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武术欣赏之花絮

2017-11-27 13:45宋加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兵器唐诗武术

宋加强 ,王 维

唐诗武术欣赏之花絮

宋加强 ,王 维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唐诗和武术进行分别的研究之后选取二者在各自研究领域的重合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重点对唐诗武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唐诗武术课题新颖,在研究领域中十分罕见。研究唐诗武术,可以实现武术和文学的对接。拓展武术发展的领域,提升武术文化的认识,丰富武术文化的研究体系,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唐诗;武术;唐诗武术;俠文化;武舞;兵器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Tang poem and martial arts separately, and then choose the two parts in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areas to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and focus on Tang poetry martial arts research situ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vels of Tang Dynasty are very rare in the research field. Study on Tang poetry martial arts, could dock martial arts and litera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and the field of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Wushu culture and enrich the research system of Wushu culture. Key words: Tang poetry; Wushu; Tang poetry Wushu; xia culture; martial dance; weapon

1 前言

武术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其独特的魅力是世界各国体育搏击项目所未有的。唐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唐朝任侠尚武的背景下,更多的文人崇尚习武,因此写下了包含有武术的很多诗篇。假如以这些唐诗作为依据来研究武术,可以肯定的说视角是十分新颖的。对武术文化而言,通过研究这些唐诗可以拓宽武术文化领域、提升武术文化的认识,实现武术与文化的对接,丰富武术文化的研究体系。虽然此研究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冰山一角,然而却有无穷的魅力。

2 唐诗与武术的结合

2.1 唐诗与武术文化的关系

武术在唐朝成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益于尚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仅武者习武,文人亦爱练武,在此背景下它高于体育属于文化。它有着丰富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集技击、健身、强身、休闲娱乐于一体。在练武的过程中可以改善和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陶冶习武者的性格,令暴躁者理智、柔弱者坚韧、刚愎者兼思。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在它在自身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贯串、融汇了文学、戏曲、音乐等其它文化样式。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博大精深的文化精萃,是竞技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结合,如果我们从民族文化系统的总体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它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涵盖下坐成、发展、演变为集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群众性等多种社会性特征于一身的文化子系统。

唐诗是对唐朝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等背景的描述和提升,由于唐朝时期的尚武风气浓厚,唐诗亦是对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可以将武术与唐诗结合在一起,从送别、言志、边塞、怀古、战争等多种题材的唐诗中去发现以武术为题的诗篇。

2.2 “唐诗武术”研究概念的界定

唐诗武术是对武场面的描述或是对特定的历史场景以及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文化体系的解读。是要把打上夸张、对仗、押韵等唐诗烙印的武术题目的唐诗去认识与解读,其中包括有形象反映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宏伟战斗场面,激烈快速、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场景,动如狂风暴雨急,罢如江海凝青光的洒脱自如境界等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提升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在武术文学和演练欣赏方面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

3 唐诗武术花絮之欣赏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繁盛时期的唐朝,其唐诗是中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唐诗中描写武术文化的诗句丰富且形式多样,形象的刻画出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场景和武侠忠勇正义精神,其中有属于轻财重义的游行侠客、边塞战争的鼓角齐鸣,有酒后舞剑的潇洒飘逸等场景[1]。在这浩如烟海的唐诗典籍中,一幅幅的“武林盛世图”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广泛的空间。总体而言,在唐诗武术中可以从俠、武舞、兵器、武德、功法等许多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则选取了其中的侠、武舞、兵器三个方面对唐代武术文化进行研究。

3.1 唐诗武术之侠文化欣赏

“侠”是勇敢、以武犯禁而不拘礼法、爱结交周游的人,他们具有保家卫国、慷慨意气、轻生轻财而重义等精神。他们通常以武力为手段来达到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建功立业、追求自由等目的[2]。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受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渐的形成了属于它自身的一种礼节——武德。武德是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是中国人民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要求在武术中的反映,是习武、用武、传武必须遵守的言行准[3]。它所宣扬的精忠报国、惩恶扬善、杀富济贫、匡扶正义等思想观念也是各门派教育弟子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这里看“侠”是吸取了武德部分思想而形成。

3.1.1 任侠尚武报家国

武德与大唐的任侠尚武风气同一根源的姐妹文化,人们习武和用武来保家卫国、惩恶扬善。“侠”是唐人人格理想的精神基础,根据现有对侠类诗的研究,在《全唐诗》中在唐诗中,侠类诗共计185首,作者共有48人。侠类诗的注入,给大唐的诗坛注入了一股刚强豪迈之劲。唐诗中“侠”字意味深刻,其可以解读为儒家的“入世”和佛家的“出世”,他们几乎都是“武”手段来达到“侠”的目的[4]。

