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拓展运动课程体系研究

2017-12-08 10:13朱伟伟
运动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目标运动

朱伟伟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我国高校拓展运动课程体系研究

朱伟伟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高校拓展运动理论机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模式及评价方法等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体系改革、优化拓展运动课程设置及完善课程理论奠定基础。

高校;拓展运动;课程体系

伴随着社会多元化趋势发展,高校教学课程不断深入推进,培养学生全面化以促进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自我效能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引入拓展运动,普通高校成为中国拓展运动推广的重要阵地,于是相关专家、学者们围绕拓展运动依不同视角将其作为高校学生身体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进行多维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科学化方面获得了诸多成果。梳理起来中国学校拓展运动课程理论涉及课程体系构架的可行性与适用研究、课程设置社会价值与商用价值研究、课程内容设置研究、课程实施模式研究等,这些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中国高校拓展课程的优化发展,为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有效地推进了国民素质教育,使拓展能运动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手段。

近些年来,相关教育部门针对拓展课程进行了试点改革,意图将拓展训练课程引入到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体系中来,以此通过项目特征进行有效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社会适应。当前视域下,拓展运动项目在高校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其教学体系的适应发展必然要经过理论到实践进行论证与发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原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和甄别,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及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程序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拓展运动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归纳,意在通过拓展运动框架体系的建立,从而对拓展运动项目内容进行分类,建立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框架,使其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架构科学、系统、实用、弹性、可推广性课程体系,最终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体系改革,丰富公共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并为体育休闲等专业提供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架构蓝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高校拓展运动课程的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普通高校拓展运动课程理论及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资料,挖掘研究不足,确立研究起点与研究目标。

1.2.2 逻辑演绎法 运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多项体育学科知识对“拓展运动课程体系”理论模型进行详尽的机制性理论分析。

1.2.3 访谈法 运用结构、半结构、无结构、电话等多维形式,依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访谈相关高校、教育相关部门领导,对其拓展运动课程体系架构理念、内容建设、实施与评价模型构建等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拓展运动课程体系理论机制分析

高校引入拓展课程,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向,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由有效沟通的能力,锻造学生与他人协作的精神。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课程而言,拓展运动课程起步晚,综合性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从拓展项目自身体系的起源和特征性来看,其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向促进,呈现多元化特性。通过访谈调查和文献归纳来看,其多维学科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拓展课程相关理论基础

拓展运动课程体系理论基础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户外运动和学校体育学6个维度因子构成,教育学基础主要是针对于体育课程体系而言,通过一定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基础是指通过拓展运动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通过一定的目标设定、认知态度、协向合作等机制共同促进。管理学基础是通过拓展项目特征性归纳,从最初企业管理培训的方式来促进项相关的计划制订、协调组织、决策沟通能力。社会学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拓展运动通过社会群体组织得以开展和实践,以此增强其社会相关功能。户外运动则是指拓展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以野外生存为主体的项目被其广泛引用和发展,以此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学校体育学则是学校开展拓展课程,以教学资源为主体设置相应的拓展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形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和技能水平,从而最终促进学生身心锻炼、社会适应的目的。

2.2 高校拓展运动课程体系建设

2.2.1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目标 拓展运动课程体系由多维学科共向发展,其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体现综合化标准。而实现拓展课程教学目标管理与体育课程理念相结合,必然要求构建相适应的拓展课程体系目标。当前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5个维度为主体的体育教学目标逐渐适应于高校管理中。基于此,实现拓展课程运动课程目标必然以此为导向进行发展。

通过表1可以看出,拓展运动项目是其以个体综合化发展为主导目标,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原则。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潜能效应。拓展运动项目发展在其高校平台中受制于发展时限较短因素,并未形成标准化的教学目标体系,研究基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共性纲要为指导,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5个维度进行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进行研究,结合当前拓展课程开展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意在为高校开展相关课程做理论性指导。相应教学目标权重依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最终建立在以发展学生终身体育为理论支撑。

