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佳路径

2017-12-06 02:57黄美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拟人群文课文

黄美凤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的文章或多部作品进行的功能性阅读。其灵魂是整合,是集体构建,是通过信息整合发现交流的焦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核心议题。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群文阅读可以解决教学重难点,整合教材内容,补充课文内容,丰富学生阅读认知,开阔阅读视野,培养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学习写作技巧与方法。

笔者近几年在初中进行了“读课文学作文——基于教材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其实质就是在群文阅读中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读写结合的实践。课题组通过整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资源,先后挖掘了“妙用拟人赋灵性”“感官齐动风景美”等96个写作训练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规律构建了初中七至九年级的有序写作训练体系。本文结合课题实践,谈谈如何在群文阅读中学习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素材选择、布局谋篇、归纳分析,以便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够巧用课本阅读资源,拓宽读写结合之路。

一、在群文阅读中学习表现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指的是文章的体裁有一定的常规,文章表现手法的变化却没有一定的标准。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文章摇曳生姿,曲折含蓄,独具风格,达到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反之,文章则显得乏味无趣,吸引不了读者,突出不了主题。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表现作者对表现手法的充分运用,如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想象、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例如,《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运用的白描,《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运用的托物言志,《安塞腰鼓》《口技》運用的侧面描写,《芦花荡》《藤野先生》运用的虚实结合,《羚羊木雕》《孔乙己》《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的以景衬情,《春》《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的多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等等。如课例1:

群文篇目:《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议题:白描手法

阅读步骤:

1.明确方向。了解白描手法,学会用简单笔法突出人物特征。

2.课文示范。下面三个片段中,作者用哪几个词勾勒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见《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人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目的:通过找课内群文片段中的关键词,明确白描手法的特点。

3.演练运用。

(1)分析下面文段,说说作者各从哪些方面勾勒人物特点?

①先生身穿一件灰扑扑的长袍,头发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脸黄里带白,极为瘦削,然而,他轻轻的一笑,眼神却是那么的 慈祥。

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设计目的:从课外群文具体语句中进一步明确、体会白描手法特征是简单勾勒。

(2)假如派你到火车站去接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外地客人,你得先打电话告知对方你自己的外貌特点,好让他能一眼认出你,你会怎么说?

设计目的:“说话是口头作文”,通过说自己的外貌,由概念理解过渡到口头作文,检验对白描手法的掌握。

(3)试运用上述白描手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表现其主要性格特征,150字左右。

设计目的:片段书面作文:由说到写,学会抓主要特征描写人物,整体训练呈梯度进行。

二、在群文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

张志公先生在《读写门径》一文的“谈辞章之学”中指出,语言运用就是古人说的“辞章”或者“词章”。凡是写作中的语言运用问题,谈得最多的,在写作实践中最注意的,是炼字炼句的功夫,再就是所谓文章的“体性”。炼字就是选用最恰当的字,炼句要求字与字配合恰当,句子不残缺,安排组织有变化,表现出轻重缓急等种种语气神情。以炼字炼句为基础,进而考究比喻、夸张等修辞的运用,篇章的结构组织,最终表现为文章的“体性”。注意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抓住了运用语言的关键。课文是最主要的积累语言材料的渠道,其中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运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时,可以以课文为纽带,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重组,把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分成一个个议题,有效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例如,阅读群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沁园春·雪》学习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阅读群文《散步》《安塞腰鼓》《邓稼先》学习用长短句扮靓文章,阅读群文《范进中举》《背影》《好嘴杨巴》学习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细节描写,等等。如课例2:

群文篇目:《春》《济南的冬天》《夏》

议题:拟人手法

阅读步骤:

1.明确方向。学习使用拟人手法描摹事物,使事物富有情趣。

2.课文示范。下边这些美句都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见《济南的春天》《春》《夏》景物描写的 片段。)

片段1: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济南的冬天》

片段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

片段3: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冲刺。endprint

——《夏》

设计目的:在课内群文中了解拟人句特点、类别、方法及作用。

3.演练运用:

(1)把下面句子改写成拟人句。

①豆大的雨滴从雨伞上滑下。

②春尚早,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早早地露出红苞来。

③小河清澈见底,流过脚下的土地。

④树缝里有一两点路灯光,昏暗暗的。

设计目的:在具体改写中形成对比认识,深入理解拟人句的功用。

(2)“忙碌又紧张的一周过去,放学铃声响起,我背上书包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请借物(用上拟人的句子)写一段话表达“我”的愉快 心情。

设计目的:按照具体要求在片段练习中学会使用拟人句。

三、在群文阅读中学习素材选择

课标要求,第三学段(七~九年级)要学会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还要有优质的材料,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初中生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对眼前的人、事熟视无睹,不知道如何积累与选择素材,因此,写作时素材缺乏与滥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人教版教材多按人文主题组元,很多写人叙事的文章在选择材料方面的经验都很值得借鉴。如果教师能够将相关课文有意识地加以整合,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有所启发,自然对学生写作十分有益。如课例3:

群文篇目:《羚羊木雕》《我的老师》《音乐巨人贝多芬》《邓稼先》

议题:素材选择

阅读步骤:

1.明确方向。学习选材、组材。

2.课文示范。这些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选材角度有什么特点?

