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的文明互鉴与融合发展

2017-03-07 12:42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倡议共同体一带

余 宏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3)

“一带一路”下的文明互鉴与融合发展

余 宏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3)

中国开创的古丝绸之路不但成为东西方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之通道,还让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得以联通,情感得以勾连,文明得以互鉴[1]。可以说,丝绸之路体现出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友好对话是中国人文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体现,也是对人类文明之确切内涵与本质属性进行的最令人信服的诠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中国古代开通的丝路和承载的“丝路文明”在时隔千年之后,再次得到了后人的接续,在传承其历史传统、弘扬其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新的福祉。

一、“一带一路”文明史鉴

中国当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而积极的角色。而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无论是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在不断拓展其发展空间,对全球利益格局的重构贡献了巨大力量。这是因为,“丝路”经过大量国家与地区,社情、民情、文化传统不尽相同,从古至今皆是如此[2]。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相对疏远,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受到诸多局限。而事实上,传承与弘扬“一带一路”的人文精神,以文化包容的博大胸怀与科学态度去激发更多领域的合作,能够为世界创造缤纷多彩的文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21世纪以来,在现代交通与科学技术的引领下,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往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充分的条件。鉴于此,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共演与文明互鉴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参照。

(一)“一带一路”文明源起

古丝绸之路指的是勾连欧洲、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商贸道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发展成为三大洲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通达之路。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之足迹均经由此地[3]。早在1860年,当时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亚地区进行地理和历史勘察,从中了解到一段重要的中国涉外商史。即在公元前2世纪时,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隐藏着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路线,这便是“丝绸之路”学术概念的由来。事实上,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在诸多地方史志中,就已经对这条文明商路进行了记载。虽然当时“丝绸之路”还只是雏形,但对亚欧非大陆的影响已经显现。比如,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土的商朝妇好墓里就出现了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而在河南一带,只有南阳的独玉和陕西的蓝田玉。这说明在当时应该有一条或者多条自新疆到达内陆的通道。而真正能够说明“丝绸之路”最终成型的便是张骞出使西域了。张骞出使西域并非单纯引发了贸易往来,更是畅通了丝绸之路。这对当时的国家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但让西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中亚草原也成为构建中国和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4]。

古丝绸之路虽然起源于陆地,但与海上丝绸之路同具盛名。后者自秦汉时期开创,至唐宋达到极盛时期,但在明清归于沉寂。据史料考证,山东琅琊港为秦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西合浦港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了三国时期,吴国使者朱应、康泰受命访问柬埔寨,当地人按照康泰的建议,开始用中国丝绸制成筒裙,风靡一时直至今日,此类装束依旧是该国典型的传统服饰。登州与广州在唐朝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福建泉州在宋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带领元朝船队使团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完婚,按照这一经历写成了伟大作品《马可·波罗游记》。明代洪熙元年到宣德五年,我国航海者记录下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这是直到15世纪上半叶,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实用的航海图……由此可见,基于文明的积淀与历史的传承,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其原有文明和文化交流始终延续,时至今日依旧未曾间断。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明融合

作为中国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同步发展的纽带,“一带一路”会在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间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此引领沿线国家、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在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以此为背景,在不断协调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经济政策的同时,要实施更为紧密的文明和文化合作策略,以便让沿线区域形成开放、包容与融合的发展态势。“一带一路”不单为商旅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与文明共生的道路。“一带”被视为中国发展大陆文明的关键依托,使中华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互鉴共生,在欧亚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其作用与地位。对中国来说,要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重新构建和推动大陆文明,实现中国的整体性崛起,借助欧亚大陆经济整合提升中国在海权地缘政治层面的战略定力[5]。“一路”作为我国发展海洋文明的关键走廊,复兴与发展海洋文明,对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重新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通过文明互鉴共生融合的形式在有关海域和沿岸地区形成更大影响力,彰显开放的胸怀与宏伟的气魄,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借助陆路挺进与海路延伸的形式不断拓展中华文明的发展空间,让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能够齐头并进,使中国真正发展成为具有全方位影响力的文明国家。

