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间武术的渊源探讨

2017-11-27 19:56黄小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陇南武术文化

田 广,黄小龙,李 珍

陇南民间武术的渊源探讨

田 广,黄小龙,李 珍

陇南自古战略要冲之地,素称“秦陇锁阴,巴蜀咽喉”,此起彼伏的争战攻伐造就了陇人的尚武精神,苛刻艰险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生活的人们具有习武之风;特别是受到中国古典武术名人的影响,使得生活在该环境的人们具有“尚武”的文化传统。受到地域文化影响的陇南武术,在来自外部的武术被吸收融合到陇南武术中,使得种类繁多,并且保留原生态。通过挖掘整理使其能够保留,并且得到很好的传承。

陇南;民间武术;地域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有着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当地经济、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的影响,民间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和多种套路,并且在一定的地域内传播,在武术界所谓“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是对我国民间武术地域性特点有力的概括。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它在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这就形成了陇南地区高山峡谷、丘陵地带相互交错,形成山奇水秀的自然风光,被称为“陇上江南”的美誉。它不但有奇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陇南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有尚武精神,再加陇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古交通不便,野兽贼人常常侵扰,这就形成了尚武的文化传统。陇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通过挖掘整理使这种原生态的武术文化能够很好的保留下来,做到很好的传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陇南地区民间武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地方志等,获取这方面研究的人物、史料的文字材料。

1.2.2 田野调查

对甘肃陇南地区八县一区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特别是对武术开展较好的礼县、西和、武都、宕昌进行了重点调查,对一些拳种实地观看表演,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录制工作。

1.2.3 访谈法

走访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武术协会会员、民间拳师、武术爱好者、高校教师。

2 陇南地域人文历史对民间传统武术的影响

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1]陇南武术特定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民风、政治军事、中国古典武术名人的影响,正是这一系列形成因素的推动下,构成了陇南民间武术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使得生活在该环境的人们具有“尚武”的文化传统。

2.1 陇南早期历史文化孕育了崇文尚武的精神

据考古发现,陇南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据古史传说,古陇南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得诞生地,“伏羲生于仇夷(今西和县),长于成起(今天水市)”,至今伏羲崖还耸立在仇池山上。陇南夏商是氐、羌聚居腹地,也是秦人早期的发祥地,在此建国立郡,秦始皇先祖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才奠定了雄立关中、定鼎中原、统一六国的千秋基业,历史上秦人最早的都邑“西犬丘”,就是现在的礼县。陇南无论是夏商时的氐、羌,还是在此繁衍生息强大的秦人,都游牧养马,善骑射狩猎。这样的人文影响凸显陇南人尚武坚刚之气,透射出剽悍、强健和勇猛之风。秦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拓展疆域和移民实边,中原文化也不断的在陇南传播,使得陇南也成为一块人文荟萃之地,滋育出向赵壹、仇靖、王仁裕、刑澍、张绶、何宗韩、吴鹏翱等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家和史学家。受到刚毅、勇猛之风的熏陶,陇南自古以来产生好多武将,北魏名将杨大眼自幼习武,勇敢敏捷,尤善走行,奔跑如飞,《魏书·杨大眼列传》“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叹。”隋朝名将赵煚;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张威、丁煜、曹又闻、吴挺、马堃;元朝名将赵世延等这些武将都以忠烈、骁勇善战而著称于史册。

