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文学评论初探

2017-12-01 07:19
长江丛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喜福会文学评论母女

殷 伟

《喜福会》文学评论初探

殷 伟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了长篇小说《喜福会》,而“喜福会”则是取自于移居美国的母亲们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作者在《喜福会》当中通过对四对母女之间的代沟与隔阂进行深入描绘与刻画,用以反映华裔在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和奋斗挣扎历程。而文学评论界关于该部作品的评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本文将在此基础下,主要围绕当前有关《喜福会》的文学评论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喜福会》 评论视角 华裔文化 异质文化

一、前言

在我国乃至西方文学评论界中,关于谭恩美《喜福会》的文学评论数量众多,截止到去年,仅在中国知网这一个资料库当中便已经收录了接近九百篇有关《喜福会》的文章,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由此可见,关于《喜福会》的研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而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通过分别从文化、小说、政治等视角,对当前有关《喜福会》的文学评论进行分析整理。

二、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喜福会》

(一)传统文化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张冬梅(2008)、黄淑芳(2008)等研究人员相继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喜福会》的文学评论。张瑞华在其对《喜福会》的文学评论当中提出该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美两国激起强烈波澜,主要是由于作者创造性地在作品当中融入了自己对于包括麻将等在内的传统东方文化的独到理解,进而使得作品具有别样的艺术审美价值[1]。

(二)中美文化冲突

以中美文化冲突为视角也是文学评论界在对《喜福会》进行评论过程当中经常会选取的一种视角。例如程爱民(2001)在其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当中就是采用了中美文化冲突及融合的视角,认为谭恩美在《喜福会》当中以旅美母亲打麻将以及接受传统文化的母亲同接受美国文化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为对象,将中国文化中的“边缘文化”同美国主流文化进行相互碰撞,以突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进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两种文化,实现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交融的目的。

三、基于小说视角下的《喜福会》

(一)母女关系

在基于小说视角下的《喜福会》文学评论当中,主题为母女关系的评论文章也占据了较大的分量和比重。在这一类文学评论当中,研究人员认为谭恩美延续了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在主题和艺术魅力上的辉煌成就,并通过强化塑造母亲形象而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李国梁(2009)认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母亲和接受美国本土文化影响的女儿在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均表现出了差异性,因此使得母女出现了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是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化,但由于母爱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因此当女儿们碰到困难时仍然会向母亲求助,因此最终母女必将消除误会、互相理解、重归于好。

(二)流散移民

胡乃麟(2009)等人则是以流散移民的视角展开对《喜福会》的文学评论,在其看来,《喜福会》中聚集在一起打麻将的中国妈妈们作为第一代移民,依旧深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年轻女儿们则迅速融入了美国文化当中,而后期女儿们开始嘲笑和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第二代移民的尴尬境地,即本民族对其产生怀疑并将其戏称为“二等公民”,而所在国并未对其给予充分重视,排斥和歧视华人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喜福会》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此类流散移民[2]。而在作品当中女儿最后重新理解母亲也代表中西文化必将走上相互理解、交融的发展路径,拥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第二代移民也将认识到身上带有的“中华血液”,进而加入到促进两国文化相互融合的队伍当中。

四、对比其他作品视角下的《喜福会》

还有一类文学评论是站在作品比较的角度之上,即通过比较谭恩美和其他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譬如汤婷婷的《金山勇士》等等,对《喜福会》进行文学评论。刘卓(2003)等研究认为,谭恩美与汤婷婷的文学作品在主题和创作手法方面非常相似,但谭恩美作品中的气氛稍显低沉,比较侧重于对家庭的描写。尤其是在《喜福会》当中,通过塑造旅美母亲形象,使得人们能够在了解华裔女性社会的同时真真切切地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也更加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五、基于政治角度视角下的《喜福会》

基于政治角度下有关《喜福会》的文学评论同样不容忽视,其中以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角度比较常见。孙莹(2009)在其《〈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当中,认为谭恩美主要是立足于解读华裔身份而进行的创作,在其著作当中提出使用后殖民理论,对西方文化当中华裔的角色定位以及身份迷失后重新构建进行解释说明。

六、结语

总而言之,谭恩美的《喜福会》不仅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在西方读者市场上广受欢迎,因此有关《喜福会》的文学评论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从几种主要类型的文学评论出发,对当前关于《喜福会》的文学评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

[1]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宋晓璐,王林.《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8):101~103.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殷伟(1976-),女,山东枣庄人,本科,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喜福会文学评论母女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母女小剧场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