2.2.2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拓展项目种类繁多,其资源整合形成有效教学内容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范畴。拓展课程运动依据项目属性特点进行有效分类。因此,把握项目规律和发展,拓展项目价值功能具体实现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相关专家学者针对课程体系科学化方面获得了诸多成果,提出了多维化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但是众说纷纭下形成有效共性实为复杂之举。当前以钱永健提出的层次划分为业界普遍接受,其依据团队、个人辅之以风险程度进行了规划,依据困难程度由浅入深划分为5个层次。但是按其项目本身来讲,却亦有融合创新低、项目优劣性之困惑。而有些相关专家针对于项目活动地点也进行了内容分类,包含室外场地、户外及其室内等。研究基于访谈形式结合项目、场地及风险程度和教学目标进行实际结合,进行多维因素结合在其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一定设置。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主要从教学场地、风险程度、教学目标进行了主导分类,从而针对不同二级指标进行教学项目内容设置,基于项目本身特点大多数项目因子同样适应于不同维度形成交叉重叠。同时,拓展项目之多亦无法一一列举。此外,教学项目内容的开展来自于其本身的难易程度,因此这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依据教学目标、场地情况和学生身心水平进行评估考量。因此,研究仅此依据教学内容框架进行简单分类。

表1 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表2 拓展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分类参照表

2.2.3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主体依据项目特点从而能进行有效设定。当前针对于拓展运动课程定义为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程序上都隶属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范畴。其学习过程呈现动态式发展,强调一切学习以注意为起点、通过自身对活动的体验而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内心有用的实践经验并进行相关验证。体验式教学遵循当前教学主体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能。拓展教学模式制定体系中,通过访谈研究定义为5个方面,即知识教学模式、技能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动机教学模式和态度教学模式。每个模式设定相应教学技能和方法进行指导。知识教学模式主体是以强调理论知识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拓展运动特征和知识技能;技能教学模式是当前传统的授课模式,强调动作示范和讲解。并针对学生出现在动作规范性作出纠正,以促进运动技能形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对特别以博弈为主体的拓展运动项目有良好的教学,其意在通过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对学生群体作出讲解和解答,或组织相关讨论以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动机教学模式和态度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激发动机、融入情感,实行动员、角色扮演等措施以此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增强有效教学实现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

2.2.4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其衡量教学效果、彰显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教育教学起着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及教育多维功能,是核定教学质量与效益高低的重要依据及标准。对于拓展运动课程体系而言,其综合化学科共向协作是其重要特性,因此建立在以多元化手段为评价标准,形成完善评价体系对当前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意义。完善的评价体系包含多维因素共同制约,其教学内容、课时、考核形式等为主体要素,研究针对于当前评价体系进行了宏观指导概述。

通过表3研究发现,研究形成了以社会适应、情感态度、身体健康、知识认知和运动技能为主体的5个一级指标进行实施评价。每个模式对应其相应的指标因子作为二级指标。拓展运动课程通过一定的知识认知和运动技能培养,在其教学过程中实践学生情感态度,促进体质健康发展,以此形成技能的同时适应当前社会机制多元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高校实施相应教学评价针对其个体差异性而进行实施指导,其具体手段选择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指标权重的权衡。突出其特色化的综合效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路径化发展极为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拓展运动课程理论体系受制于教育

表3 拓展运动课程学生评价体系表

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户外运动及其学校体育学共同协作,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是其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

3.2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目标选择过程中,建立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为主体导向,设置相应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表。

3.3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分类方面,针对场地、风险程度和教学目标进行实际结合,对部分项目内容进行了相应划分。3.4 在拓展课程的教学模式方面,针对体验式教学分为知识教学模式、技能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动机教学模式和态度教学模式,以满足当前课程发展的模式需求。

3.5 高校拓展课程教学评价方面,以社会适应、情感态度、身体健康、知识认知和运动技能为主体进行了指标构建,从而制定学生综合化发展评价体系。

[ 1 ] 黎伟,童建红.对高校开展拓展运动的探讨与研究[ J ].体育科技,2012(3):163-165.

[ 2 ] 李正贤.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0):98-100.

[ 3 ] 吴远军,田卫征.拓展运动课程化研究现状与趋势[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89-390.

[ 4 ] 张仲,孟雪涛.将拓展运动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72-74.

[ 5 ] 闫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 6 ] 夏文.拓展训练对人生自我概念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1):91-93.

G807.4

A

1674-151X(2017)19-09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9.048

投稿日期:2017-07-05

湖北工业大学校级课题:普通高校拓展运动课程理论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5041)。

朱伟伟(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目标运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