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误会推波助澜刘会宽

2017-12-08 00:38付敢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陈静误会纸条

付敢泽

【技法阐释】

何谓误会?顾名思义,就是误解他人的意思。作为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常用写作方法,它是让作品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双方互生错误的理解,从而引发矛盾,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一种艺术手段。误会常常与巧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共同作为情节的基础。它与巧合一样,也需要运用虚构的方法对情节进行偶然性处理。辩证法认为,偶然的生活现象中一般会隐藏着必然的生活规律。所以,艺术作品中的误会作为生活中偶然因素的反映,应该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其形式和内容呈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方误会一方,也可以是双方相互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喜剧性的误会。有人把设置误会称为留“扣子”。它的思维运动一般表现为先逆后顺的规律,即在文章的开头或者中间,作者有意识地掩盖人物的真相,安插一些逻辑性错误,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到结尾时,才卒章露底,解开“扣子”,还人物以本来面目,思维转为顺向运动,从而形成文章的基本结构框架。

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其实,误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运用得巧妙,就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具有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蕴藉深厚的美感,而且能将人物的情感波澜层层推进,十分鲜明地展示其性格特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张飞因为误会一路过关斩将、千里护嫂寻兄的关羽投降曹操、卖主求荣,所以古城之下,“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便搠”,一直逼迫关羽力斩蔡阳表明真心之后,才挥泪相认。施耐庵的《水浒传》里,李逵因为误会做了梁山寨主、握有生杀大权的宋江夺人闺女、色胆迷天,所以聚义厅前,“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撕得粉碎”,再“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待到宋江亲赴怨主庄上对证,一切水落石出之后,方负荆请罪。两部名著中的两个典型的误会,可谓异曲同工,魅力橫生,既为情节增添了悲欢离合、千回百折的戏剧色彩,更突出了小说中疾恶如仇、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

如何设置误会呢?具体操作时,务必把握好如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巧布“迷网”,延宕蓄势。人物常常是迷惑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才生误会。文章开端或者中间应该抓住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布下“迷网”,利用人物对它的错误认识,留下“扣子”,构建误会。然后遵循情节发展的脉络,采取控制的方法进行延宕,充分铺垫,饱满蓄势,以使误会越深,震撼力越大。例如当代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写“我”与老余披着一身暮色来到哀牢山,投宿无门之际,忽然在梨花林间发现一间小茅屋却不见主人。其主人是谁?小说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布下“迷网”,步步加以延宕,依次引出对猎人、梨花妹妹、梨花姑娘等一系列人的误会,十分引人入胜。最后,作者通过“我”展开联想,发出感慨,含蓄揭示他们与盖小屋的解放军战士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点明“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旨,构思精巧奇妙,堪称匠心独具。

第二,卒章露底,伏笔照应。无论何种误会,结局一定要在读者的关切心理达到极致的时刻,始突转笔锋,解开“扣子”,消除误会。这样才能让读者于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中获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审美愉悦。为此,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处,须暗示事情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照应时,当丝丝入扣,不能留有半点破绽。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以假为真,这一误会导致她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还清赔偿一挂假项链的债务。如此结局出人意料,但符合情理。因为作者此前已有多处的伏笔和暗示:一是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二是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三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所有这些细节都为玛蒂尔德所忽视。因此文章最后通过佛来思节夫人之口道明项链为假,“露底”露得峥嵘而且自然,颇得“欧·亨利式”煞笔之妙。

【名家示范】

醉人的春夜

吴金良

“再遇到人,一定开口。”陈静想着,抬眼望了望胡同里昏黄的路灯。夜深了,到处是一片片黑黝黝的怪影。“唉!这倒霉的自行车!”她从心底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

身后传来一串自行车铃声,陈静只来得及“哎”了一声,骑车的小伙子已经一掠而过。

咦!骑车的小伙子又回来了。陈静心里却紧张起来:“这么晚了,他……”“您刚才喊我?”小伙子跳下车。“啊,没。”矜持和自卫的心理占了上风,她语无伦次了。“是车子坏了吧?”一双似笑非笑的细长眼睛望着她。陈静稍稍镇静了一下:“链子卡在大链盒里了。”她呐呐着,低着头,心里升起一线希望的光。“那,我也爱莫能助了,没工具,谁也拆不开大链盒呀。”陈静心里又是一片黑暗。“你家远吧?”“我家?”她没了主意,下意识地推着车子往前走了几步。“这样吧,胡同口外左边,有个车铺,这会儿可能还有人,你去看看吧!”小伙子在她身后跨上车子,边说边飞快地骑跑了。“这号人!”陈静差点哭了。十一点了,哪家的车铺这时候还有人?她心里咒那小伙子:“骗人!叫你今晚做个噩梦。”

