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

2017-12-01 08:22,b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9期
关键词:采矿业资源型建筑业

,b

(河南大学 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b.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

王晓蕊a,李江苏a,b

(河南大学 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b.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南省2004—2014年7个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矿业依然是河南省资源型城市的增长性产业,资源型城市还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但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采矿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度降低;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②洛阳、平顶山、三门峡3个城市产业转型摆脱路径依赖难度较大,而鹤壁、焦作、濮阳、南阳4个城市摆脱路径依赖难度相对较小。③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已经不具备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表明在研究的两个时段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城市将进一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偏离份额法;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1 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1]。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显示,我国有262座资源型城市,它们是我国众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累计生产原煤529亿t、原油55亿t、铁矿石58亿t、木材20亿m3,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

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型城市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矛盾集中凸显的问题地区[2]。

2000年以来,资源型城市转型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转型由阜新试点逐渐扩展至全国推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3]、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4,5]、接替产业选择[2,6]、转型效率[7,8]、转型政策[9-11]等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其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12,1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任重道远,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仍然是今后资源型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河南省拥有15个资源型城市(地区级城市7个、县级城市8个)[1],属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之一,15个资源型城市在河南省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15个资源型城市总人口为3609.59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38.39%。人口稀少的加拿大、美国等国曾采取“弃城”的开发模式,如曾经闻名于世的汽车城底特律如今已成为美国的“死城”。然而,对人口大国的中国和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说,“弃城”模式并不可取,转型发展才是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出路。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将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对河南省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分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全面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

2 方法与数据

2.1 偏离—份额法[14]

偏离—份额分析法最初是由Creamer提出的,后经Dunn等完善,目前在产业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SSM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SSM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参考SSM模型,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的偏离—份额模型。

假设资源型城市I在一段时期[0,t]内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变化,设基期(0)资源型城市I的经济总规模为bi,0,设末期(t)资源型城市I的经济总规模为bi,t,经济总规模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本研究采用就业人数。同时,参照产业分类标准,把资源型城市产业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资源型城市I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与末期的规模。

Gij=Nij+Pij+Dij

Dij=bij,0×(rij-Rj)

Gij=bij,t-bij,0

(1)

式中,Nij为份额分量(或全省平均增长效应),是指资源型城市i标准化的产业部门j按照河南省的平均增长率而得到的增长量。Nijgt;0,表示产业部门j是增长性部门;Nijlt;0,表示产业部门j是衰减性部门。Pij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是指资源型城市i部门j比重与河南省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资源型城市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河南省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资源型城市增长速度与河南省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等同,单独分析部门j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此值愈大,说明部门j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资源型城市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河南省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资源型城市i第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说明资源型城市i第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04—2014年作为研究时期,t值取6年,分两个阶段分析河南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效率,即2004—2009年和2009—2014年。由于本研究涉及的资源型城市均为地级市,选取了比地级市更大一级的行政单元,即河南省作为背景区域。涉及的产业部门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划分,由于缺乏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国际组织门类的相关数据,因此选取20个门类中的19个门类,所有数据来源于2005—201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本文将上述模型与数据相结合,主要研究计算了2004—2009年(T1)和2009—2014年(T2)两个时段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各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Nij(表1)、结构偏离分量Pij(表2)、竞争力分量Dij(表3)和总偏离分量PDij(表4),并绘制了Shift-share分析图(图1)。

3.1 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演变分析

表1显示,在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19个产业部门中,两个研究时段内共有14个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为正,表明这14个产业部门在2004—2014年为增长性产业。这些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4个产业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在第一时段的份额分量为负,在第二时段份额分量为正,反应这些部门由衰退型产业转变为增长型产业。

在第一时段,河南省除洛阳外,其他6个资源型城市住宿餐饮业份额分量为正,为增长性产业;在第二时段,7个资源型城市的住宿餐饮业均为增长性产业。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在两个时段内均属增长性产业,因此2004—2014年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依然未能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我们将两个研究时段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第二时段(2009—2014年)采矿业的份额分量呈现下降趋势,反应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均有所下降。

表1 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份额分量(Nij)

表2 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

表2显示,2004—2014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一直为负值,这些产业对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微弱;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共13个产业部门的结构偏离分量一直为正,这些产业为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共5个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由第一时段的负值转变为第二时段的正值,反应出这些产业已为河南省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从不同时段来看,第一时段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城市结构偏离分量的共同特征为:建筑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最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差异特征为:洛阳和南阳在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具有比较优势,平顶山、濮阳、三门峡的采矿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具有比较优势,鹤壁和焦作两市的采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为不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第二时段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征为: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较大,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具有绝对优势,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我们对两个时段进行对比发现,在7个资源型城市中,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呈现多样化趋势,采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降低。

表3显示,2004—2014年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分量差异较大,由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具有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产业均发生了变化:洛阳市由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转变为采矿业和建筑业;平顶山市由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转变为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鹤壁由制造业和建筑业转变为制造业;焦作市由采矿业和金融业转变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濮阳市由建筑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转变为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门峡由批发零售业转变为采矿业;南阳市由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转变为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表3 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竞争力分量(Dij)