二、“一带一路”文化共演对文明的影响与推动

“一带一路”所提倡的并非“文明冲突”,而是以丝路精神为牵引的“文明融合”。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活动一直都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推行也不赞成任何文明的优越论;在弥合文明冲突的同时,尽力实现合作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与文明共享。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但要进行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关注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6]。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既要看到“一带一路”文化共演对文明起到的强大推动作用,也要看到“一带一路”文化共演面临的强大现实挑战,以积极包容的心态持续推动“一带一路”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

(一)文明变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借助文化共演和文明对话的形式持续加深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文明变迁与文化进步,都对国家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明变迁对国家战略行为及其实施起到了规范作用

人类社会的已有进程和积累下来的经验表明,文明进步可以对国家特定战略行为和偏好进行强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多元化趋势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加之信息流动性的增强,这些基于文明变迁的表现都在客观上对国家行为进行了约束。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国家战略与文明进步一道,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作用下,使得越来越多的战略主体从中获得了多样化的利益保障,战略实施路径也越来越广泛。

2.经济社会进步为文明变迁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宏观层面上,当今世界的发展为文明变迁创造了更多条件,无论是技术手段进步、经济组织模式改变,还是国际规范构建与完善,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明变迁的内涵开始自经济范畴向社会领域扩展。其中,不但涉及社会流动性的提升与文化包容度的增强,还对国家行为及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造成新的影响、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经济社会的进步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文明变迁的关键内容。

3.文明变迁能够对国家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重塑

与安全结构、大国关系和国际政治等因素相比,基于“经济—社会”关系的文明变迁对国际环境的塑造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但可以形成全新的战略环境与物质结构,还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推进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经济变革的驱动和全球社会的变革,文明变迁成为国家最能体现概括性的环境变量,让安全、发展和大国关系等要素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战略考量之中。在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对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完美诠释,能够从中体现出基于文明变迁的国家对宏观环境的准确判断[7]。

4.文明变迁界定和明确了国家利益诉求

文明变迁对国家利益判断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决定国家利益组成。这是因为,国家利益具有时间性与易变性,时代变迁通常会改变国家利益的表现形态,勾勒出国家利益的范围。可以说,国家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对扩大国家利益地理范围之诉求就会更加强烈[8]。从这个角度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能够极大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进程。

(二)文化共演对文明的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赋予古丝绸之路全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属于先导性的力量。它不但能够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和文明,还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文观传递到世界各处,以此展现中华民族对于优秀文化传承的意志和决心,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凝聚力。同时,借助“一带一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让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能够对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精准定位,也能够对沿线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中获得值得借鉴的信息。“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实施需要借助不同国家比较优势的推动,而最具深厚魅力的文化软实力则是首要的。从这个角度讲,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一定会在沿线地区激发、汇聚、强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明彼此之间持续在交流互鉴和相互包容中,不断消除和弱化由于文化隔离与文明冲突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在中华文明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文明得到了全面融合,并将这些民族视作一体,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已经形成,这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不断吸纳和包容相关沿路文化的成果,在求同存异和彼此尊重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进行交流及相处获得的经验。所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先行,不但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让不同文明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全面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文化、文明的理解与参与,并在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加人民福祉。

三、“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原则与目标

从中华文明史的视角,“一带一路”倡议不但能够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还能促使其进行伟大转型。基于这一意义,“一带一路”中的文明互鉴不但要求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肩负起创新人类文明的现实担当,还应推动人类文明的转型和弘扬,其原则和目标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原则

