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2017-11-23 19:59宋洋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间组织协商民主

◎宋洋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宋洋

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交汇点,是考验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维度。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一般意义上总结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和治理创新的核心要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对策建议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审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维度,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将集聚越来越多的资源,相应地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各种治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不仅要从管理思维向治理理念稳步转变,而且要从粗放型治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质是明确国家、社会、市场和居民各个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调整相应的职责分工,优化各方合作、协同治理机制,增强社区治理的能力、合力和效能[1]。

扎根型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其提出了党建引领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构建扎根型党建,克服党建的悬浮化,必须将群众路线和为民服务的意识与要求落到实处,让居民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实际工作中,重点是协调处理好社区党的工作与社区业务工作的关系,协调处理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党组织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防止党组织工作虚化、弱化和社区工作脱离党组织的领导的倾向。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克服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得好,才能克服脱离群众问题。

多中心治理激活多元治理主体

多中心治理与社区治理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区发展趋势下,全能主义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多元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良好的社区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综合使用。但是,多元治理主体并不会自动自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治理具有公共性,要摆脱公共性困境,就必须有外在力量介入。因此,良好的社区治理的关键就在于激活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当前,主要是政府在努力激活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可以说是政府促进了社区运转。未来,应当是社会力量自身通过有效的机制激发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让社会通过自身的力量和内在机制有效和有序运转起来。

1.居委会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的社区治理过程中,具有准政府性质的居委会直接面对社区居民,是社区有效治理的核心要素。成功的社区治理背后的因素不尽相同,但最大的相同点是都有一个运转良好的居委会。居委会一边联系政府,政府的各项制度和政策需要通过居委会影响扩散到社区居民;另一边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社区居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和对政府政策的回应往往需要通过居委会收集整理并反馈给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其中,居委会主任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社区治理的绩效。因此,如何让社区居委会有效运转,特别是激发社区居委会主任的治理积极性十分关键。

2.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社区治理多中心机制形成的关键是政府。未来,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应该是社区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自组织,而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社区民间组织不仅可以承接政府下放的公共事务,而且可以培育社会资本,在城市居民之间逐步建立起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经验,就是政府为了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积极鼓励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孵化器,这些孵化器在社区民间组织的孵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建立智能社区是社区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目前成为许多地方创新多元治理手段的重要依托。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出现和迅速推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简单便捷,社区治理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建立各式各样的APP治理工具,不仅便于街道和居委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治理,而且可以让居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

以基层协商民主促进协商治理

当前,我国的公民社会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城市社区中的协商民主实现机制还须深入探索。

1.推进协商民主必须依靠政府的鼓励支持

协商民主需要政府主动让渡一部分决策权,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大多数民众的诉求进行施政。城市的基层协商民主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协商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事务,采用的是直接民主的方式,这种民主实践更容易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2.协商治理与协商民主的规范化是社区治理的制度保障

协商民主的实施与社区治理的绩效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协商民主机制的运作,能够提升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水平;社区治理过程也是协商民主发展完善的过程。当前模范社区治理一般都有两个决定性因素:居委会主任的工作协调能力较强,能够调动发挥整个居委会的团队力量;上级政府和机关的资源下沉和倾斜。但这些都带有较强的人治色彩,一些样板小区的治理风险就在于人走政息。因此,社区治理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程。当然,协商民主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问题也有限度,并不是说其可以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协商民主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为不同的治理主体提供一种合作与协调机制,发挥多元治理和协同共治的优势;二是通过协商对话机制,增强居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不仅培育熟人关系的社会资本,而且培养居民的民主理念与意识。协商民主还须就哪些公共事务需要协商,哪些组织可以启动协商的程序,协商的结果如何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认可予以制度化的规定[2]。

[1]顾朝曦,王蒙徽. 社区治理现代化探索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336.

[2]张宁. 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北京大学,2015.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D632

: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8.009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协商民主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中国式民主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浅析
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