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运用的四个关键词

2017-12-08 00:35王义刚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论据议论文作文

王义刚

高考议论文写作不同于普通议论文写作。在普通议论文写作中,论点是议论文章的价值所在,一篇文章高下优劣主要取决于它。而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论点固然重要,甚至对作文评分的等级归属具有“一票否决权”,只要论点偏离了试题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得分等级便很难上到三等。但在高考作文有意扩大考生立意空间的大趋势下,只要考生不刻意“剑走偏锋”,追求立论的与众不同,一般不难规避立论失当的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大多以具体事件为命题材料,附带比较明确的写作任务,考生如担心立论偏移,大可紧扣材料内容就事论事,接受“任务驱动”,而不作过多引申。笔者三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印象中真正严重偏题和跑题的作文并不常见,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切合题意的作文,在立论的深刻、高遠或新颖等方面并无明显高下之分,那种立意让人“眼睛一亮”的作文屈指可数。可以说,单就应试而言,论点对议论文得分的影响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相比之下,在传统所谓议论文三要素中,“论据”对作文得分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在阅卷速度普遍不高于2分钟每篇的现实面前,只要论点“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阅卷教师便会转而注意论据运用的优劣,并留下直观印象,而这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作文的最终得分,至于更能体现考生思维品质的“论证”,则因为需要耐心、细致的推敲,甚至对阅卷教师的修辞学、逻辑学素养都有较高要求,而常常沦为大批量快速阅卷模式的牺牲品。

既然“论据”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如此重要,那么在论据运用方面有无门径可循?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精 准

论据运用的“精准”首先指论据本身的表述不出现知识性错误,特别是不出现常识错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事理论据,都必须符合这一要求。事理论据方面,以前有段时间,经常出现“记得西方有位伟人说过”之类无可查证的“名言”类论据,现在这种一望便令人生疑的论据已很难凑效,而那种明显张冠李戴的名言类论据,也缺乏基本的说服力,但与此同时,考场作文中日渐出现了一种生造人名特别是外国人名的名言类论据,笔者在阅卷中就见过“著名哲人海德尔林”“契诃夫斯基”的“名言”,这样的论据一旦出现,将使其他论据的真实性也变得可疑,即使阅卷教师并非都对外国作家有所了解,但在高考评卷全部实行双评并部分三评的现实下,考生也切不可抱侥幸心理,在平时的经典阅读中,务必下足功夫,弄清所积累的名人名言或经典词句的出处及基本意思,而非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

事实论据方面,也要力避捏造或想当然。请看以下作文片段:

对于个人,道德能迸发奇迹,对于国家,亦是如此。韩非子以法壮秦,却只能眼看着秦王朝短命收场;董仲舒弘扬儒教,德正天下,成就了大汉王朝不朽历史,并因此让“汉族”这个名字在华夏儿女心中留下烙印。以法治国,可平天下;唯贤唯德,可以服人。法治给了社会一个底线,而道德在人心中建立了准则。

乍一看,考生文字功底了得,历史知识丰富,但韩非子一例,存在有违史实之处,如说他“以法壮秦”,于史无征,说他“眼看着秦王朝短命收场”,更是明显违背史实。这样的历史知识错误,一经阅卷教师察觉,不仅使这一条论据的说服力大打折扣,还可能让阅卷教师怀疑文中其他论据是否可靠,最终影响全文得分。

在更高要求上,论据运用的“精准”还指论据的潜在指向以及形诸文字的配套分析应与该段的论点保持一致,因为对论据的配套分析属于论证范畴,这里只讨论前一种情况。仍以上引文段为例,论点是道德能让国家迸发奇迹,但韩非子一例只能证明以“法”治国不可取,跟以德治国并无必然联系,更不能证明道德可以让国家迸发奇迹。总而言之,这一事例无论是就内容而言,还是就潜在指向而言,都不够精准。

二、典 型

“典型”意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论据的典型,首先要求所引事实、事理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公认度,可查证或让人信服。有考生在作文中以自身经历或见闻作论据,还有考生表述论据时对事件主体的身份信息缺乏必要交代,事件的时空背景模糊不清,这样的论据都是缺乏说服力的,甚至不能避免凭空杜撰的嫌疑。如下面这段:

旁观,是一种静观其变而不盲目行动的处世态度。有人说旁观是一种不积极的冷漠态度,我认为并非如此。共产党员潜伏在国民党中时,见到自己的同伴惨遭杀害,不挺身而出,这难道是冷漠?这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采取的决定: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死,只有隐忍旁观,不暴露自己,才能为集体谋取更大利益。因此旁观是一种可取的处世方式。