“入世”思想在唐朝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则是以从军报国方式来建功立业从而得到功名利禄,其中包括很多的文人,诸如高适、岑参等诗人皆是出身行伍。另外在诗歌里还有很多侠客,他们置身大漠、驰骋疆场,表现出强烈的报国意识。如在高适的《塞下曲》中便写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图画麒麟阁,入朝明月宫[5]”。从诗句中作者满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飞身来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上,再奋逸响,在这撼天动地的金戈铁马场面中,万死不辞。诗人直抒胸臆,建功立业的决心昭然若现。在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写到“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功名一丈夫[5]”诗人满怀壮志豪情,驾马在万人军中,斩敌首级,其动作之快,精度之准,令人瞠目。在这些诗句中作者都是以投军从戎的方式来保家卫国,斩杀敌人。他们用诗的意境诠释着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渴望建功立业后得到功名利禄的目标。这些侠义精神都印证了儒家的“入世”思想。

“出世”思想则是因为有些诗人、侠客对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有感而发从而来寻求归隐。他们有功却不在乎封赏而对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有美好憧憬并有很多人直接付诸行动,从而表现出一种大气、一种从容和一种洒脱。如李白的《侠客行》中写到“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5]”。从这短短的二十字中,描绘出了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诗人仗剑驾马飞驰,其身法宛如流星赶月,倏忽,出剑之势快如惊鸿,喘息间收势稳如泰山。此意境将作者“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清晰表露无疑。在元稹的《望云骓马歌》写到“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何必随群逐队到死蹋红尘”。在此诗句中诗人幻想功成之日却想煮茶论道,追求平淡人生。在这些诗中表现的“出世”思想的亦不难发现。

在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侠客但是“侠”的实现并非只能用“武”的途径来体现。比如在“诗圣”杜甫《春望》的首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和尾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作者以祖国的山河凋零与万物复苏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在这个春意盎然季节中体会到无尽的肃杀和刀剑的阴寒。作者在此种景象中忧心国事,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丛诗中可以体味作者的侠义之心和为国为民之情,并付之于侠或习武之人崇尚的道义。

3.1.2 大唐侠风铸诗魂

诗人把最体现大唐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的语言集中运用到在了侠类诗作中,并且将“侠”与“武”紧密相连,将其魅力淋漓尽致给世人展现出来,成为武术文化中的诱人魅力所在。尚武任侠最早并非出现在唐朝,汉魏时期已有游侠形象在诗歌里被大量吟咏,只是至唐朝,“侠”和“侠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诗人的参与和创造,更是将任侠尚武推向了顶峰。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创造实践与尚武任侠与密切联系,诗人都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糅入诗文中,忠实的展现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时代文化背景,使咏侠诗在文学史上筑起了一座艺术丰碑[6]。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展示了唐人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还展现了一种强者性格和对理想、自由的向往。诗人更是在任侠尚武的社会风气中才锻造了大唐侠风铸诗魂的艺术风格。

3.2 唐诗武术之武舞欣赏

武舞又叫健舞,是舞蹈的一种。武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到了唐代各自独立,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看武舞二字,人们会产生武舞到底是“武”还是“舞”的疑问。其实早期的武舞与武术套路是同路同形的,二者都是以形体来展示身体的艺术。例如武舞中的一些手型、腿法和技术动作组合便能从武术套路中找到原型。武舞开始产生时只是人们对武术中的单个击刺动作的简单组合,不过到了唐朝武舞分类更加精细、范围更加广阔、娱乐性也更加强化。

3.2.1 诗中有舞亦有武

武舞是把战场上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号角齐鸣和练武者动如脱兔,静如处女等武场面用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唐诗中我们亦不难发现武舞场面,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况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5]。”诗人借以超凡的想象力,从整体上向我们展示出一副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剑舞图。公孙大娘一柄三尺青锋倏然直指苍穹,其剑器似欲挣脱舞者之束缚,后羿之箭直射天日,去势之急,来势之汹,几欲使人窒息。再看剑锋游动,气势汹涌澎湃,撼人心魄。其身法灵动轻巧,挑剑如青山昂首,刺剑如长虹贯日,动如晴天霹雳,静如清风拂面。诗人用尽了夸张的比喻,甚至将公孙大娘的剑舞比做射日的后羿,驾龙出游的天帝,有雷霆之力的龙王,让后人通过这些极具张力的文字,去想象当年街头上的公孙大娘那飒飒英姿和凛凛剑光。这些描写体现了剑舞的最佳意境,亦看出公孙大娘的剑舞确实已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同时,诗人以这段极其少见的描写剑舞的诗句,结合了想象、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知,也张显了诗歌的意境之瑰丽与壮美的惊叹之情油然而生以领悟到公孙大娘所舞剑器的景象是蔚然壮观,令人叹服。此时此刻,剑舞的意境与诗歌意境同时呈现在人们眼前。

