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11-30 17:08
浙江林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银山安吉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萌发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0月6日至13日,《浙江日报》及浙江卫视分别推出重大主题报道,总结梳理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浙江的萌发脉络,展现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生动实践,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现节选10月8日《浙江日报》头版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绿色篇》,以飨读者。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跨越时空的“中国声音”,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永恒主题,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指引了道路。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

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习近平

“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来到安吉天荒坪镇的余村,调研民主法治村建设。根据行程,他将在村里停留20分钟,只听汇报,不作讲话。

余岭脚下的余村,此前自办水泥厂、开采石灰岩,成了有名的富裕村,但也破坏了环境。2003年至2005年,在安吉“生态立县”的背景下,村里接连关停了3个石矿、1家水泥厂,开始兴办农家乐。

在村里的小会议室,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汇报说,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现在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

“听到这里,习书记很高兴,表扬我们,一说就是20分钟。”时任天荒坪镇党委书记韩树根录下了这段后来成为珍贵史料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说:“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事关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重要战略思想。

“习书记的一番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时任安吉县县长唐中祥说,当时安吉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热情很高,尽管定下了“生态立县”的方针,但生态优势怎么转化成经济优势,还没有找到清晰的路径。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转化的文章,将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如何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是安吉人的困惑,也是当时浙江各地普遍存在的困惑。

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

文中说:“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按照习近平揭示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安吉选择的转化之路,就是经营村庄、经营生态。安吉地处长三角,周围是高速发展的城市群,其优势在生态,核心竞争力是乡村,应该抓住优势把乡村作为主战场,打造成长三角生态宝地。

随后安吉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全新路径。这一做法和当时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变美,让生态产生效益。而且,美丽乡村这个概念,比较形象生动,群众很快就接受了。2004年至2014年,安吉年财政收入从6亿多元,猛增至50亿元。

习近平在2006年3月23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人们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这一精辟论述,强调了生态保护建设的优先论,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论,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论。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

不少浙江干部至今记得,习近平经常在下乡调研时勉励大家“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他对农村非常关注,总是往农村跑。”多次陪习近平到农村调研的时任省农办负责人说,“在浙江工作期间,习书记始终把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当时的浙江农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快速发展,村庄面貌却不尽如人意,有人说,“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

习近平说:“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

2003年6月5日,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展开:花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

当年9月24日,习近平来到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调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回忆说,“习书记站在刚建成的农民新居前对我们说,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第二年,我们就成立了旅游公司,开发休闲旅游,走上了农旅一体的发展路子。”

2006年6月1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调研当地农家乐发展情况。当时,管头村的新村已经造好,但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问题,除了种茶,村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刚开出的4家农家乐,也有2家因为游客稀少,生意冷清准备转行。

“习书记听说后,鼓励我们要有信心。他说,农家乐是朝阳产业,前途无量。他告诉我们,发展旅游经济必须要有好的生态环境。”时任管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回忆说。习近平的一番话,让管头村坚定了发展农家乐的信心,“现在,村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已经有农家乐、民宿近130家,2016年全村游客人数达到4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7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同年7月28日,习近平考察完遂昌、松阳等地后,来到丽水莲都区。时值盛夏,烈日当空。上午10时不到,碧湖镇堰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武见到了习近平一行,“他当时戴着一顶大草帽,先到古堰的堰头,再进村里老街看了古民居。”他回忆说,习书记看到古建筑保存完好,连说“这个地方好”,“他看得很仔细,400多米的路,走了1个多小时。”一路上,习近平还详细询问了环境整治进展等情况,嘱咐村干部,既要发展好经济,也要保护好古村。

时任省农办负责人回忆说,当时全省各地很快涌现出一批示范村,如安吉高家堂村、临安白沙村等。这些村将环境整治、古村落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习近平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习书记看重的,正是形成这种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而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途径之一。”顾益康说。

钱江源头的开化,是远近闻名的林业大县,当地人“靠山吃山”,一度以“种种砍砍”为生。时任开化县委书记马东泉记得,“2003年7月25日,习书记来到开化,当时我们汇报说,要改‘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他非常赞同,还告诉我们,不要把旅游业当作单纯的游山玩水,旅游要开发,但开发不能过度。”

2005年8月,习近平第五次到丽水调研时,特意去景宁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澄照乡茶叶基地考察。“当时天都快黑了,习书记还是坚持爬上茶山,实地察看茶叶基地,希望我们好好发展这个生态产业。”时任澄照乡三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初南回忆说。在此前的2002年第一次到景宁调研时,习近平就注意到了当地的惠明茶,还特意嘱咐“惠明茶这个品牌要打大一点,响一点”。

2006年3月,浙江大学提出要倾全校之力与湖州合作,利用高校的科研、规划设计等优势,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一想法,第一天向习书记书面报告,第二天就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张曦回忆说,“后来,校地之间的这种深度合作,为全省和省外的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经验。”

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推动下,广大农村成为浙江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开启了一条轰轰烈烈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全省各地立足自身特点,各显神通,生态经济方兴未艾。10年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10月9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桐庐县召开。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