抛开论证方面的偷换概念这一问题不谈,在论据使用上,就存在事件主体及背景信息模糊的问题,因而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经与该同学交流,得知这一论据取材于他看过的一部国产谍战电影。我根据文中叙述的情节梗概,推测这部电影就是华谊兄弟出品的《风声》,建议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细节,再对论据进行重新表述。经过修改,定稿如下:

旁观,是一种静观其变而不盲目行动的处世态度。有人说旁观是一种不积极的冷漠态度,我认为并非如此。在热映一时的谍战大片《风声》中,地下党员吴志国潜伏在汪伪政府中时,目睹同样肩负潜伏任务的顾晓梦被捕并遭受酷刑,并未挺身而出。这难道是冷漠?这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采取的决定:党的利益高于个人生死,只有隐忍旁观,不暴露自己,才能为党谋取更大利益,给予敌人更大打击。因此旁观是一种可取的处世方式。

修改之后,论据所引事件的出处、主要情境以及当事人身份信息都得到简要交代,不仅有据可查,真实可信,而且使文章内容也更充实。

论据的“典型”还指选用的论据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出同类型事件的必然趋势。在这一点上,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或情节作为论据具有天然优势。因为文学可以说比历史和传记更具一般性,但比心理学或社会学又更具特殊性。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论据,既可以解决“典型”的问题,又易于引起阅卷教师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展现考生的文学素养,添加文采,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可能有阅卷教师对虚构的文学形象或情节的“真实性”一时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下,不妨在引用此类论据后加上“人物(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耐人寻味”之类的补充说明。endprint

三、鲜 活

论据的“鲜活”主要指选用的论据要力避陈词滥调,寻找新鲜素材或对习见素材作全新审视。江苏省2008年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曾说,“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了。”这虽是笑谈,却也反映了考场作文论据趋同、缺乏鲜活例证的事实。可以想象,当阅卷教师面对电脑屏幕上千万遍闪过的屈原、项羽和韩信时,感受会是多么糟糕。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若能跳出窠臼,使用一二鲜活例证,势必使阅卷教师顿感“时有幽花一树明”。个别鲜活例证带来的清新感受,将使整篇文章的得分受益。下面是广东省某市2017年全市一模评选出的2号标杆作文片段:

传统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类社会恒久不变的智慧与价值。卡诺维纳曾经说过:“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他能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经典不同于时下喧嚣的网络文学,只有昙花一现,它是一种可以穿越千百年岁月仍不褪本色的传奇。在这些经典身上,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与当代价值观相契合的某些精华,这便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

该文得分56分。点评教师说“本文有三大优点,……其三、用例立体,支撑有力。如第二段引用卡诺维纳‘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他能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指出传统名著的精华仍是主导价值。”恕笔者浅陋,从未听说“卡诺维纳”这一名人,上网一搜,所有相关词条都出自这篇作文及文后点评。笔者大胆猜测,“卡诺维纳”当为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之误。如果笔者的猜测无误,那么可以进一步推断,这篇作文之所以被划为一类卷,“卡诺维纳”的名言这一条论据厥功至伟,直接被阅卷教师作为该文三大优点之一,尽管它缺乏起码的“精准”,但在考场快速阅卷的情况下,这一点常常让位于它的“鲜活”,毕竟,能够在考场上想起某个西方“非一线名人”的话语,还是会给文章增色的。

再看下面这段:

创意可行,亦要有所量度。自古以来,名字被用来命名道路的人,大多是为民族统一、祖国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不管是惠州以革命先烈命名的演达大道,还是各大城市以伟大先行者命名的中山路,无不寄托着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与缅怀。美院学生轻率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道路,是把自己与伟人同列,是对伟人的亵渎,不符合公共道德的基本认可。诚如近日德国国会大厦前摆拍纳粹礼的中国游客,有创意没错,却是违反道德观、偏离正道的创意。向纳粹致敬,无视历史,这样的创意,必然会遭人斥责。

这是今年8月中旬广东省一次跨地区联考优秀作文的片段。这次联考作文题所给材料取材于“葛宇路”事件,只是隐去了新闻当事人葛宇的姓名,而代之以模糊的“某美院研究生”。在作文中,这位考生由美院研究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共道路一事联想到惠州的演达大道和各地的中山路,可谓鲜活而接地气,让人倍觉亲切。至于段尾所引用的中国游客摆拍纳粹礼一事,是2017年8月6日才发生的新闻,相隔不到半个月便被用到了作文中,真可谓“新鲜出炉”!