不信归不信,出了胡同口,陈静忍不住真朝左手方向看了一眼。便道上,果然有间小屋还亮着灯。她踌躇地站住了。小屋里走出一位二十来岁的姑娘,冲着陈静喊:“同志,来吧!”“哎呀,真是车铺!”陈静觉得周围一下子亮了起来,沮丧、恐惧,一股脑儿没了。

这是间临街筒子房,通里屋的门关着,外面这间,只有一桌一床和一辆自行车。一个年轻人正蹲在桌边翻看什么。“请进,就是地方小了点。”年轻人站起身,手里拿着把改锥。陈静一楞:“是你?”“是我。”年轻人笑了:“我说有人嘛,还能骗您?”他狡黠地眨了眨细长的眼睛。“我哥送我嫂子上夜班,回来就急火火地把我叫起来,说有要事,原来是……”跟在陈静后面的姑娘说话像是放机枪。“还是有个体户好。”陈静心里想着,感激地冲着那姑娘笑了笑:“太麻烦你们了。”“没什么,我哥怕您不敢来,才让我起来招呼您,其实您也是胆子太小,我就不怕。”说得陈静怪难为情的。endprint

会者不难,车很快修好了。“多少钱?”陈静打心里希望这小伙子多收她点儿钱。“钱?”小伙子一愣,旋即笑了:“给五块钱吧。”一只大手,满是油污,伸到陈静面前。“五块?敲诈!”陈静心里一惊,却又无可奈何地掏出钱包。“哥——”快嘴的姑娘拉长了声音叫着,“这么晚了,你还开玩笑!”她娇嗔地把那只油污的手打下去,转头对着陈静:“同志,您别多心,他就这样,跟谁都瞎逗。我们又不是开业修车的,哪儿有帮帮忙就要钱的?”姑娘有点不好意思了,脸上泛着红潮。“好了,不开玩笑了。”小伙子搓了搓手,咧开嘴笑着,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

一路上,微风吹着陈静的长发,拂到脸上,怪痒痒的,又很舒服。她觉得今天晚上的路灯格外地亮,亮得耀眼;空气中,也仿佛有种醇美的甜味。

呵,你这醉人的春夜!

(选自《小小说》)

[解〓读]这篇题为《醉人的春夜》的小小说,确如一支旋律悠扬的小夜曲,读来颇感醉人。它深刻而又细腻,精致而又空灵,成功地塑造出哥妹俩淳朴真诚的美好形象,从而讴歌了助人为乐的时代新风。全篇情节本来简单平直,但是由于两次穿插误会,反复推波助澜,因而显得十分深邃曲折。第一次,陈静车坏,在胡同口遇见小伙子。小伙子没有工具,“爱莫能助”,告诉她“胡同口外左边,有个车铺”。于是陈静感到他是“骗人”。真是“骗人”吗?待到她到车铺再见到小伙子,听到他妹妹的一番解释才消除了误会。第二次,小伙子修好车,伸出“满是油污的手”,恶作剧似的向她要五块钱。于是陈静认为他是“敲诈”。真是“敲诈”吗?正当陈静无可奈何地掏出钱包之时,又是小伙子妹妹用两句劝阻的话让她消除了误会。这样误会此消彼长,情节迤逦推进,不仅使结构如山势颠连起伏,摇曳生姿,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耐人寻味。

【佳作展示】

同学之间

一考生

“谁?谁写的。这是谁写的?”她一扫平日里温文尔雅的态度,脸涨得通红,手里捏着张纸条,用犀利的眼光扫视着教室里每个人的脸。

同学们都很纳闷,什么事竟会惹她发这么大的火?

事情就出在她手里的那张纸条上。

第五节课是体育课,下课回到座位上,她不自觉地翻开了作业本。咦,一张折叠着的纸条!——他,是他的字体。看完折叠面上“刘倩亲启”四个令人肉麻的字,她一下子就合上了本子,顿时心乱如麻,不可名状。真是烦死了!这小子不想好事,确实知人知面不知心。有那个意思找别人去,怎么干扰到我头上来了?不要脸,还嫌我不够烦?眼下怎么办?告诉同桌?——不行!那样便会一传十,十传百,人家还不认为我高考落榜就是因为暗地里成天干这种事?平日里我最烦和男生接触,对他们连半句话都没有,看到班里的那些男女同学在一起,就嗤之以鼻。可而今……要不,打开看看?……别看了,不会有好事的。高考落榜把我烦得连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现在雪上加霜,这小子竟如此不识趣!唉,他还是全校我唯一的同乡呢,真气煞我也!