2.2 陇南自古战略要冲之地,使形成尚武坚刚之气

陇南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历史上陇南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陇南地处川陕交通要隘,素称“秦陇锁阴,巴蜀咽喉”,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碰撞的前哨阵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代用兵的古战场。秦人早期在此建都邑,养马练骑,繁衍生息数百年,强大后建立第一个封建帝国。三国时诸葛孔明北伐时六出祁山,祁山三国古战场、木门道、阴平三国古栈道,后魏大将邓艾父子伐蜀架渡桥,凿栈道,经山路抵江油破蜀。汉光武“得陇望蜀”;南宋时抗金的前沿阵地,宋将吴玠、吴璘、吴挺兄弟父子前赴后继,驻军陇南抗金,阻止了金南下灭宋的企图。据《直隶秦州志》记载:“宋白环堡,(县)东九十里,山峰抱合,其形若环,武侯修伏兵,吴璘防金设地罔于此。”白环堡就在陇南礼县境内。蒙元时期在礼县建立礼店元帅府,安竺尔子孙以陇南为基地,征战西南和西北,为元朝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末农民起义中,多股义军曾转战于陇南,李自成征战于陇南;白莲教、太平军血战阶州;民主革命时期,红军三大主力都经过陇南,在陇南宕昌哈达辅休整,决定到陕北。哈达辅既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转折点。历次战争都以这里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破烂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留下了为后人凭吊的古迹。这些军事古战场遗址,说明陇南地区军事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种军旅战争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更需要有武艺之人,各种各样的战争对陇南民间武术影响极大。

2.3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尚武之风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定地域人们的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等,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2]生活在不同的地理与物质条件下,就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从空间共时角度看,由于武术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武术文化在武术技击、习武观念、习武生活、民间武术团体以及结社等方面所形成的种种鲜明不同的特征。[3]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们要想办法去适应,就会在一定的地域内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包括武术)。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认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比今天要大得多”[4]。陇南是山大沟深,峡谷幽长,自古交通不便,由于西秦岭横旦其间,重峦叠嶂,艰险异常,自古行人视作畏途,诗仙李白曾往返陇蜀,涉足陇南,留下了千古绝唱《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而青泥就是青泥岭,在今陇南徽县。这充分说明了陇南是山峦叠嶂,崖壁陡绝,石骨嶙峋,道路的艰险。陇南人民要外出远行、行商作贾、物资的运输,吆骡赶马等就要防野兽贼人的侵扰。在此生活的人们就有习武强身的习惯,来看家护院。陇南自古以来是中原文明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碰撞前沿阵地,军旅文化对此也影响极大。在此特定地域战争文化和生存环境下,使得陇南人民具有极其强烈的尚武剽悍之气。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所言:“吾中华民族,故称强悍,任侠尚义之人,慷慨悲歌之士,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气,故其人性情亢爽,体力健壮,天府神州,地理之关系使然也。”[5]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民族任侠尚义之风与地理环境密切的关系。

2.4 “太极鼻祖——张三丰”曾在陇南修炼,对陇南武术文化的影响

张三丰元明著名道士,极具传奇色彩,是武当拳和太极拳等道教武术的创始人。在翻阅史料是发现张三丰曾活动于陇南地域的足迹。《武阶备志》云:

五仙洞,在白龙江南岸,深不可测,悬半山间,中有铁桥及黄庐木桥,桥下水流作环佩声。洞内有卧龙坪尤宽广,可容百数十人,旧传神仙栖止之地。(《名胜志》)穴深百余里,仙迹甚多。(《名山记》)洞中泥可为砚,出洞即成坚石。内有炼丹井,仙人床灶,明初张三丰寓此,题句犹存,又有风洞,内有黄泥滩。尚书胡荧奉旨访张真人于此,不遇真人,留诗有云:“脉连地府三冬暖,窍引天光六月寒。”