“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依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的觉醒,也必然依靠千百万人共同的绿色行动。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非常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倡导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他说,“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这才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2006年4月,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三年级一班获评浙江省“李四光中队”。这项评选是国土资源部发起的一项让少先队员认识地球、保护地球的行动。

崇文“李四光中队”在校内外开展了很多环保活动,但他们在校外宣传生态环保时,发现有些市民对此不太关心。中队30名孩子因此萌生了“给省委书记写一封信”的想法,希望大人们都来重视环境保护。

信上说,“珍惜浙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是‘李四光中队’队员的光荣职责。善待地球,科学发展,让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心中的愿望。为此,我们中队积极开展了‘保护国土资源,李四光中队在行动’系列活动,希望能得到习伯伯的指导和帮助,并号召浙江的少先队员和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同学们很快就收到了习近平的回信。时任“李四光中队”指导老师王婷回忆,“校长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朗读了这封回信,孩子们都很激动,也越发坚定了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决心。”

习近平回信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珍惜资源就是珍惜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持续发展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浙江这片美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上,需要每一个人都来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许多浙江干部印象深刻,习近平总是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对一草一木的珍视,体现着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当时,习书记看到村庄周边有些山头光秃秃的,得知是村民砍柴做饭引起的,当即说,要给青山留个‘帽’。”时任枫树岭镇镇长叶春晖说,这对村干部启发很大,也推动了村里的沼气工程。

2004年1月15日,习近平来到位于临安的浙江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那天天气很冷,习书记看到这里还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听说曾做过电影《林海雪原》拍摄地,他既惊讶又高兴,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时任天目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傅强回忆说,在“大树王”前,习书记站了很久,“看到这棵柳杉周围没有护栏,之前有游客在树干上刻字留名,他很心疼,提醒我们用栏杆围起来。”

开化县金星村,至今传颂着习近平抢救千年银杏树的故事。“那是2006年8月16日,习书记到村里考察新农村建设。”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回忆说,考察途中,习近平看到村里一棵千年树龄的银杏树,根部泥土很多被挖掉,根系裸露在外,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和我们说,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贵,不能让它死掉。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村庄。”很快,大家培土浇水,展开了一场抢救银杏树的行动。10多年过去,这棵巍然挺立的银杏树,已经成了金星村最亮丽的风景,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2003年6月4日,习近平在省环保局考察调研时说,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开展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2005年4月5日召开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

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观植入人们心中。2004年3月25日,安吉启动全国第一个“生态日”。那天,青少年用塑料袋、旧报纸等废弃物制成服装,走上生态广场进行“环保时装”表演;千名机关干部走村入户,宣传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知识;10万名群众在全县范围内清除白色垃圾。

2010年9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浙江意在通过这一载体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切实把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全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绿色学校创建在浙江全面展开,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质的同时,“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进而带动更多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通过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活动,习近平倡导的“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就照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2015年2月11日,春节前夕,全国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

时任湖州市委书记马以,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湖州市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握手的时候,马以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按照您的要求,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现在湖州南太湖的变化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好,就照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殷殷嘱托,再次引发了历史的回响。

早在2003年4月9日,习近平第一次到湖州安吉调研时,就嘱咐当地干部:“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决不能松懈,更不能反复。”

牢记总书记嘱托,浙江各地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今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12周年。这一天,安吉余村的村民俞金宝投资200多万元开办的民宿,顺利结顶了。

2003年,余村关停矿山的时候,多年来开拖拉机搞运输的俞金宝“失业”了。他跟着朋友到外地打工、办厂,后来回村办起“金宝家庭农场”。去年,余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游客超过30万人次。今年,俞金宝的家庭农场已经产生效益,新开的民宿即将投入运营。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安吉全县187个村串起了一个郁郁葱葱的生态世界,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233.16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7.4%,已超过第二产业。

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绿色动能”会成为安吉赶超发展的最强动能,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说。

在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一条生态公路顺山蜿蜒,花树辉映。近年来,村民们依靠生态优势,主动挖掘海岛特色,将村庄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壁画村,并借助生态旅游,实现了绿色崛起。近两年,20多户农家乐陆续开业,每年游客数量突破30万人次。

2015年5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建社区。在村民袁其忠的农家乐“画春园”里,他和村民们促膝交谈。

村民们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着村庄的变化,“我们这里空气好啊,老人都长寿”“城里人来这里把水带回去泡茶喝”“青山绿水可以发财”“以前我们穷,现在办农家乐致富,盖新房、买了车。”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当听说新建社区正在规划建设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后记

在余村村口,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10个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多年来,这10个大字已经深深镌刻在5600万浙江儿女心中。

朴素的真理,往往拥有引领发展的巨大力量;开创性的探索,往往具有影响未来的深远意义。

10余年来,浙江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遵循,坚定不移地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今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美丽浙江”建设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大力开展“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把省域建成“大花园”。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东海之滨的这块沃土上,人们信心满怀,在山川秀美的“大花园”里,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接续描绘一幅充满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画卷。

猜你喜欢
银山安吉金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