的是,由于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商人开始将贸易对象转移到中国,此时造船技术的高速进步与罗盘的广泛使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以“元丰市舶条”为标志,开启了第五周期的丝绸之路(海上),由此还进一步带动了中国沿海经济、南部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所述:“南商越贾,高帆巨舻,群行旅集。民居旅肆,烹鱼酾酒,歌谣笑语,联络于两隅。自泗而东,与潮通而还于海。”

需要指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最大区别在于:第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是大型船舶,因此贸易规模大,可贸易的商品种类巨幅增加,既扩大了贸易的范围、深度,还扩大了贸易的商品种类。第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成本较低,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贸易商品不仅有高附加值的,还有一些中等附加值的,这使得中国也得以获得更多的外部可交换的商品。第三,更重要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不需要高额的路线保障成本,即不需要大批军队扼守关隘。所以,军事保障就不成为重要条件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海域没有巨大的政治目的;换句话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打通,纯粹是经济目的,而非政治目的或军事目的。

(6)丝绸之路的第六周期由于中国军事强大与政治统一,从而完全恢复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元朝控制亚洲大陆,降低了陆路丝路的成本;明朝用盛大的丝绸之路典礼以政治方式继续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海上交流影响广泛。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隆庆开关”更是促成了海上丝路的发达,但是,由于明清易代而终结了本次丝绸之路的繁荣。

(7)丝绸之路的第七周期以清廷与俄国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为标志开始。此时清廷仍然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政治目的为辅,军事目的次之。清廷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着商品繁多的贸易,进口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例如战马等。此外,也贸易着一些重要的民用物资,起到了繁盛经济的目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兴盛,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更加速了中国贸易的衰退、经济的衰退,此时代表更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中国丝路贸易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了本文的第三、第四与第五个命题。

【命题3】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实现经济繁荣,次要实现政治稳定,额外实现军事战略。对外战争是保障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盛的工具之一而不是目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和平签约的方式同样也实现了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的经济发展目的更加明显,包容性更强,发展效果也更好。

【命题4】中国内部战乱是中国丝绸之路繁盛终结的主因,是中国历史经济周期进入快速衰败期的根源,也是中国丝绸之路周期的下降段陡峭的原因所在。

【命题5】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是中国国内包容与国际包容发展相叠加的历史经济周期,与军事征战周期完全不同。

这三个命题说明,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历史周期成因机理与传统认知不同,而这恰恰应该高度重视,并需深度挖掘,以探寻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的动力机制。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也将影响世界的未来。我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研究,就是要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一些重要启示。

六、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结论及其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具有的五个命题,表明了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启示,尤其对当下的“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复兴,既有军事支撑的陆上安全通道保障,也有契约合同形成的贸易便利化。事实上,丝绸之路贸易本来就是互通有无的正常贸易往来,是互惠互利的多赢行动。因此,丝绸之路的复兴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只有好处而无害处,理应得到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协同配合。所以,以契约合同形成的贸易便利化最为重要,这是当下“一带一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茶叶、丝绸与瓷器等都是中国的高附加值贸易产品,而进口的骏马、香料、奇珍异宝等也是高品质贸易产品。因此,当下的“一带一路”必须形成更多的体现中国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构建具有深厚发展前景的“一带一路”贸易新格局。

第三,中国传统丝绸之路所引进的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支持着中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辐射能力的强大与军事实力的增强等。因此,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要将“互通有无”升级为“互通精良”,将“贸易互通”升级为“产业协同”,建立起庞大的“一带一路”带状产业集群,使其成为“一带一路”长远发展的基石。

第四,从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兴衰周期可以看出,凡是以“政府为引导,民间为主体”为模式的丝绸之路繁荣周期都长,而以“政府为主体,民间为辅助”为模式的丝绸之路繁荣周期都短。因此,当下的“一带一路”政府应加强引导,而主角要放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身上。

第五,从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来看,凡是丝绸之路的繁荣期都以经济为主要目的,而衰败期则都以内乱为因。事实上,“一带一路”的主旨是经济目的,而非政治目的或军事目的。“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没有且不可能有军事目的与政治目的,这也给周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吃下定心丸,减少沿线国家与地区内部的阻力。