明永乐年间,三丰修道于华阳洞(今成县店村金莲洞),据《成县志》载:“成祖遣礼部尚书胡荣遍及天下名山古洞,到金莲洞不遇三丰,有诗云:卢龙复遇金莲洞,别是重来一洞天。功成名遂还居此,了达天机入太玄。”而且留有《金莲洞访张三丰不遇》一诗:“香书久慕下无边,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崖主玉蕊,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深喜见通明日,雨骤只逢暗淡天。峭壁真光熬永劫,赤心愿睹白衣仙。”由此可见张三丰在陇南武都、成县等地隐居修行传道,据说武都有道教始传于张三丰。不过确有一定的印迹,陇南武都在清末民初道士对这一地域的武术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武都城郊腰道胡有德,早年为学好武艺,曾在甘、凉、肃州等地遍访名师,艺成后浪迹江湖,晚年出家为道,后传授武艺。清水沟卯老三、汉王寺刘守真(道家),晚年以教拳为主,门徒甚多。为武都地域武术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天齐棍、五虎群羊棍、大小梅花棍、扭丝棍、疯魔棍、四门棍、罗家枪、子龙棍、六合枪、明月刀、六合刀、五虎断门刀、纯阳剑、二堂剑、太乙剑;徒手拳术八步转、八虎单拳、八门拳、分手八快、撕拳、母子捶等皆此二人传授,后在陇南流传开来。药王殿的贾宝卿(道家),老人练罗汉功造诣极深,一手七星杆尤为绝技。

2.5 武举制度对陇南民间传统武术的作用

陇南山大沟深,山路崎岖,交通严重不便,形成了一个闭塞的环境,在明清使得办学教育就不是那么容易,而外出求学往往是富家子弟的事。陇南绝大部分地方是高山陡坡贫瘠之地,在农耕时代人们生活很是贫穷,到现在陇南也是在甘肃经济为最后,贫困人口最多。在当时绝大部分人看到读书不易而习武可以入仕,有识青年走出家门浪迹江湖,访师学艺或开始在家练习“武艺”,使得陇南出了好多武举人。武举制度就是一种考试制度,对习武者来说不问出身来历,所以即使是最寒微的士子, 只要考试能够合格, 就能进入上层社会, 这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推广。随着武举制度的兴起,在陇南就有习武入仕之风,陇南礼县有武进士(探花)1名,武举人14名,各级武官和武贡生以上学位的86名;康县有武举人4名;宕昌考中武举人8名;武都考中武举人14人。这些人在练武的过程中对当地武术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使得一大部分人会走向习武练拳,激发练武的热情,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民间武术的发展。

3 近代陇南地域性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飞,陇南有一部分人外出学武艺,这样就把外来武术传入陇南。如人称“神眼猴拳王”,西和县王步高19岁就外出遍访名师,后投身正宗少林拳师门下,勤学苦练,掌握了少林武术真谛。礼县魏振刚也是外出学习武艺,后在家乡收徒传艺。民国18年(1929年),吉鸿昌将军在天水首次举行陇南武术大赛,此二人获得二、三名的成绩,王步高在这次比赛中受到吉鸿昌的赞扬,并亲自奖励他双狮刀一柄。武都安化曾街张忠成,曾于冯玉祥部下作过武术教练,有一身硬功夫,也是很有影响。“全国武术八老”之一的赵斌擅长拳术、棍术,特别是在上海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表演的鹞子拳技惊四座。他们对武术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陇南民间武术在特定的地域内,本土地方武术与外来武术的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陇南由于高山峡谷,自古交通不便,多是山间小路,道路崎岖艰险,行商作贾,对货物的运输全靠人背或骡马驮,在这种情况下陇南武术就以棍术为见长,棍术套路也比较多,所以有“棍术鞭杆行陇原”的说法,棍可以作为肩挑货物的工具也可以人背货物作助步歇脚的工具,还可以作为防身的器械。棍分长棍和短棍,五尺长的称为长棍,短棍称为鞭杆,有三尺鞭杆和四尺鞭(称长鞭杆),还有袖里鞭杆(长一尺二寸)。陇南尤其以鞭杆盛行,鞭杆便于携带,可以作吆骡赶马用也可以作肩挑货物的工具,更是防身的器械。而陇南鞭杆特点是长短适宜、运用方便、泼辣迅猛、两头并使、换手灵活、适宜格斗。鞭杆先练猴儿窜杆的技巧;以熟练把法;袖里鞭杆要求行鞭走步、鞭步同行,搬扎纽扣、缠绕提扫,更突出点击穴道的功法,成为特具一格的陇上一奇葩。