設计目的:归纳课内群文材料,从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中明确选材特点。

3.素材选择知识呈现。(限于篇幅不在此 陈述)

设计目的:从方法上聚合思维,从例子上升到理论。

4.演练运用: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从不同角度选择素材。

设计目的: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际写作,加上“注意”提示,让学生学会根据主题巧选素材。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习布局谋篇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同样,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写文章谋篇布局,包括开头结尾、段落过渡、伏笔照应、前后顺序的安排、时间空间的变换、思想情感的转化和题材详略的处理等。我们可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自然衔接巧过渡技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藤野先生》在结尾用议论提升人物形象品格的方法,《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小石潭记》写游记的思路,《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中国石拱桥》根据说明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伟大的悲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本书》《皇帝的新装》《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用线索写记叙文,等等。如课例4:

群文篇目:《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议题:详略得当

阅读步骤:

1.明确方向。学习围绕人物性格特征选取典型事例,详略得当叙事。

2.课文示范。

(1)《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围绕阿长写了六件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老王》一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三件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怎样详写的?

(3)你从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课内文章中详写、略写的事和理由,明确根据需要详略得当叙事。

3.演练运用:我们班的牛人。

提示: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可以集中写一位“牛人”,用几件事表现他突出的某一点;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位“牛人”只写一件事。按一定顺序排列选择事例,并确定详写略写。

设计目的:在实际写作中学习详略得当叙事。

五、在群文阅读中学会归纳分析

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篇目呈现的是一个相同的主题。例如,《我的老师》《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的人》抒写的是深深师爱,《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那树》《人生》阐释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背影》《我的母亲》《台阶》《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是父母之情,《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的人》《我的第一本书》引导发现生活中遇见的美好。这就启发学生,如果见花就是花,见雨还是雨,对任何事物都麻木不仁,对生活没有感触,对身边的人没有感恩之心,生活无滋无味,自然无法提笔写作。要想写好作文,还需要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思考生活,善于总结归纳。以2017年郴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为例: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有了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美丽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牛汉因为遇见人生第一本书,他的没有幽默的童年才有了生命的快乐与梦幻。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命题者可谓匠心独具,巧借《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的人》《我的第一本书》几篇课文的共同主题——“遇见”,引导学生穿过时光的隧道去发现生活中遇见的人、事、物、景带给自己的启迪与意义,提升了思维的集中性与深刻性,实现了读写的完美结合。以下这篇中考的优秀作文可以为证:

遇 见

冬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随着阳光的弥漫,像一团迷雾浅浅散开,露出点或娇羞或磅礴的气息来,令人心旷神怡并逐渐地欢愉起来。整个世界也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起来了。

春天,就这样来了。

时常漫步在冬日的小径中,枯落的零散的草尖泛着点苍白的颜色,无力地垂落着头,没有鸟儿也没有别的生灵,连行人匆忙的脚步声也消逝在了雪里,一片死寂的沉默。是今日——也可能是昨日,微黄的草尖上竟染上了绿色,一点一点的、秀气的浅嫩的绿色,零星地点缀在四周。柳树的干枯的枝上居然也冒出点新绿,涩涩地从枯枝上探出了点头。endprint

就这样遇见了春天。

真的是春天啊!连吹拂着的风也沾染了生命的气息,轻柔地绕在了身边,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轻吻着你的面庞;又像一个顽皮善良的孩童,撩起你的头发尖儿,总是优雅温和地吹拂着,漫步着。“啊!春天来了!”母亲欣喜着说。人们都推开了门,来迎接这久违的春天。孩子们的欢笑声响起来了,伴着明朗润泽的气息,鲜活地跳跃起来了,欢欣鼓舞起来了,心也逐渐欢乐起来了。

春天的雨就这样轻轻落下,洒在大地上,透明地晶莹着俏皮着,衣衫被染成点点的深色,叶儿上落满雨珠而微微坠着,踩着轻柔的步伐,仿佛整个人都欢快起来了,即使再大的困难也不值一提了一般,被洗尽了。

遇见春天,遇见美好。

城市里的很多人在抱怨着孤独,抱怨着寂寥,诉说着平日里生活的坎坷不安和无人问津的苦楚。他们数着自己的伤痕哭泣,埋怨着世道不公人情冷暖。可他们何曾知道:外面已经是春暖花开,为什么不推门看看呢?你将会遇见感动与喜悦。别太难过啊,别被悲伤失意感染啊!别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啊!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你将会在悲戚中沉沦。

遇见春色,遇见自然,遇见希望,遇见关爱,再悲观失望又如何呢?不会被打败,因为你的心中永远贮存着遇见欢喜时的暖意与希望。就算遇见再多的困难又如何?即使森林中还缠绕着微微寒意,远方也还回荡着百灵鸟轻亮的歌声。

愿一切安好!

这是一篇没有修改过的中考作文,阅卷老师给了38分(总分40分)。得高分的理由应该归功于作者对“遇见”这个主题的挖掘,还有驾驭文字的功力。也许是受命题者题干中提示语言的启发,作者全文模仿作家宗璞描写紫藤萝花的思路,抒写了春天带给人的美好与积极向上,充满着正能量。同時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除了在前文极力铺写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与让人欢快的气息引出全文的主旨,还会在文章的关键处点题,升华文章主题。当然,也许受考场作文时间的限制,还有一些语言不够精准,包括词语的搭配、情感的抒发等等,这也就是没有给满分的原因吧。

作家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精神食粮,让人更好地运用于学习与生活。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当拓宽阅读渠道,整合群文阅读资源,做好阅读教学中的首席发言人,做好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共同的议题引导学生敏锐发现不同文本的共同读写价值,在群文中探求更多更好的读写“营养”,为读写结合搭建更坚实的桥梁。

〔注:本文为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资助课题“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JK17BZXX103。〕

(湖南省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2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拟人群文课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拟人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拟人句
拟人句
群文活动
学会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