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凸显“一点四面”

2017-12-06 08:44陈永祥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上海卷高考作文课标

陈永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用兵作战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高考作文也非常贴切。尽管考题作文年年标新立异,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回望近五年的高考作文,不难发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的试卷,都紧扣生活,联系实际,暗合时代热点,倡导正向价值,讲求哲理思辨,凸显人文关怀。这些作文命题意在引领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及生活经验融入作文当中,带上公民的普世意识深层次地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抒写独到的感悟判断和个性化的观点情感。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命题题型特点稳中有新,延续传承中有突破创新

1.题型基本稳定,传承中有创新。

材料型作文采用事实材料,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材料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从近年的使用情况看,材料型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 形式。

2016年的全国Ⅲ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2017年的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等多道题目,都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文题中给出的材料,对考生来说,既是启发,又是引导的要求,考生可以借此获得相关立意角度,但又不能偏离材料设定的讨论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题,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材料作文题角度过泛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限制性过强等矛盾,既能防止考生宿构与套作,又给了考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2.内容贴近现实,传统回归与时代主流并举。

从近五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材料内容看,这些材料内涵上总是贯穿着命题的核心理念,即关注社会热点,思考时尚话题,提倡正能量,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让考生对不同素材都能做到正确审题、立意,并有话可说,进而能找到契合主题的角度,施展才华。因此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内容在不断创新突破中与时俱进,渐入佳境。

(1)生活现象(故事)类。2017年全国Ⅲ卷、山东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浙江卷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6年有5道属于此类, 2015年有4道属于此类,2014年有9道,2013年有10道。

(2)社会现象(焦点)类。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内容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能突出时代精神,从社会热点问题切入。2016年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时评写作成为与高考作文密切相关的高频话题。2017年全国卷Ⅲ、北京卷、江苏卷、全国卷I、山东卷等都与当年的社会热点现象密切关联,2016年全国10道命题中社会现象类占2道,2015年占4道。2014年在有5道,2013年的全国大纲卷、广东卷等都属于 此类。

(3)言论类。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趋势,越来越走向“理性时代”。2017年全国Ⅱ卷、浙江卷等都属于此类型题目,2016年江苏卷,2015年浙江卷、江苏卷、四川卷、上海卷、福建卷等,2014年上海卷,2013年浙江卷等都是言论类材料作文。

随着作文命题的不断创新成熟,其内容凸显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情境性,把考生带进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中,让考生进入角色,参与讨论;二是探究性,让考生进入具体的话语情境,对所给的问题深入地思考、全面地分析,展示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是时代性,所给的材料不直接使用热点、焦点话题,但是不回避甚至材料的本质往往暗扣热点、焦点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思考社会生活的习惯,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社会和国家的普世公民。

当然,其形式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侧重现象淡化故事。2013年的全国课标卷、江苏卷、湖南卷、辽宁卷、广东卷、广西卷等,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辽宁卷等,2015年安徽卷、山东卷、全国课标卷Ⅰ等,这些题目材料均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到了2016年仅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是一个故事,其他大多为现象型。2017年除了全国卷的材料是名言名诗外,其他8套题都是从现象的概括来引入问题立意的。

二是将“我”融入材料。2013年除了湖北卷、湖南卷、福建卷外,其他题目试题材料中几乎找不到“我”;2014年广东卷、北京卷;2015年广东卷、天津卷、湖北卷的试题材料中也没有“我”。而2016年全国课标卷Ⅱ、浙江卷、天津卷、江苏卷等这些题目,试题材料中均突出了“我”。不难看出,近五年高考作文题目材料越来越强调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引导考生在作文中体现“我”的思考和表达,写出有“我”之文。2017年的9套题多少都蕴含有“我”的影子,特别是全国卷,直接要求考生写的就是“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

二、命题理念与时俱进,遵循“一点四面” 原则

1.不断深化“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指的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的重点;“四面”指的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分析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持续的深化和凸显,如2013年“————而知之”,2014年“老规矩”,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浙江卷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回归到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上;2016年及2017年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明显强化“一点四面”这一基本原则。2016年北京卷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全国课标Ⅰ卷非常鲜明地彰显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思想;全国Ⅱ卷及天津卷紧扣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设题;全国Ⅲ卷直接对应创新创业和法制法规等“一点四面”的内容。2017年的9套题,从本质上都在强化“文化传承”这一内涵,同时还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全国卷的三道作文题,非常全面、有效、有力地落实了“一点四面”的命题指导思想,而其他各省市的作文题,同样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和凸显了“一点四面”基本原则。