在农耕文明环境下将中国传统哲学、宗法文化与武艺技击相结合,创造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门派。[6]门派使其武术的整合、人员的管理,技艺的发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作用。陇南武术在外来武术的引进或者流入,许多来自外部的武术被吸收融合到陇南武术中,使陇南武术得到充实和提高,形成了一定的门派,一定时期内也促进了陇南武术的发展。龙山地方拳派,民国24年(1935年)在礼县龙山成立武术馆,收徒传艺;平泉武术门派,主要是以清道光年间考准武进士黄探花(名大奎)为尊师,主要以刀枪棍剑为器械;盐官武术门派,主要是在礼县盐官一带以少林拳见长,主要授徒武师是杨桂林、魏正刚,所授内容主要有少林拳、小洪拳、大洪拳、盘龙棍、黑虎鞭、白虎鞭、杨家枪、罗家抢、罗汉棍、铁火穗子、流星锤等;红河天台山扇子门派,它以铁扇子、钩、镰、剑、棍和形意拳为主体。

4 结束语

陇南具有深厚和久远的历史,具有灿烂的文化积淀,陇南武术文化的形成和特征离不开陇南地域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产物,在一定的地域内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经济、政治条件、人文、地理等而凭空产生和孤立发展。陇南武术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受到战争军旅的影响,地处川陕交通要隘,自古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碰撞的前哨阵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人们集聚彪悍阳刚之气,具有“尚武”的精神;受到了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交通不变,高山峡谷,道路崎岖艰险,使这里生活的人们具有习武之风;特别是受到中国古典武术名人的影响,使得生活在该环境的人们具有“尚武”的文化传统。清末民初陇南武术在外来武术的引进或者流入,许多来自外部的武术被吸收融合到陇南武术中,使陇南武术得到充实和提高,一定时期使得繁荣,由于陇南比较闭塞,有的东西传入,在本地就稳稳地扎根开花,保持了原生态特色,如陇南有名的民间拳师赵斌在上海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表演的鹞子拳技惊四座,这种拳在全国失传,而在陇南原生态保留。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生活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陇南民间武术的发展萎缩的现象,甚至出现“人去艺绝”,为了使陇南最原生态传统武术传承下来,强烈呼吁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对陇南武术挖掘整理,并且资助健在的老拳师,使陇南武术文化发挥其社会功能。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2-18.

[2] 张绰庵,韩红雨,等.对河北民间武术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0):29-30.

[3] 王俊奇.武术文化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38-39.

[4] 葛剑雄.葛剑雄演讲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250.

[5] 金恩忠. 国术名人录[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

[6] 王晓东,郭春阳.从分化到异化:对武术门派产生和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501-503.

[7] 西和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西和县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8] 礼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礼县县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9] 武都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武都县县志[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 宕昌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宕昌县县志[M]. 甘肃: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DiscussionontheOriginofFolkWushuinLongnan

Tian Guang, Huang Xiaolong, Li Zhen

Longnan region is a historical strategic garrison called "Qinlongsuoyin, Bashuyanhou". Continuous wars contribute to the martial spirit in this region. Tough geographic surroundings bring people there with martial spirit. And influenced by famous ancient Wushu fighters, people there are full of martial traditions. Longnan Wushu, which is influenced by regional cultures and absorbing external Wushu, is rich in categories and holds the original ecology. Exploration could help its existence and inheritance.

Longnan; folk Wushu; regional

G812

A

1005-0256(2017)12-000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2.005

2016年甘肃省高校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A—138)

田广(1968-),男,甘肃武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体育教学。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Sport and Health Department of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742500, Gansu, China.

猜你喜欢
陇南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谁远谁近?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