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

2017-11-30 23:24罗进珍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思维能力

罗进珍

摘要:笔者收集了2006年至2016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主要调查了这期间国内十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几年概念隐喻研究在国内呈增长态势。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相关、外语教学和话语和语篇分析方面。可以说,概念隐喻研究处于应用热中。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思维能力;概念隐喻的应用研究;隐喻分析框架

一、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概念系统的建构往往借助于隐喻。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通常会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是两个认知域概念的映射,即源域中的概念向靶域的映射。源域( source domain) 通常是指具体的、较熟悉的实体领域,靶域( target domain) 通常是指无形的、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领域。(George, 2003)

赵艳芳是最早介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学者之一,并对此书对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予以肯定。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 属语言表达问题。赵艳芳评议此书作者一反传统观点, 提出了新的见解,“隐喻” 在这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赵艳芳, 1995)

在理论探索当中,为了方便人们看清和理解隐喻,朱世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和追寻隐喻众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理据。他认为20世纪以来的隐喻观是对西方两大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即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格观和柏拉图学派的语言内部机制观。(严世清, 1995)束定芳回顾西方隐喻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出西方隐喻三个时期:修辞学-语义学-多学科。与国外隐喻热相比国内隐喻研究显得缺乏热情。他提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隐喻学必须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现代隐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对隐喻现象的描述, 二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在当下多媒体时代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规模搜索并分析语料。(束定芳, 1996a)

二、国内概念隐喻研究与应用

笔者于2017年5月,以“概念隐喻”为关键词,在CNKI上搜索了十大核心期刊上2006年至2016年间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共得到150篇文献。目的在于调查:2006年至2016年间国内十种外语类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情况。这十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分别是:《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外语界》、《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语文》、《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和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现代外语》。经过统计、对比分析,得出表1:

观察表1,就搜索得到的初步数据来看,论文篇数为150篇,其中,发表篇数超过20篇的有四家外语核心学刊。可以看到,2016~2014年概念隐喻论文发表数量稳定,成增长趋势。而2015~2016年论文篇数相对减少。

在仔细研究每篇论文摘要和主要内容之后,发现其中一篇论文与概念隐喻相去甚远,不做研究,故下面进行的统计分析中,论文篇数降为149篇。统计分析的结果参看表2:

笔者将仔细阅读剩余149篇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按内容汇总,最终归纳出概念隐喻研究的主题有七种类型:(1)概念隐喻理论探索:这类论文有综述类;有对概念隐喻理论属性和特征展开讨论并结合语言特例具化研究——实证研究,包括体验性和普遍性、投射或映射、系统性和连贯性等;有用新的视角,神经学视角和框架理论视角,来看概念隐喻的;有探讨影响隐喻理解因素的;还有探讨概念隐喻研究方式和方法的;(2)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中有:英汉人体的概念隐喻;英汉“动物”和“植物”概念隐喻;英汉时间-空间隐喻;英汉听觉、嗅觉和体感的概念隐喻;英汉爱情隐喻、理智隐喻、婚恋隐喻和情感概念隐喻;英汉知识本体与概念隐喻;英汉新词来源和仿词分类及其相应的认知机制对比研究;(3)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小品词、介词和动词)、写作与语篇连贯性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习语或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二语习得中的的应用、概念隐喻思维和概念隐喻能力培养、教育实践检验概念隐喻的普适性等;(4)隐喻表达分析的理据研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词汇语义和语义构建;分析特殊句型:there be句型和无灵主语句和委婉语;分析各种话语和语篇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意识形态,这类语料多种多样,有文学类诗歌和小说,音乐,漫画,视频,广告演讲,惯用语和习语,媒体报道,商务用语和政治军事用语分析;(5)概念隐喻和翻译:概念隐喻在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过程的作用;翻译策略和概念隐喻模式;翻译过程中注意保持作者概念隐喻系统的连贯性;(6)述介和评述:对国外某本专著的理论介绍或评价。主要是对国外概念隐喻理论成果的介绍和评议。(7)语法隐喻: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隐喻思想,指的是语法范畴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不难看出,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即思维方式,已然跳出隐喻修辞说,被广泛用于分析理解人的语言和语言运用。它被大量用于话语和语篇分析,試图分析出“说话人”的意图和分析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并且还用于语义构建和分析。也就是说,人们用认知语言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试图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概念隐喻理论探索类论文也相对较多。但是,对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占大半,结合汉语语言现象理解概念隐喻试图将概念隐喻本土化的论文还是占少数。相对而言,国内外语教学领域对概念隐喻还是比较重视,尤其是对隐喻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视。同样的问题,虽然外语教学上应用倾向于结合国内学生实际,但是国内汉语及其他语言教学当中鲜少涉及概念隐喻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民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至于,英汉对比研究型论文,笔者认为这是学者们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表达式,探讨持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体验,观察和认识世界过程当中的差异。对比中学习和了解他人与自己,有利于概念隐喻本土化。述介和评述类的文章,引进和评议国外概念隐喻最新的、最独特的视角,对于国内概念隐喻与时俱进不可或缺,所以其比重也是占据了一定的量。

且,经由以上数据,笔者认为,国内概念隐喻应用最新的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概念隐喻理论探索中,用框架理论和神进学视角对概念隐喻的理解;语法隐喻研究中,更是通过系统语法的视角去看隐喻现象;翻译实践中,对概念隐喻的关注度的提高;隐喻表达式理据分析中,多模态隐喻分析理论,数据库的运用;外语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概念隐喻的普适性等。从这些新进展当中,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隐喻表达式背后的理据研究,非常热。

三、结语

作者回顾并分析了2006年至2016年间CNKI上十家核心期刊上概念隐喻相关的论文。发现国内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隐喻表达式背后的理据研究,非常热。隐喻的强大威力,在于它允许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对不同事物做出种种不同的联系,做出千变万化的解释。概念隐喻在国内研究当中任然呈现出强势的应用研究走向。概念隐喻的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对将会给国内概念隐喻研究提供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Ortony, Andrew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1992.

[2] Geeraerts, Dirk. 认知语言学基础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12.

[3] Lynne, Cameron & Graham, Low . Getting your sources right.[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9-80.

[4]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9-1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隐喻思维能力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