3.2.2 “武”“舞”融合添新意

武舞要用一定的功夫作为基础,在表现的过程中是要用“舞”的形式将“武”展现出来,每一个动作都是“武”与“舞”的相互交融。不仅如此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生动并在动作上难度增加,从这些方面上来看都增强了武舞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武舞的内容是“武”,表现形式则为“舞”,用“舞”的节奏、神韵、造型将 “武”的动作组合展现出来,无疑会给武术本身增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体来说武舞就是用舞蹈的形式去诠释武术,是武术与舞蹈在历史上的一次完美结合,拓宽武术发展的境界。在唐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唐人在表演娱乐方面的奢华如与繁盛。总之,可以看出在唐朝武舞发展呈现出了无比兴盛的局面,促进了武术的传播,给武术文化增添了几分艺术色彩。

3.3 唐诗武术之兵器欣赏

武术是伴随人类起源而产生的,其主要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上古时期“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的恶劣环境中,长期的生存斗争使人们获得尚武的天性。第二,上古时期的“内行刀锯,外用兵甲”的部落征战和氏族仇杀的战乱环境中,要求人们全副武装来应战自保。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渐渐的制造工具来进行生产劳动和部落氏族斗争,从而出现了兵器[7]。兵器伴随武术的产生而出现并随武术的运用而改进。反过来看兵器的出现和运用又极大的推动武术的发展,二者如车之双轨、鸟之两翼共同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3.3.1 唐诗言中话刀剑

在历史的发过程中兵器也是随之发展的,在唐时期出现的兵器种类和样式繁多,在全唐诗中记载的兵器有剑、刀、弓、箭、枪、矛、盾、斧、钺、戟等,以诗歌的形式来吟咏兵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闪光之处[8]。兵器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类,不同用途的兵器对样式、种类、尺寸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军用兵器则注重实用性,在两军交战的过程中拼杀致胜是第一个注重的因素,因此将兵器的体积大小、锋利程度和在实战中的威力视如一军之门户,故不太注重花样与装饰。例如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元日》“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5]”中描绘了在万人庆典的宴会之上,左右龙武侍卫持戟守卫,其气势威武,场面雄壮,令人叹为观止。唐代军队中主要兵器是枪和刀,在边塞战争诗中随处可见。如在白居易《送徐州高仆射赴镇》中写到“候骑刀枪雪队迎”;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5]”中,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在城头之上,敌我双方正在交战,我军杀敌声浩荡,铁鼓声震耳欲聋。战士们刚刚杀敌之后匣中钢刀上的血迹未干,可见刀在军队中使用之广泛。

在民用兵器方面则是注重装饰,在唐诗中在描写兵器中被青睐的当属剑了。民间佩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习俗。在白居易的“朝衣典杯酒,佩剑博牛羊”的诗中便有记载;二是任侠之风。在唐时侠客大多使剑,在崔颢的《游侠篇》“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中诗人持剑出门,豪气干云,冲天而起,气震山河,在城外与敌拼杀,丝毫不漏胆怯之色,尽显游侠之风。;三是借剑抒情言志,如在韩愈《利剑》中:“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5]”,在文章中诗人借利剑之光来警示自己不忘初心,将剑与自身结合,表现出作者遵循武德之理。整体来说,从以上三点中可以看出剑作为我国的传统武器具有着很强的魅力。据统计在《全唐诗》中,以剑为题的诗80余首,诗句中提到剑的更是多达1500首,由此足见剑在唐代的繁荣。

4 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武术、书法是各个不同的表现形式。据史料记载,唐文宗向全国御封李白诗、张旭字、裴旻剑为唐代三绝。张旭的字亦是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之后兴致大发写出了草书,使他的书法走向了巅峰,才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瑰宝。“诗仙”李白酷爱剑术因此在诗文中有大量写剑术的诗篇,在《蜀道难》提笔便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5]”在如此恶劣的天然条件下他能仗剑独身穿越秦巴,彰显出一身的胆量。登上剑阁俯瞰群山惊叹山势险要,留下千古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可以看出李白因习武之后的魄力,仗剑行走天下留下千古名句。因此唐朝的社会大背景下,选拔人才需要文武兼备,所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成为唐朝选拔人才的标准。由此可见文与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

[1] 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2] 龚双安.闵阳.试论武术与中国戏曲艺术的融汇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1):79-84.

[3] 邓伟从.全唐诗看唐代体育运动搏击[J].武术科学,2014,(12):99-100.

[4] 黄俊儒.试论中华武术的诗韵美[J].武术科学,2014,(3):32-36.

[5] 余镭超.初盛唐侠类诗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10-23.

[6] 武姗.唐诗中的武术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2013:1-3,9-10.

[7] 全唐诗库[EB/OL] http://www3.zzu.edu.cn/qts/

Interesting Sidelights of Tang Poetry Wushu Appreciation

Song Jiaqiang,Wang Wei

宋加强(1992 -),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教学及理论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Hubei, China.

G80-05

A

1005-0256(2017)02-0126-3

10.3969/ j.issn.1005-0256.2017.02.055

猜你喜欢
兵器唐诗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唐诗写柳之妙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