2.注重价值构建,弘扬社会正能量。

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材料主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比如2013年全国卷意在引导学生崇尚真诚、友善、互助、互信,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2014年北京卷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5年重庆卷意在引导考生怀一颗宽容、理解、尊重之心;2016年上海卷引领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同时要理性地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全国课标卷Ⅲ告诉考生只有创新与分享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强调规范、公正的法制社会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9套题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弘扬正能量,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无论高考作文题目如何呈现,都有意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辨别、有所思考,进一步对社会生活有所了解,从而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正向思考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社会发展进步与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等之间的关联,逐步懂得生活,从公民的视角思考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问题,从而带着自己的普世价值观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3.走出小我情感,弘扬人文关怀。

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完善,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逐步走出了那种“心灵鸡汤”式的命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接地气”,更加注重体验,引导考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成为一种负责任的表达,讲究自己的体验。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014年重庆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2015年的广东卷、四川卷、上海卷等,这些考题要么重在从个人的角度切入价值构建,要么从社会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代。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高考作文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写出自己的思考或谈谈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到了2016年,高考作文明显地做到了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视角的有机结合,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是对个人阅读方式的思考,又是对全民阅读方式转变的思考;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评价,又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评价。2017年的9套高考题本质上都要求考生从“我”出发,思考我与他人、社会、祖国的关系,“我”如何为他人、社会、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出能够做的贡献……这些考题均可从自我切入,然后升华到社会的高度,时代的高度。

三、命题本质立足核心素养,注重思维能力考查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或者旨意是开放的,而且现实感强烈,其中思维空间开阔,适合考生基于个人的思想积累和实践感悟而自由思辨,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其本质就是在开阔的空间里考查学生说服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鉴别等思辨能力。如2014年上海卷,2015年安徽卷,2016年天津卷、浙江卷等,这些题目往往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本质,考查的是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再如2014年福建卷、2015年天津卷、2016年全国课标Ⅲ卷等,均鼓励考生大胆创新,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的变化也值得关注,由“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为代表的限定式,逐步演变为“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者是“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为代表的开放式。特别是 2016年上海卷用一句“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提示语,而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方向。2017年的9套题无论写叙述类文章还是写评论类文章,每一个考生都必须从材料出发,思考材料所揭示的内涵,并分析材料本质,对材料所揭示的本质做出判断和评论,才能准确立意。这些提示语都引导考生立足自身,从我谈起,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辐射到国家、社会、民族的层面。这些变化都在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考作文逐步由二元矛盾的辩证分析走向多元视角的开放式思维分析。

总体来说,高考作文在引导、培养学生关注核心素养方面的新探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批判质疑能力。其中的要义是鼓励学生不随意附和、不轻易苟同,做一个敢于独立判断的现代公民。诸如2016年上海卷就“评价他人的生活”、江苏卷就“话长话短”这类社会现象做出评论,需要考生具备比较成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对纷纭世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 观察。

第二,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其中的要义是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求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成为一个具备科学理性的現代公民。2017年的3份全国卷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

第三,发展审美感悟能力。其中的要义是引领学生形成文艺审美能力。2017年北京卷、天津卷都如此。它们鼓励考生以独特的感悟和欣赏水平来书写自己的审美情愫,展示审美的人文情怀,促进成长中的中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四,发展创新表达能力。包括作文在内的语文学习,其根本价值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母语创新表达能力,使之成为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利器”。人的语言能力当然包含认知、记忆、复现等输入性能力,但是,更主要的是输出性的创新表达能力——既包括逻辑思考、缜密推论的理性表达能力,也包含文艺审美的诗性表达能力。综合全国与各省市的作文考题,作文研制人的意图一致地指向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创新表达能力。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一中学;651700)

猜你喜欢
上海卷高考作文课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重要的转折”导写——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评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高考作文两关注
秦朝选用啬夫的到底是谁?——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4题商榷
上海卷中的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