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安词的抒情技巧

2017-11-30 23:24雷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易安抒情技巧

雷徽

摘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因“芳馨”、“神骏”风格而被人们所喜爱,而此两种风格的形成有赖于她独特的抒情技巧,这包括抒情随景色描写或转折起伏,或更见悲愁;由不过度渲染感伤、结尾宕开一笔、行为思想大方潇洒三方面呈现直扣心扉的洒脱;渗透文人雅士情怀的意象选择。

关键词:易安;词;抒情;技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作品现存数量不多但深为人们喜爱,晚清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1]“芳馨”即指易安词音调委婉,体物细腻、抒情含蓄的风格特点;“神骏”则为易安词雅健、俊爽、洒脱的一面。而带来易安词“芳馨”、“神骏”风格的抒情技巧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融入景色的起伏抒情

《人间词话删稿》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王国维的这句话强调了情与景之间的密不可分,诗词中常见情景交融,文人们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易安词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但李清照在景色描写中更注重情感的起伏变化,用一唱三叹的方式表达内心细腻感受。例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围绕去何处赏花这一事件,依托景色细腻描写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入笔是狂风过后,花已飞尽,散香尘土的景。面对此景,词人的感受是倦懒,而倦懒的原因是暮年人事已非,万语千言在内心翻动却不知从何说起,就如起笔的景色一样,磨难已住(风住),美好也已逝(花已尽),空留回忆于生活(尘香)只让人泪流满面。上片情景紧密结合却委婉流转。下片由“闻说”开始转入一场喜悦中,景是双溪春色可人,依能泛轻舟于春水赏一片繁花美景,而在这段景色描写中隐含词人想要振作的心情,不愿让上片低落的情绪泛滥,于是想去追寻任何一个听说依然美好的生活状态。可这企盼转瞬即逝,“只恐”开始是更深的悲楚:一切美好都要缘于美好的心情,可满怀愁绪的自己又如何登得上那轻舟,又如何消得去那苦楚。舟也罢,景也好,都是那愉悦之人乘坐、欣赏的。全词情绪呈现“悲——喜——更悲”的起伏转折,所有残景、美景都是为表达那直说不得的细腻内心。

再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写于赵明诚去世后,词人表达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全词一句景句,一句情句,情在景中跌宕变化。“藤床纸帐朝眠起”,写卧具,因古人纸帐上常画有梅花,故此处是含蓄地叙述景物。然面对此景,词人“说不尽、无佳思”,内心是说不尽的悲伤思念。“沉香断续玉炉寒”,视线由床转向室内环境,熏香已燃尽空留香炉寒如水,这景就恰似人之情“伴我情怀如水”,之前的景若说触发的只是相思无尽,现在显然渗透着孤独的寒意。于是情绪爆发,倾心而诉:梅花三弄的曲调,触动过多少情怀。下片“小风疏雨萧萧地”的景色把情感再一次推进,如果说上片的景只是让内心的感伤无限增加,下片雨与泪的相似,则让人再无法忍受悲怀,“又催下、千行泪”,回头转向室内“吹箫人去玉楼空”的情景只让人感叹“肠断与谁同倚”,想折一枝梅花寄相思,可思念的人已不知在何处。下片借用萧史仙去和陆凯赠梅与范晔的典故委曲抒发相思悲悼之情。全词情在景中渐悲,由起初只被撩动心绪到感受孤独,触发情怀落泪,再到肠断、相思无处依靠的悲痛。像这样由景色触发情绪,情随景起伏变化的手法也同樣运用在了《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等作品中。

二、直扣心扉的洒脱笔触

婉约词虽抒情委婉曲折,但大多是男子作闺音,或给人以“隔”的感觉,或感伤情绪较重。如秦观,后世评论家常将李清照与他相提并论,明杨慎《词品》卷一云:“女流有此,在男子亦秦、周之流也。”[3]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4]等。同为婉约大家,秦观词作在描写女子行为心理上极尽缠绵委婉,但不同程度地渗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谪迁之意,词作常在结尾处婉转表达词人内心极度孤独、凄楚难言的情怀。如《千秋岁》(水边沙外)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满庭芳》(山抹微云)结尾“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结尾“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秦观等婉约词家相比,易安词抒情独特之处在于委婉曲折中的洒脱。

首先,以女性之笔直写心怀,不矫揉造作,不过度渲染感伤。她或直抒自己的相思“愁”、“苦”,直扣读者心扉,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上”,《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行香子·七夕》“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或直抒内心凄苦和对故土的怀念,如《永遇乐》(落日熔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或直抒爱情感受,《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眼波才动被人猜”。

其次,词作结尾常宕开一笔,别有一番韵味。如《永遇乐》(落日熔金),全词在元霄节今昔对比中抒写词人的悲愁,将个人身世变化与国势命运联系起来。但词结尾“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虽然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但也可见出词人对生活仍然是有所追恋和向往的,只是人事沧桑让她不敢面对现实的景象,只能于隔帘笑语中聊温旧梦。再如《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结尾“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念奴娇》(萧条庭院)结尾“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的结尾“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都是在抒写愁情的最后写出的自我宽慰之语,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能有这样的语言与词人的性格和宽阔胸怀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清照词在婉约中亦有“神骏”的体现。

