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精核

2017-11-23 10:39郝立杰杨明
理论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建党道德党员

郝立杰,杨明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道德建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精核

郝立杰1,2,杨明1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道德建党是党的建设在实践理性层面的表现,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之中。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特别强调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道德传统,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员思想世界最新状况予以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道德建设既是继承与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逻辑,亦合乎党的自身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应着重从增强理想信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力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方面推进党的道德建设。道德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它内在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要将其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根本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

道德建党;实践理性;价值精核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领导地位之间内在统一的必然逻辑——“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它是由思想建党、组织建党、作风建党、反腐倡廉建党、制度建党等诸要素相互衔接而构筑起来的完整体系。加强道德建设是贯穿这一完整体系的内在要求,道德建党构成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精核。

1 道德建党是党的建设在实践理性层面的表现

本文并非刻意凸显“道德建党”这一新颖概念,制造与“五大建党”相提并论的“第六建党”,而是试图探索一种藉以深刻领会“五大建党”为主体的建党路线方针之价值意蕴的认知视角。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道德建党”与十八大报告所提“五大建党”之间并非字面直观的并列关系,而是内蕴其间并在实践理性层面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五大建党”的价值意蕴。那么,何出此言?概括来讲,实践理性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具有价值评判功能的对象性思维,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之动机、选择、行动的价值路向。之所以说道德建党是党的建设在实践理性层面的表现,原因就在于道德建党深刻体现着共产党人在从事政治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他们在政治实践中道德信念、道德修养、道德境界、道德操守等多个层面的价值认知。纵览整个党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道德建党这种实践理性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加强道德建设是伴随党的发展历史的一条思想主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道德建设与革命战争相伴而行,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所撰被称之为“老三篇”里倡导全党学习的三种道德精神,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道德规范。“老三篇”指的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短文,各篇分别提倡着一种全党致力学习和弘扬的道德精神:八路军战士张思德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加拿大援华大夫白求恩为代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为象征的不畏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这三篇文章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逻辑严谨,一度成为全党和人民群众进行学习交流的必备教材,在当时被广为传颂,极大程度满足了抗战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道德规范层面,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行动准则,“三大纪律”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指“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刘少奇在1939年写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这是一篇专门讲述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典范之作,在这篇著作中,刘少奇创造性地对共产党人修养之必要、路径和目标进行了系统阐释。不难看出,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身处艰难处境却展现出火热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追求转化成无尽的精神力量,冲破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精神压抑和思想迷茫,对提升全体党员乃至中国人民的道德气质和精神境界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也为日后成为执政党积累了深厚的精神资源。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民主革命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发展。新中国筹备初期,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后来这“五爱”发展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写入宪法,以“五爱”为主体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奠定。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应该成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典范,他首次提出“党风”这一概念,特别强调以党风建设带动社会道德建设,他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1]812,党风端正,百姓就会“如影相随”,整个社会道德风气将焕然一新;党风不正,必然会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毛泽东还特别重视道德榜样的引领作用,他多次倡议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学习,比如雷锋、焦裕禄、时传祥、王进喜等,他还对孙中山、鲁迅、朱自清、吴玉章、徐特立等人作出高度道德评价。当然,这一时期尤其“文革”期间道德建设的失误同样明显,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严重忽视了道德建设与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贫穷”被过度“粉饰”乃至道德神圣化,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与正当利益被严重伤害,加之以“阶级斗争为纲”与“盲目领袖崇拜”的口号宣传,导致刚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危机。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自身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党风优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党风败坏则危及整个社会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拨乱反正为历史契机为党的道德建设开创了新的格局,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也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开始生活腐化、思想松懈,党的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时代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和吸取“文革”经验教训,继续保持党的道德建设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他说:“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367,他在初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党理念,指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道德建党的优良传统与基本思路,特别强调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从政道德建设,自觉抵御腐朽思想和“灯红酒绿”的侵蚀,始终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胡锦涛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模范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模范地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作出表率。”[3]5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将道德建党这一思路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方针政策。其一,开展以“反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期以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党的事业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当严重,甚至成为少数机关和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症,其实质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行径,以“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形式开展的以“反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其二,做一名守规重德的合格党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4]2,提出了各种对党员干部的规范要求,合格党员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要“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要服从“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相关规定。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规定都是旨在要求做一名合格党员。其三,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党员道德修养的意义所在。关于党性修养,习近平时常借诗言志,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言志警人,以极富文学修养与人文意境的形式诠释着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比如,他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勉励党员干部严于律己;他引经据典批评某些腐败现象,从南北朝陈叔宝的“亡国之音”,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成由勤俭败由奢”,再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发人深省,这些传统文化的旁征博引往往成为习近平系列讲话的点睛之笔,言简意赅的话语渗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时刻警醒着共产党人修身律己、积极进取。这一系列文件和重要精神对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对于促进党风政风根本好转意义重大。