1.共商原则

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在蒙昧、野蛮中开化和进步出来的状态,能够体现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水平。而按照社会进步和开化程度的标志,文明的宏观意义与文化几乎等同。从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核的现实承载的视角,文化能够涵化与抽象文明的形态以及其内在价值和外在表征。在现实社会中,文明形态通过延展与延续,在彼此交织的过程中,其内在文化蕴涵和外在文化模式彼此互联。按照这一思路,“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对外的总体发展思路,不但要求参与者具有明确的空间定位和价值表达,还应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并以文化为导向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通和互鉴。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合作共赢的创设原则、文化共演的层次链接,以及发展目标、发展范式、发展关系的空间集聚,都集中展示着“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意愿与文化图景。由此可见,基于“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共商原则要求参与主体集思广益,以“和文化”理念之涵化为前提,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推动文化对话和文明磋商,以积极的态度建立起自由、平等、开放和包容的人类文明新秩序。可以说,“一带一路”下的文明互鉴以共商为原则是中国智慧的极大展现,它对不同文明主体之切身利益与现实需求给予充分考虑。在这一原则之下,“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活动应以互尊互信、互利合作和开放包容为内核,注重不同文明主体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平等性,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和地区选择的发展道路,主张的文化发展脉络和文明前进方向。与此同时,以共商为原则的“一带一路”文明互鉴需要参与主体之间能够相互承认,不断缩小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异,消解文化进程中的分歧,在尊重各自文化精要和文明符号的同时,加强交往中的理解与沟通,以达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效果。以共商为原则的“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工作需要体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优势互补,借助集体的力量构建不同文明主体彼此信任和彼此依赖的场域,以公正、公开和透明为前提,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奠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2.共建原则

文明互鉴需要以全球眼光承担惠及全球的责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往来、教育文化活动在更多领域实现资源互补和互惠互利,以便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更加理想的文明互鉴。在共建原则下,“一带一路”文明互鉴要求各个文明主体之间进行相互承认,以互信为基础让彼此能够承担起更多责任,在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同时,实现文化层面上的理解和文明领域内的沟通。基于“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共建原则,要实现各自文化的彼此共进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极大开放,让不同文化和文明能够在合作中得到共存。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需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与总体原则,通过开放、合作、竞争的形式,让不同文明能够实现和谐包容和共同发展。即在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和文明主张的同时加强对话和交流,在求同存异、共生共荣的场域中,都能够满足文明互鉴的最大诉求。以共建为原则的“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无法离开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规律,要以市场运作为前提,通过对市场法则的遵循,对“一带一路”相关文明主体之利益诉求进行兼顾,以此实现“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对接和利益共融。

3.共享原则

中华民族崇尚“济物利人、共济共生”的处世标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但能够对中国艺术、制度和民俗、伦理以及科技、文字等进行传播,还能让更多外来文化和文明从华夏文明中汲取养分。在历史上,无论是越南、朝鲜半岛还是日本、中亚等,都受到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惠及,中国也向世界宣扬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共享需要顾及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文明主体建设成果共享和互惠共赢的形式,实现彼此之间的共同发展和整体繁荣。要通过谋求“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利益结合点,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和文明进行相互承认,通过共融共通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就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情况来看,沿线文明主体整体利益的最终获得需要借助文明互鉴的利益共享来完成,而这一愿景的最终实现,需要在“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加强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在以共享为原则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建设成果的物态转换与现实分享,以此提升文明共享的活力、潜力与机遇,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文明互鉴的建设空间。