再次,抒情中常见大方、潇洒之行为举止和思想境界。李清照存词49首①中就有22首词提到饮酒,本来女性饮酒抒情并不为奇,如魏夫人《定风波》(不是无心惜花落)有“把酒临风千种恨,难问,梦日云散见天涯。”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有“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但是如此高频率的描写饮酒还是不多见。在词中,李清照高兴时饮酒,似要追求那如梦似幻的感觉,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她忧愁时饮酒,想借酒消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还常常一饮而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尽”。易安词中的这份豪爽洒脱似魏晋风范,其表现也有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率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其去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则借梦抒情,表现出了李清照的洒脱思想境界。借梦境写情感的手法,在婉约词作家中不乏其人,如晏几道就着力于梦境的描绘,但他的梦局限于对往日情事的回味、追忆。李清照这首《渔家傲》风格截然不同,在词中与天帝的问答里,词人慨叹自己有才华有抱负却遭遇不幸而奋力挣扎的苦闷,也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最后她表达出自己的心愿,要去理想之地追求梦想。全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浪漫手法来表达斗志豪情,极尽洒脱之能事,清黄蓼园也说:“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5]

三、渗透雅情的意象选择

意象,是指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它是诗人为了表达个体情感,精心挑选、锤炼客观物象,并将情感流注其中形成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文学创作现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6]一般而言,意象至少具备三种内涵:一是这个物象的自然意义;二是民族积淀的意义,也就是前人在古诗、词、文中赋予的多层文化意义;三是作者为表达某一主题临时赋予的意义。

李清照倾向于用阴柔美特征的物象来含蓄地抒写情感,如翠帘、栏杆、纱帐、绣枕、花钿、罗裳等,但她在意象选择中常渗透着文人雅士的情怀与意趣。熏香是易安词作中比较常见的意象,《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玉鸭熏炉闲瑞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念奴娇》(萧条庭院)“被冷香消新梦觉”;《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等等。如此频繁地描写熏香,一方面因其为闺阁中常见物象;另一方面是室内焚香乃宋士大夫的雅趣之一,是他们的审美选择。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序》写道:“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7]可见,焚香为文人书斋生活的一部分,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对熏香意象的钟爱正与她士大夫风雅生活气质有关,这也给她的词作增添了几分雅趣。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作中花意象的描写极丰富,有桂花、荷花、海棠、梨花等。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花一直和气韵品格相关联,即沉淀出的民族文化意义是多样而丰富的,清人张潮在《幽梦影》第131则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该书第4则亦云:“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8]可见花不同,其蕴含的气韵就不同,在易安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梅花和菊花,如描写少女生活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表现少妇情怀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现中年情韵的《满庭芳》(小阁藏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花写人、以花喻人这本不算创新的写法,但李清照将花人合一,而且还通过对花神韵美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她的情操和人格风范,寄寓了她对理想人格美的追求。在《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的序中,李清照曾写道:“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这不仅批评前人咏梅词的平庸和流入俗套,亦表明了她的咏梅词艺术创作观点和对自己词作的自信。又如《多丽·咏白菊》,词人借赞美白菊高洁风韵抒发鄙视流俗、清高自好的情怀。她说白菊不像杨贵妃、孙寿那样娇艳妩媚,也不像贾午、徐娘的偷晴卖俏。细品味,白菊与屈原、陶渊明孤高傲岸的品格风度是吻合的,十分高洁芳雅。词结尾处,词人既是表达对菊花的劝慰,也是在以屈原、陶渊明自许。晚清况周颐曾言:“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掾、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许多字面,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9]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词独特风格之所在,她的词有婉约词常用的抒情方式和意象,但又不拘泥于此。她能在委婉抒情中渗透疏爽、洒脱之气,也能在常用意象中注入个人的雅健神韵。总之,李清照词是“芳馨”中蕴有“神骏”,而也正是这种魅力使她的词在历史上久传不衰,在经历元代传播与接受的低谷期后还能再展风采,频获赞誉。

注释:

①以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为例,不包括存疑词和残句

参考文献:

[1][清]沈增植.菌阁琐谈[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3608.

[2][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2.

[3][明]杨慎.词品·附拾遗(一)[M].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7.

[4][清]李调元.雨村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1431.

[5]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第二版)[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99.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3.

[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子部十·杂家类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8][清]张潮撰,王峰评注.幽梦影(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7,11.

[9]褚斌杰,孙崇恩,荣宁兵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0.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文传学院)

猜你喜欢
易安抒情技巧
李清照与赵明诚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会抒情的灰绿
指正要有技巧
退休是否影响原工伤权益的享受
提问的技巧
加班摔倒引发脑出血算工伤吗
约会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