3.2 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优势部门转型分析

为了便于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部门的比较分类,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本研究绘制了部门优势分析图(图1)。部门优势分析图以部门优势PDij(即为Pij与Dij之和,反映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图1是由两条倾斜度为45°的等分线把坐标系分为八个扇面,标注出了各部门与总体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扇面,确定经济领域各部门的优势。根据第一时段T1和第二时段T2优势部门的变化,分析河南省资源型新城市的转型情况,图1中字母a—s所表示的点为资源型城市的19个产业部门。

图1 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优势部门情况(2004—2014年)

根据图1的对比显示,在两个时段内河南省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产业均发生了变化。洛阳市的优势产业部门(位于第一扇面、第二扇面,下同)由第一时段的采矿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转变为第二时段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图1A、B)。平顶山市的优势产业部门由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转变为建筑业(图1C、D)。鹤壁市的优势产业部门由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转变为制造业和建筑业(图1E、F)。焦作市的优势产业部门由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转变为制造业和建筑业(图1G、H)。濮阳市的优势产业部门由建筑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转变为制造业和建筑业(图1I、J)。三门峡市第一时段的优势产业部门较多,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但到了第二时段,这些部门的优势逐渐下降(图1K、L)。南阳市的优势产业部门由制造业、建筑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转变为制造业和建筑业(图1M、N)。

总体来看,经历了两个时段的发展,河南省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已经不具有产业优势,制造业和建筑业取代了采矿业,逐渐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部门,表明资源型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这些城市的制造业技术含量较低,而建筑业是由于城市扩张拉动的增长,表明这些城市的产业转型有待进一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困境。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偏离—份额法研究了河南省7个资源型城市2004—2014年两个时段的产业结构演变和优势产业部门变动情况,以反映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的转型效果。

根据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除了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外,其他14个产业部门在2004—2014年均为增长性产业。由于采矿业在两个时段内均属于增长性产业,表明河南省资源型城市依然未能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性。但如果将两个研究时段进行对比,第二时段(2009—2014年)河南省采矿业的份额分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反应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均有所下降。②河南省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结构偏离分量较大的部门由第一时段单一的建筑业演化为第二时段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这些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具有绝对优势,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采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降低。③河南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分量差异较大,采矿业仍然是洛阳、平顶山、三门峡3个城市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它们在未来的产业转型中摆脱路径依赖的难度较大,而鹤壁、焦作、濮阳、南阳4个城市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已经不包括采矿业,它们在未来的产业转型中摆脱路径依赖的难度相对较小。④河南省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已不具有产业优势,制造业和建筑业取代了采矿业,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部门,表明资源型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这些城市的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建筑业的增长是城市扩张拉动的结果,表明这些城市的转型有待进一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1]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EB/OL].

[2]张文忠,王岱.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134-141.

[3]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

[4]吴兵,王铮.城市生命周期及其理论模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55-58.

[5]毛蒋兴,何邕健.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56-60.

[6]董锁成,李泽红.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12-17.

[7]孙威,董冠鹏.基于DEA模型的中国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J].地理研究,2010,(12)∶2155-2165.

[8]董锋,龙如银.考虑环境因素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分析——基于DEA方法和面板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5)∶519-524.

[9]张文忠,刘彦随.铜川市产业结构重塑的思路与政策建议[J].资源科学,2002,(3)∶36-41.

[10]刘云刚.新时期东北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伊春市的个案研究[J].经济地理,2002,(5)∶594-597.

[11]Li H J,Long R Y.Economic Transition Policies in Chinese Resource-based Cities:An Overview of Government Efforts[J].Energy Policy,2013,(55)∶251-260.

[12]余建辉,张文忠,王岱.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21.

[13]车晓翠,张平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交流,2011,(1)∶94-96.

[1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TransformationofResource-basedCitiesinHenanProvinceBasedonShiftShareMethod

WANG Xiao-ruia,LI Jiang-sua,b

(Henan University a.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Kaifeng 475001,China)

This paper used shift share method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2004-2014.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mining industry was still the growth industry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resource-based cities were still unable to get rid of dependence on resources.However,the depend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on resources was declining,the contribution of mining industry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also decreasing,the industry which promote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wed a diversified trend.②In the future,Luoyang,Pingdingshan,Sanmenxia were more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path dependence.However,Hebi,Jiaozuo,Puyang and Nanyang were relatively easy to get rid of the path dependence.③The mining industry had lost the advantages in most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replaced mining industry as the dominant sector of resource-based cities,it show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got achievements in the two periods.However,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cities had to shift to the technology-intensive,high value-added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

shift share method;Henan Province;resource-based city;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10.3969 /j.issn.1005-8141.2017.09.0012

F292

A

1005-8141(2017)09-1084-06

2017-07-13;

2017-08-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011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YJAZH04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5-QN-089);河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2YBRW008)。

王晓蕊(1981-),女,河南省汝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

李江苏(1983-),男,云南省陆良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采矿业资源型建筑业
北京采矿业全部关停后 新产业蓬勃发展
1-5月份山西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增长21.6%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动物“跨界”建筑业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以采矿业为例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