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魅力鉴赏

2017-11-30 23:24王可嘉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文化

王可嘉

摘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华民族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其精华之一的古典诗词更是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所具有的含蓄性和艺术性一直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彰显独特魅力,并对我们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巨大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彰显魅力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华民族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典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她所具有的含蓄性和艺术性一直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彰显独特魅力,并对我们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巨大作用。

一、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含蓄性与艺术性的东方美特征

(一)含蓄性

1.古典诗词通常采用铺排、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等表现方式、描写手法含蓄委婉的抒发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例如《雨霖铃》上片所描绘的送别情景,作者用浓重的笔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加深了离愁别恨。在杜甫《登高》一诗中,首联写出作者于山巅看到的美景及其引发的感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对读者而言却具有非常棒的代入感。烘托属侧面描写,这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初闻琵琶女的美妙琴音,带着都城特点的声乐使作者无比怀念曾在京为官,意气风发的日子,望月这一举动更引起作者对前期生活的无限怀念。

2.对英雄的赞颂通常采用较含蓄的表达方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尤为凸显。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品所要凸显的人物是周瑜,尽管苏轼心中对周瑜万般钦佩和敬仰,但他并没有用大量笔墨直白的描写周瑜的丰功伟绩,而是借小乔与其他人的比较,含蓄的表现出周瑜的过人之处,完美的表现出作者对周瑜深深的喜爱与敬佩。这些表现方式及描写手法的运用都使古典诗词显现出朦胧的艺术美感,极具东方特色。

(二)艺术性

1.古代诗词写景如画,将诗歌与绘画美感结合,极具艺术特色。以盛唐著名诗人王维为例,王维的作品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如“雨中蓝色绿堪染,水上有飞花红欲燃。”(《輞川别业》)“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皆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绘景如画的同时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艺术美感也随之显现,苏轼亦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古典诗词的艺术性借此例可见一斑。

2.古典诗词还通过押韵达到艺术性特点。最富有盛名的是五言和七言。五言有韵脚在一、二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如诗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韵脚在二和四句的最后一个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的的七言更被评为“古今七言排律诗第一”,被称为“诗史”,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如《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又如《绝句四首》之一“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3.炼字,是古典诗词艺术性的又一表现。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讲究字词运用的技巧性,一个字词的运用是否传神在文化表现力上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古代诗歌具备的这种特点是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赵执信所著《秋暮吟望》一诗的颔联中“常”与“偏”颇具妙处,第一个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带着落日之色,“偏”字则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日的自然景象视为有意为之。这两个字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二、古典诗词厚积流光,对个人、民族社会及世界皆产生重要影响

(一)古典诗词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媒介,是与他人交流的工具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借诗词抒发内心感慨,更有以诗会友,结交知己的先例。高适名篇《别董大》中曾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也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送友人》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赠汪伦》中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叔同:《送别》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类似的诗篇还有很多,诗人借助诗词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与不舍,诉说自己诚挚的心意。

(二)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基于社会的进步,又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古典诗词中包含的圣贤哲思,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正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它正以其自身魅力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满活力的,而且,对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们正在逐渐了解运用。孔子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实行仁政”的思想为世人所接受。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合理方式,道德是做人该有的原则轨范。“仁政”是统治者以“仁”施政,争取民心。现在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等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归根到底都是从孔子的学说里面发扬光大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也是基于孔子学说。孔子的理想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而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恰与孔子的理想相吻合。

唐代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的作品在表现现实生活状况,反映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追求遣词造句上的技巧。杜甫的诗体制多样,博采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内容广阔深远语言沉郁顿挫,感情真挚浓郁,艺术形式上借鉴前人之长,并且杜诗在内容与形式上立足现实加以改革和创新,这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深远的影响。如《春望》一诗中表现出的对国家现状的痛心忧虑,以及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出的关怀人民的伟大情怀和家国之思。在当代,这些古典诗词中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关注与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也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在今天,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让古诗词走进大众生活,掀起全民学习古诗词的高潮,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精华,传播正确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

(三)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享誉世界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再如中国人人皆知的唐诗,它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汉学家蒲吉兰曾感叹地对我说:“中国的唐诗真了不起!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都会背,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我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有这个现象,法国历史上的诗人也不少,也不像中国,一千多年前的诗歌居然流传至今,这个现象只有中国有,这是中国诗歌的伟大!”,充分顯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民族国家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广赋盛誉。

三、结束语

古典诗词一路风尘仆仆走过来,它是中华民族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汲取发展智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好古典诗词,弘扬好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古典诗词文化,博采众长,增强影响力,创建起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天空,让古典诗词的魅力在历史文化发展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传统文化
“唱”出来的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