(二)“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目标

1.坚持共同命运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文明互鉴的关键目标,也是推行这一伟大倡议的重要形式与价值表征。近年,无论是新的睦邻关系还是安邻、富邻主张,均以中国的快速崛起为前提,因此,文明互鉴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担负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使命。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国就与亚欧很多国家进行着贸易互通与人文交往,并逐渐形成和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极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繁荣与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而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国再次从丝路精神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希望借此把我国与亚欧大陆的沿线国家、地区勾连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并通过互联互通和发展机遇的共享,在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共建和互惠互利,同呼吸、共发展,实现合作多赢。在具体操作中,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心心相通的文化互通、开放包容的外部交往、讲信修睦的政治往来、互利共赢的经济主张、守望相助的安全意愿。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较低,不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也存在发展不均衡、不稳定的状况。特别是在西亚、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时常会遭遇军事干扰、政权动荡、贸易纠纷等问题,这些问题此消彼长、长期存在,势必会导致其厚重的文化无法得到传扬,积淀下来的文明无法与他国进行交流,这种结构性的失衡与矛盾要求“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要体现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也应该看到,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国家多处在腹地,国家潜力十分巨大,发展意愿也十分强烈,借助其所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之发展诉求的激发,势必能实现经济互补与资源共享。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合作网络,在满足经济崛起诉求、实现经济发展腾飞的同时,让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元素得以相互借鉴和彼此促进。这样一来,既能够很好地缓和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创造更多对话和聆听的平台,还能通过政策沟通和政治磋商,强化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让互惠共赢的国际合作得以最终实现。

2.维护共同利益

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关键形式与主要价值诉求,在文明互鉴中被视为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作为展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利益诉求的合作理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在积极探寻全新合作机遇和合作模式的同时,将各自的文明传播到更多区域,以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文明的诉求。从这个角度讲,“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明互鉴就要打造利益共同体,让沿线国家和地区能够基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治理当中,在全面融入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正在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态势。“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需要维护参与国的共同利益,由于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和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国际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利益契合点。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就应借助文明互鉴项目的开发、共建和共享,以全新的时代诉求为背景,在国际环境中构建全新的利益通道,将沿线各方在文化的牵引下连接在一起,由此形成开放、包容和均衡的利益共同体。与零和竞争和霸权主义之发展理念不同,构建基于“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利益共同体需要参与方在利益上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在风险上进行共担,在利益上进行共享。

3.承担共同责任

构建责任共同体被看作“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形式与价值承担,也是文明互鉴的关键目标。实际上,责任共同体需要的是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责任共同体是文明互鉴之目标导向,构建责任共同体能够表征与彰显沿线各方共建“一带一路”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重构,发展失衡和两极分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格局的全新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希望和周边国家以及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履行更全面的国际义务,并将这种愿望辐射到沿线各方,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以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古至今,中国都将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福祉视为所有社会实践的出发点,现代中国更是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建设不但是全球空间格局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塑,也可以看作更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合作共赢目的而必然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通过文化的引领促进沿线各方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还应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稳定、繁荣和进步。可以说,“一带一路”通过外在的经济、政治与外交,可以全面表征其内在文明,让沿线各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四、基于文化共演的“一带一路”下的文明互鉴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重铸了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文明交往的辉煌,在当前乃至以后,同样要以文化的共演为前提,通过互动与开放,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中国道义去构建文明共同体,以此汇聚优质文化和异质文化,让“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明互鉴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支持,让沿线各方的文化建设和文明进程更加繁荣和进步。

(一)建立文明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截然不同,它摒弃零和博弈以及赢者通吃的法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造民主平等、协商对话、合作互利的平台,让处在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够拥有同等国际话语权,继而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应集中精力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播,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不断营造更适合华夏文明传播和传承以及沿线各方文明互鉴的场景。比如,针对外来文化涌入的情况,应该把中华文化的精要与华夏文明的精华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张传递到沿线各方,在让文化优质产品得以创新与传播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影响力与辐射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能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走出去”,让沿线各方共同形成文明共同体,与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本身的养分和受认可程度有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走出国门进行传播时,一方面要注重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方的现状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让文明互鉴与沿线各方的历史进程、审美倾向、文化风俗、民众习惯、风土人情等融合在一起。让文明互鉴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认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使文明互鉴与其接受心理与价值取向相吻合。