当然,论据的“鲜活”绝不意味着喜新厌旧、标新立异,一味选取时鲜素材或生僻事理论据。对看似俗烂的素材进行崭新、独到的解读,一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屈原投江的故事,一般考生常把它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但考生如能深入阅读《离骚》等屈原作品,了解屈原的身世背景,理解他神圣的使命感,把他的自沉江水用于故乡情结、殉道践志或文化传统对个体的影响等主题上,必定有截然不同的论证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思考上下功夫,真正把书读进去,让书中的形象、道理融入自己心灵的完善历程中去,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四、豐 富

论据的“丰富”既包括论据数量上的优势,也包括形式上的多样。从数量上讲,论据越多,意味着论点成立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运用归纳法论证时,虽然因为考场作文篇幅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列举,但在论据的典型度近似的前提下,旁征博引的说服力胜过孤例,则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列举多个论据,既可以涵盖不同社会领域,兼顾不同时空和文化背景,又能展示考生的学识才气,如果修辞得当,还能营造语势添加文采,我们熟知的《报任安书》中关于“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那一段论述,就是经典范例。请看下面的文段:

在传统名著的大树上,结出全新的非传统的叶子,其实质是对传统名著内容的深度解读,有利于加强读者对传统名著的理解与认同。《三国演义》讲述了众多战场上、人际上的“权谋之术”,蕴含了众多关于为人处世的策略与智慧,如赤壁之战中孔明草船夜渡,教会我们要灵活处理的策略;《红楼梦》中晴雯能在大观园中与各人相处融洽、游刃有余,体现了现代公关学的智慧。《西游记》中唐僧可携性格迥异的徒弟三人完成西天取经,何尝不是体现了管理学的智慧?《儒林外史》无不闪烁着营销学的精华。黑柳彻子曾说:“世上最美妙的事莫过于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带着全新的目光去阅读传统名著,自可发现传统名著中全新的闪光点,加深了我们对其理解。

该文是上引广东省某市2017年全市一模的1号标杆文,得分58分。文后所附教师点评说“……对名著的论据分析很有深度很准确,很有说服力……经典语句的引用以及对名著的分析,更能表现出该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文中对《红楼梦》的解读有误,“晴雯”应为“袭人”之误,对《儒林外史》的解读也失之笼统,从这一点说,这两个论据都不够“精准”,但正如“卡诺维纳”并非每个阅卷教师都能辨认其谬,在考场快速阅卷的情况下,论据的“精准”这一基本要求往往会让位于其他三个要求。从文后点评可以推测,该文之所以能得到58分的高分,与“经典语句的引用以及对名著的分析,更能表现出该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关系,换言之,论据的丰富是这篇作文受到阅卷教师青睐的重要原因。

再看下面这段:

告诉自己不可贪心,才能摸清状况,把握现实。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百喻经》有一故事:一个国王为了尽情享受美味可口的果实,又嫌果树过于高大,不便随意摘取,竟下令将它砍倒,这样贪婪,结果自然是果实和果树俱不可得。这个愚蠢而贪婪的国王,和“杀鸡取卵”的那个贪心之人多么相似。他们的贪心所造成的悲剧,警示着后世贪心之人。庾亮《让中书令表》有言:“纵不悉全,决不尽败。”聪明人要审时度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度,不可贪取不可强求。

和上一段文字相比,这一段也是以论据丰富见长,但在内容的准确和形式的多样方面更胜一筹。它既有事实论据也有事理论据,事理论据方面,既有“俗话”,也有古典作品中的语句;既有详述的论据,也有一语带过的论据,而且因为《百喻经》的故事一般人不熟悉,所以比较详细地介绍,“杀鸡取卵”的故事众所周知,所以简单带过。更难得的是,考生并没有止于两个事例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引述之后对它们进行了共性上的总结。虽然对“斫树取果”故事的解读与《百喻经》的原意有出入,但对一篇考场作文来说,已殊为不易。这样才气纵横的作文,相信不论哪位阅卷教师评阅,都会青眼有加。

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虽然在高考阅卷中,因为阅卷时间限制,阅卷教师不得不使用“望远镜”匆匆扫视,有时候难免有遗珠之憾,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大而化之。其实,只要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会学生用“显微镜”来审视自己的作文,对包括论据在内的各个环节与要素进行严格训练,这样练出来的作文,即使在高考快速阅卷模式中,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从更长远看,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何尝不是有益的打磨?

[作者通联:广州市第二中学科学城校区]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据议论文作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