一连三节课,她都没心思学习,心里一直骂着不要脸的“他”。

快放学了,没人注意,她迅速从本子里抽出那张纸条,揣到衣兜里,站起身:“扔到厕所去。”不好。——无声无息地扔掉它,他一定还会来找麻烦的,说不定还要弄出什么不要脸的事呢。她又缓缓地坐下来,“找老师去?也不好。”——高材生,三好学生竟会出现这等事!唉!这小子自己缺德且不说,可怎么就不为人家的名誉和前途想想?离高考还有几天,你这个好同乡,真烦人!

抬起头,心还是不能平静。奇怪,同学们怎么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第六感觉在报告:大家在用眼睛说着:假正经,不要脸!——对,不能这样不清不白地让他们怀疑我。看看,写些什么鬼东西……他进来了——别看!真实的,心跳什么?……真是不要脸,他竟然在看我!平时正正经经的,竟这么不要脸!不看了,你不要脸,我可不能不要,还给他!

“谁,这是谁写的?”班上闹哄的劲儿一下子全没了。教室内很静。

“得,准是她误会了。”他想。

“谁写的?”她的声音提高到八度。

“我……我……”他应道。

“你?”她在心里骂着,“我看不懂你的意思!”“哗——”纸条在空中晃了几晃,很不情愿地落到地上。

他懵了。他一时愣在座位上。片刻,他慢慢地走过去,弯腰拾起那张纸条,展开递过去:“你看看嘛!”

“谁想看谁看!”随着“嘭”的一声,她冲出了教室。

他震了一下,突然大踏步地跨上了讲台,一会儿工夫,那雪白的纸条便飞到了黑板上。

两行遒劲而俊秀的字:

刘倩:

“脑复康”一瓶,在你的课桌内。你爸爸托我捎给你的,还有他带给你的信。收好。

大家一阵愕然……

[点〓评]同学之间,并非全然都是云淡风轻,有时也会出现电闪雷鸣。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矛盾纠葛,成功地塑造出中学生正直单纯而又不乏粗率急躁的性格。作者巧运误会来造成冲突,展开情节,颇为扣人心弦。主人公刘倩,一位高三复读生,本来面临着高考的沉重压力;殊不料,谁在她的作业本中夹着一张折叠着的纸条,更使她杯弓蛇影,心乱如麻——情书,一定是!特殊的身份和紧张的心理给她提供了产生这种误解的温床。于是,从发现纸条到恼怨纸条,再从交还纸条到揭明纸条,山重水复之际忽现柳暗花明,行笔曲折有致,文势跌宕起伏,并辅以细腻的心理刻画,简洁的对话描写,因此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拓展训练】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魏征说:“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阅读以上材料,请你以“自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式全命题作文题。材料为两句名言,不过起引出题干、启迪思考的作用;题干为一独词,范围十分宽泛,可以综合运用如下手段来审题构思:

①吃透内涵。“自律”即自我约束。它与“慎独”一词在“自我约束”这一意义上相同,但运用的范围有别。不论环境,只要是严于律己,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就都属于此类。

②推断背面。与“自律”相反的是“自纵”。口头上的“自律”,行动上的“自纵”,口是心非,虚伪狡诈,必然被推上道德法律的审判台。能够写出“自律”背后藏着的“自纵”,以反托正,文章就有可能成为上乘之作。

③化作形象。回顾历史,放眼现实,有许多严于自律的人都成为了世间楷模。子罕拒绝他人送来的美玉,以不贪为宝。这是“自律”。岳飛回答张浚的为将之道:“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是“自律”。周恩来省吃俭用,一件衬衫内衣补丁重重,他一生都与人民同甘共苦。这更是“自律”……将这些材料形象化、情节化,就不能不动人衷肠,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④作出判断。“自律”是什么?它是一种美好的素质,它是一种伟大的信仰,它是一种崇高的觉悟……为什么要“自律”?“自律”才能防微杜渐,“自律”才能为人表率,“自律”才能加强队伍的凝聚力……如此对它作出评价,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剪裁和梳理,文章的思路就自然明晰了。

如果以小小说形式来演绎题目,完全能够如《醉人的春夜》一样谋篇布局,运用误会来推动情节发展,使之释放引人入胜的魅力。巧用误会,使情节堕入重重迷网然后跃至豁然开朗的境地,就可以收到以逸待劳、曲径通幽的效果。

[作者通联:湖北仙桃市胡场一中2号信箱]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静误会纸条
纸条大侦探
陈静:宁静致远,香飘南美
五张纸条
吕乘乘、陈静、黄峰、尹臻作品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GRAPES Regional Ensemble-3DVAR Hybri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16 Psychiatric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