第六,中国传统丝绸之路的兴衰历史周期都是中国国内包容与国际包容相叠加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内包容还是国际包容,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清明,君相分权共治,政府官员廉洁奉公。二是国泰民安,国内稳定与国际和平,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一旦有大规模的战乱,丝绸之路必然中断。历史表明,大规模的战争是决定每轮传统丝绸之路衰败周期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因此,对当下“一带一路”的启示就是,必须建立起包容发展的新格局,这既是“一带一路”发展的要求,当然,也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结果。

第七,传统丝绸之路的繁荣需要低成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而高成本的安全保障措施不仅给丝绸之路本身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拖累国内的财政支出,从而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因此,对当下的启示是,建构低成本的安全保障措施是“一带一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这需要重构中国的陆上安全保障线与海上安全保障线,而这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

注释:

①潘旭涛、马明阳:《习近平“7·26”讲话解读:世情国情党情是什么》,2017-08-11,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08/11/content_41394360.htm。

②《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2017lhzfgzbg/index.htm。

③世界银行:《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成本分析》,研究报告。

④《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出炉:向外投资四万亿》,战略网2014-11-06,[引用日期2014-11-07]。

⑤王义桅:《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全球化话语权》,《红旗文稿》2016年第11期。

⑥《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新浪财经,2017-05-15,http://finance.sina.com.cn/wm/2017-05-15/doc-ifyfekhi7757624.shtml。

⑦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人民论坛》2017年第14期。

⑧于倩、陈果:《中国古代西北丝绸之路贸易兴衰的经济学探讨》,《丝绸之路》2013年第2期。

⑨张国刚:《丝绸之路兴衰是沿途国家实力的晴雨表》,《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

⑩朱德军:《逐鹿北疆:隋代文炀二帝经营突厥战略述论——兼论草原丝绸之路的兴衰》,2017年。

⑪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⑫李飞:《茶马古道生命周期与空间演化研究——基于廊道遗产视角》,载《中国名城》2017年第1期。

⑬姜公韬:《中国通史明清史·第七章五百年社会文化的掠影》,第181页,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版。

⑭参见美国学者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⑮《“康乾盛世”解读》,人民网[引用日期2015-05-22]。

⑯《张骞》,西安文明网[引用日期2015-06-05]。

⑰《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编者按:“一带一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一文提出,中国丝绸之路每轮周期的上升段长于下降段(下降段陡峭),中国丝绸之路的周期提前于中国历史经济周期的运行,中国丝绸之路的周期运行影响了中国历史经济周期的运行。中国历史人口水平是中国历史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中国历史经济增长不是中国历史人口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开辟传统丝绸之路的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实现经济繁荣,对外战争是保障中国丝绸之路兴盛的工具之一而不是目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和平签约的方式同样也实现了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的经济发展目的更加明显,包容性更强,发展效果也更好。内部战乱是中国丝绸之路繁盛终结的主因,是中国历史经济周期快速进入衰败期的根源。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是中国国内包容与国际包容发展相叠加的历史经济周期,与征战周期完全不同。《“一带一路”场域中区域合作范式深化与重构》一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但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且还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区域合作格局和区域合作新模式。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合作正处在深刻的调整和变革之中,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构建合作发展的新范式。《“一带一路”贸易新格局与新秩序》一文提出,我国在促进和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与经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极大成效,在实现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格局重塑的同时,也通过交流和合作,让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可以预见,伴随着“一带一路”的系统化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带贸易最终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不但经济要素会更加有序而自由地流动,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融合程度都将不断提升,区域间的贸易合作范围和深度都将进一步拓展,水平也会更高。《“一带一路”下的文明互鉴与融合发展》一文指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这不但体现了丝路文明之基本精神,也让“一带一路”具有了东西方交流合作的精神象征,势必会借此为世界各国人民再创造一份伟大的文化遗产。而事实上,复兴“一带一路”文明不但能够为世界经济交往指明道路与方向,还能借助国家主导的经济合作和经贸活动,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文明的交往与交流,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让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一带一路”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究》一文分析指出,一些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蜕变成了“逆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对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造成了新的冲击。借助欧美推动的国际合作也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遭遇更大阻力。但全球化的大势不会发生根本逆转,贸易保护性措施只能是有针对性的、临时性的。由于“一带一路”极大追求包容均衡发展,必将对全球化和资源、贸易自由流动产生巨大推动力。

F20

A

1007-905X(2017)10-0001-32

2017-06-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49)

周阳敏,男,经济学博士,郑州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一带贸易历史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一带一路”我的梦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贸易统计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