(二)汇聚优质文化和异质文化

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基于文化互演的文明互鉴在沿线各方同步进行,不但能够诠释彼此之间合作共赢的经济主张、互利互信的政治愿望,还能展现包容互鉴的文化理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中国应与沿线各方以互联互通为战略目标,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进行更为开放和更高层次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彼此之间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借此达到政治互信、经济相融和文化包容的目的,全面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文明互鉴需要汇聚更多优质文化甚至是异质文化。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国际化进程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特殊风范与伟大气度,而沿线各方人民创造与培育出来的文化同样各具特色,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多彩的人类文明。在中华文化传承与文明“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不确定因素,也会因为沿线各方充满多样性与异质性的文化、文明而耗费更多精力。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承认彼此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同时,更好地处理与沿线各方之间的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我们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方的社会情况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个案分析的形式,搭建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新模式。同时,要充分尊重彼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历史性,以“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对待之,以“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张对待之。在这一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沿线各方参与热情的调动,在充分信任与沟通的基础上,搭建起一个各方均乐于接受的文明互鉴机制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三)互动与开放

按照现代文明交往理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明交往需要体现出互动性与开放性,在文化互演的基础上进行文明互鉴,才能在彼此合作中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体系与构建全新格局的主张,能够针对文明交往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作出正确的阐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丝绸之路这一文明交往的国际大通道将古代中国的先进科技、文化和文明传播到了更多国家和地区,让全世界都了解到华夏文明的优秀及其深厚根基。与此同时,中国也从其他文明中不断吸取科技和文化滋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本身文明程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但是,当古丝绸之路这个勾连世界文明的交往大通道关闭之后,中国以及华夏文明就进入到封闭而落后的状态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衰落的境地——沿线国家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就能够说明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文明,唯有和其他文明展开交往,始终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才会在对外传播其文明符号的同时,借助汲取来的他国文明发展自己、繁荣自己、强大自己,通过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武装自己。当前,“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让沿线各方获得了一个高度开放、包容和彼此互动的平台,彼此之间能够在商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展开学习与借鉴。

(四)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中国道义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在于不同文明之间进行相互承认和平等交往,并在理解沟通与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彼此融合和共同繁荣。因此,在现实操作上,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明互鉴除了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外,还应通过这些目标的链接,借助文化互演的系统方式,体现更为深入的情感关系、利益关系与责任关系。因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在政治上主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互信,在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全面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对任何为一己之私利而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对抗,对任何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做法要坚决纠正。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正确义利观是维护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关键举措,它能够维护与实现本国人民和沿线各方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中国道义时,需要明确基于“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需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进行,通过互利共赢的经济融通、互尊互信的政治融通以及包容互鉴的文化融通,构建起全新的“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共生关系。

五、结语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当代“一带一路”,都不单纯是商业通道,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构建起来的广阔的文化和文明交流、交往平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于此进行交会和融合,使“经济带”发展成为“文化带”和“文明带”。今后,“一带一路”倡议应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沿线各方加快发展的诉求,不断拓展平台的包容性,打牢合作多赢的文化基础,使中国与沿线各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与共同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承载。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属于一个庞大的复杂工程,需要对沿线各方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与异质性进行充分考量,以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1]吴云贵.“一带一路”建设与文明对话互鉴[J].世界文化宗教,2016,(3):5—8.

[2]张原天.“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文化战略对中华文明传统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7,(1):73—74.

[3]李慧.“一带一路”文化维度:新丝路要有新思路[N].光明日报,2015-07-30(14).

[4]王翔宇.文明变迁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分析[J].国际观察,2016,(1):80—92.

[5]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5,(10):42—49.

[6]李小兵.从“文明的冲突”看“西方的没落”:论“文明冲突论”的理论背景与社会基础[J].哲学研究,2015,(9):29—36.

[7]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8):67—71.

[8]王国刚.“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国际金融研究,2015,(7):77—79.

2017-07-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401585)

余宏,男,扬州大学博士,中共铜陵市委党校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倡议共同体一带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