总的来看,道德建党是贯穿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一条红线,党的历届领导人都特别强调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道德传统,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员思想世界最新状况予以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可以说,道德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道统”,也是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应对各种困难挑战、防止自身腐败堕落的思想利器。

2 新时期党的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对于一个志向远大的政党而言,新时期加强党的道德建设依然是一项关键任务,这不仅是继承与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逻辑,亦合乎党的自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增强理想信念:道德建党的形上诉求。理想信念一般是指个体或组织对未来所要实现目标的美好期许与执着信奉,它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引领现实,决定着现实发展的未来高度与实践方向。对政党而言,理想信念是党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与思想开关,是全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调行动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事业,它的奋斗目标是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不人道统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摆脱阶级压迫、追求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共产主义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道德社会,它将消灭一切阶级对立与“三大差别”,全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实也告诉我们,丧失这些理想信念往往成为道德败坏的源头,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对人生未来感到迷茫,放弃个人道德修养,从而难以抵御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最终突破道德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党的理想信念比喻为“总开关”“总闸门”“精神上的钙”,这就是强调理想信念在精神上的统领性,他说:“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5]2心中有了理想信念,犹如引领人生的“灯塔”,就不会迷失方向。因此,共产党人应始终牢记党的远大理想与信念宗旨,并将这种终极信念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当中,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道德建党的核心宗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明确了共产党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对象,这八个字可以说涵盖了共产党的核心道德要求。“立党为公”的核心在“公”,“公”是与“私”相对的范畴,“大公无私”是共产党的根本利益观念,无论执政前,抑或执政后,共产党都始终坚持这一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本质特征是“为私”,都是为了满足少数或集团的利益。而建立民主政权,解救劳苦大众,这显然是“为公”。建国后强调共同富裕、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显然是“为公”。没有任何个人私利、为人民谋福利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权的根本特质。“执政为民”的核心在“民”,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执政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应该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学习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限智慧,勇于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对共产党来说,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公”、一“民”根本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核心道德追求,舍此就偏离了党的核心宗旨。

第三,权力道德建设:道德建党的关键所在。所谓权力道德,是指权力主体在权力运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权力本身不直接产生道德,它必须通过权利主体(掌权者)与权力客体(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得以展现。现实生活中,权利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成为影响权力道德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政权的执掌者,她可以运用权力组织机构、制定政策、确立法规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权力实践中具有动机与行为的相对独立性,如若权力运用不当,很容易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压制人民的工具,甚至产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因此,权利主体如何运用权力直接关系着权力道德能否充分实现,对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加强权力制度监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制度设计层面根本隔断公共权力与经济利益联姻之可能,严格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用权,使权力道德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权责明确、分工清晰、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形成诸种监督主体之间通力协作的整体合力,防止权利主体由“人民公仆”变为“人民主人”;其二,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努力培养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觉服务人民的意识,在实践中检视自身、完善自我,做一个真善美的追求者。也就是说,道德建党的关键切入点在于权力道德建设,而权利主体又是道德建党的重中之重,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严于律己、严以用权,才能防微杜渐,抵制各种诱惑的侵蚀,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党员。

第四,以人为本:道德建党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人是目的”,它既不同于“见物不见人”的“拜物主义”,亦有别于祈求神灵庇佑的“神本主义”,而是以满足人生存、需要、发展为核心的主体性思想与观念。道德建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为人”的,而不是“为物”、“为神”的,道德建党应该展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认与尊重。当今中国社会,党员的队伍正在日益壮大,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党员群体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党员群体在价值理念、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针对这种状况,道德建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对全体党员进行教育和引导,树立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求他们更加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道德修养,坚决杜绝那种沉沦物质利益难以自拔的“物欲主义”。当然,这并非对党员个人合理利益的否定,而是意在强调“人的发展”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发展的方向应是“为人”而非“为物”的思路。在当今社会“物化”倾向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面前,共产党员理应承担起责无旁贷的重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强调追求物质财富的利益意识的同时,又要激发自身道德潜能,提升道德人格与思想境界,从而让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有力武器。

第五,关注民生:道德建党的现实落脚。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落实在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共产党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现实落脚点。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关注民生”这一道德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对人民群众生存与生活进行关照的根本要求,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贯穿这一要求,比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中国社会,地域、文化、政策等多重因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边远地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党中央多次聚焦这些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助推扶贫共建,不断完善扶贫机制,实施目标明确的“精准扶贫”,改善边远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隔断贫困的“代际延续”,创造留住人才的机制与环境。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7]1,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当前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种追求更好的民生,根本目的是让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 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在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8]75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质,指导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意义与功能所在。道德建党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在实践理性层面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精神的深刻把握,它内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全过程,根本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要将道德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

