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短经》中的治国用兵之术
——“德刑相济”与“贵在求实”

2017-11-24 21:42李瑞瑞
长江丛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相济谋略之术

李瑞瑞

艺术借鉴

论《长短经》中的治国用兵之术
——“德刑相济”与“贵在求实”

李瑞瑞

《长短经》的内容大体分为五个方面:识人用人之真谛,是非正反之辨析,历史画卷之展示,人生智慧之杂说,用兵理论之总结。本文重点探讨《长短经》中的治国用兵之术——“德刑相济”与“贵在求实”。

《长短经》 德刑相济 求实

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谋略的典籍,可分为三大派系:法家谋略侧重政治领域,以《韩非子》为代表;兵家谋略侧重军事领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纵横家谋略则侧重外交领域,以《鬼谷子》为代表。赵蕤的《长短经》则是合流三家,融汇诸子,删繁摘要,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本文重点探讨《长短经》中的治国用兵之术——“德刑相济”与“贵在求实”。

第一:德刑相济。德刑相济乃理国之本。《长短经》中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为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因此德与刑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过分地强调哪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君主要有德行,要将自己的德行惠及到臣子与百姓的身上。对臣子来说,君主的德行是要懂得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曹操作为曹魏政权的掌权者,虽然性格奸诈、残忍,但在对待人才方面,却是极力看重的。为了吸引人才,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还重用原属于敌对阵营的人才。例如原为吕布的部将张辽、杨奉的部将徐晃、袁绍的部将张郃拥有杰出的才能,曹操在他们归附自己后,做到了不计前嫌,且委以重任。《长短经》中:“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就连圣人都不能以一人之力管理国家,必须知九赋之事,授九子其事。因此《长短经》中又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故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可见作为君主以及统治者要知人善任。曹操手下人才众多,但他却不滥用人才,而是能做到知人善任,因才授职。任峻擅长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极具才干,曹操任其为典农中郎将,命他管理屯田,几年后粮食屯满。杜裴善于治理地方,于是曹操就派他当河东太守,果然杜裴在河东能够独当一面,在其任太守的十六年中,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战争中,汉高祖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决策千里之外的能力;后方粮草供应方面,汉高祖没有萧何保障部队粮饷供应,稳定国家安抚百姓的能力;统率兵马方面,汉高祖没有韩信统领百万兵马,战必胜,攻必克的能力。但汉高祖作为君主,他有身为一个君主的君德之能,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其次,君主还要懂得用刑。在中国封建制度中,统治者以实行仁政为主,这也是历来儒家所提倡的理念,但在实行仁政的同时,也都以法家刑法相辅佐。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稳定离不开刑法的约束。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言,《长短经》认为诸葛亮没有因时之宜,在蜀居西南一隅,人才比曹魏少的情况下,却杀了马谡这样的俊杰之才,将严明的纪律置于任用人才的原则之上,这是不可取的。但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失偏颇。在人才的任用上,统治者要做到善用人才,但不能因为是人才就忽略了其所犯的过错。尤其是在行军打仗中,军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纪律的严明也是部队致胜的关键,赏罚不明难以使将士在战场上殊死搏斗。 蜀汉诸葛亮在入蜀之初,就亲自参与制订了蜀汉的法典《蜀科》,后又亲自起草了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各项科条律令数十则。通过制订法规、律令,使蜀国的各级官员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可使各级官员做到知法守法,秉公执法,为国效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不法官吏,纠正了当时蜀汉纲纪废弛之局面,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第二:贵在求实。《长短经》曰:“齐溺人以金玉,不如寻常之缠。” 又曰:“百日不食,以待梁肉,饿者不宜。”为何如此之理,因在求实。治国之道,也要做到求实。所谓求实有两点:一要做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解决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最切身的问题;二是要明时势,根据变化决定所办之事。

首先要解决百姓最关心、最切身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君主或者说领导者,群众的基础非常重要。《长短经》中强调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君主与百姓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君主必须解决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只有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君主自己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障。其实不管是作为君主,还是官员,只要是为百姓办事的人,都应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的办事标准,不可因为自己手中有权力,就中饱私囊。

其次要明时势,根据变化决定所办之事。赵蕤曰:“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人面对事情的时候,要懂得随时变通,不可固执地死守一理。即使是同一类事情,也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形成“情”、“形”、“势”相异之态。因此,人要懂得随机应变,学会识时务,也是赵蕤所言“时宜”。诸葛亮于乱世之中,顺应事物发展之形势,明盛衰之道,通成败之数,决断成败。曹操顺应时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上的优势,号令天下。

[1]周斌. <长短经>校证与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钱穆 .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吕思勉.三国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9.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李瑞瑞(1990-), 女 , 汉族 ,山西朔州人,浙江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

猜你喜欢
相济谋略之术
施明敬
宽严相济与刑法修正
短路学校
谋略至上必然导致战略失败
生活三十六计
宽严相济,养出中国好儿子
谋略至上必然导致战略失败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