第一,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解决思想入党问题,永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道德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密不可分,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律的特殊方式,体现了人类把握自身生活世界的主体性自觉,拥有道德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那些道德境界较高的党员一般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具有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那些思想堕落的党员干部首先是从道德堕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加之中国传统社会遗留的封建腐朽观念,使得盲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等丑恶现象泛滥,这些丑恶现象的一个集中的共同表现就是道德败坏,它们对党员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产生严重冲击,不断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肌体,甚至彻底摧毁一些意志薄弱者。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党员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境遇中应对诸多挑战,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依然是党建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道德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正如上述所讲道德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之紧密关系,道德建设对思想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培养共产党人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抵御腐朽思想侵蚀善莫大焉。

第二,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三个层面,这些要求本身就蕴含着道德诉求,加强道德建设亦是组织建设的内在要义。其一,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道德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之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9]175,它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上级党组织认真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尊重党员权利,维护党员利益,也要求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的基本原则,积极维护党组织和领导人权威,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全党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其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凝聚民心民力的战斗堡垒作用,一直承担着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加强道德建设要积极保持和运用这些政治优势,让党的道德主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心;其三,选拔人才要坚持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明确提出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4]要把那些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干的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予以重任。

第三,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与道德建设密切相关,党的优良作风展现出党的良好道德形象,不良作风则成为道德败坏的典型。党历来强调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概括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不断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成为党不断自我完善、改进党群关系、增强自我免疫力的精神法宝,党的优良传统实际上就是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道德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精神升华。然而,现实生活中仍存在某种程度的“不正之风”,即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不正之风”不仅违背党纪国法,更是有悖伦理道德,根本上脱离人民群众,沉迷于物质生活以及肉体快乐,由“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堕落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这无论从利益上还是情感上都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实感受,是严重道德败坏和腐化表现。因此,加强党的道德建设是维护党的形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道德形象也是增进党群关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必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十二字总要求,就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自省,注意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不正之风尤其影响恶劣的道德败坏风气必须彻底根治。

第四,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贪污腐败主要是指公务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或者搞权钱交易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小觑的现象,贪污腐败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严重的危害在于扰乱社会风气,甚至会让民众彻底丧失对执政党的政治信任。从根本上讲,贪污腐败是对党的宗旨、人民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等一切的背叛,这不仅是一种严重背离公共精神的政治行为,更是有伤社会风化的败德行为。如何惩治腐败、弘扬廉政对执政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任由腐败横行无疑相当于自挖墙脚、自掘坟墓。反腐根本上要严肃党纪国法,亦离不开道德建设。反腐倡廉本身就蕴含着道德要求,“廉”有廉洁、廉正、廉明之意,古往今来人们赋予“廉”以秉公用权、政治清明的道德意涵,也寄托了对权力执掌者能够恪守权力正义的美好期待。也就是说,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惩恶扬善”的道德过程,或者说加强道德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内在维度。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分8条、共计281字,这是首次面向全体党员提出的道德规范性文件,旨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性修养。《准则》的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强调道德建设,它继承发扬了儒家“修身为本”“修齐治平”的思维逻辑,将传统道德修养之思想精髓融入到党性修养的规范要求之中。

第五,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制度就是党的规矩,相当于党内的“法”,形成完善的党纪党规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制度保障。党纪党规从制度层面规约着党员行为,成为党员行为的硬性约束,邓小平就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333,一个政党的制度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组织成员的行为善恶,没有好的制度就相当于失去组织成员行善的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制度建设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制定“善”的制度,这种制度的设置是为了规约权力执掌者以实现“公共善”。当然,再好的制度也是由人来执行,制度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执行者的实践状况密切相关,制度执行者应该自觉履行制度规定的内容,努力践行制度所规定的“善”的精神,如此才能形成制度与制度实践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要求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一名合格党员,这充分体现了制定制度与实践制度的有机统一。

纵观政运兴衰,如何长期执政是一个纵贯古今的世界性难题,长期执政容易形成一种安逸的政治氛围,进而导致缺乏进取精神、甚至产生骄奢淫逸的恶行。加强道德建设能够整体提升一个政党的精神气质,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从而推进政党的各项建设事业稳步向前。总的来说,道德建设是贯穿党的发展历史的一条思想主线,它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延续党的生命力的内在要求,亦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质言之,党的道德建设是全面推进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精神。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

[5]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N].人民日报,2014-3-19.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6.006

D 26

A

1004-0544(2017)06-0031-06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099)。

郝立杰(1981-),男,河北内丘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南京邮电大学讲师;杨明(1968-),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建党道德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