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故事,展焕然一新画面姚友容

2017-12-08 00:48程必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观察点记叙文母亲

程必荣

考场上如何写出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记叙文呢?“叙述视角转换”是写作的一个妙招。

大家知道,照相师照相,总会把照相机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照相的角度;画家写生,往往要选择最适当的立足点对描绘的对象进行最佳地呈现,其立足点就叫绘画观察角度。同样,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立足点和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而这观察点、立足点、切入点,就是叙述的角度。叙述的角度,又叫叙述的视角。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叙述视角有三种类型: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记叙文中人物的叙述视角;一是观察点的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叙述的观察视角。“作者叙述视角转换”,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的转换;“人物叙述视角转换”,指的是记叙文中从某一人物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另一人物的叙述视角;“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指的是叙述者从某一个观察点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另一个观察点的叙述视角。

高考中,考生写记叙文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从“我”的角度叙述,而且“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单调、狭窄的叙述视角,且演绎故事始终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就往往显得单一呆板,千文一面,面目可憎。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定势呢?

古典詩歌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对写法”,就是从对方角度表“我”。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头两句写“我”想“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接着写“他们”想“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角度的变换,使诗有了双重视角,仿佛是“一种情,两地思”,新颖别致,大大拓展了画面感和时空感。我们写记叙文,也可以借鉴这种“对写法”,把单一的“我”视角加以转换,这样,随着“叙述视角的转换”,文章就会格外引人注目,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美文引路】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因为负重而深深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21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一个故事:母亲目送儿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叙述视角转换的过渡句)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二个故事:女儿目送父亲)

现代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目送》,记叙了以父亲为代表的老年,以“我(母亲)”为代表的中年和以儿子华安为代表的青年的故事,通过“母亲目送儿子的视角”转换为“女儿目送父亲的视角”,将三个年龄段的情感体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使得文章更富有张力、意蕴更为深厚。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母亲目送的视角:(儿子)小学——中学——大学。母亲目送儿子是一次次令人神伤的“生离”,尽管你牵肠挂肚,但孩子总要长大,他终归独立于你,渐行渐远,这是成长的规律,不应过分纠结,即使百般无奈也必须坦然放手。endprint

第二部分从一个女儿的角度——女儿目送的视角:(父亲)年老——病重——去世。女儿在火葬场目送老父的离去则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死别”,尽管你万分难舍,但亲人总要老去、离世,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轨迹,你无力改变,不必过分沉溺于痛苦和自责,与亲人死别,哀伤过后应学会释怀。

作者正是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演绎出日常生活中不同时间段内的两个故事,在最司空见惯的故事中发现最惊心动魄的美,在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中体味到最深刻隽永的意义,并从中挖掘出一种永恒和终极的精神,在读者的心中产生震撼人心的魅力。

【技法阐释】

我们写记叙文时如何运用“叙述视角转换”这一技法呢?

我们可以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龙应台《目送》的写法中得到启发。《目送》全文分为两个部分:母亲目送儿子、女儿目送父亲。作者正是通过“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一“叙述视角转换”的过渡句将这两个部分串联在一起,不仅演绎了迥然不同的故事,展示出焕然一新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丰富深刻的主旨: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可以说,作者运用“叙述视角的转换”,营造出了更为动人的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模仿借鉴這样的写法,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人物叙述视角转换”,演绎迥然不同的故事

为文贵曲,好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要讲求层次感和变化美。考场作文,由于时间(50分钟左右)和字数(800字左右)的限制,在一篇文章中要做到故事情节的波澜、情感态度的转变、思想认识的提升,可以通过演绎两个迥然不同的故事来体现。也就是说,将一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即由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组成,且两个故事在选材、结构、语言上存在变化,互不雷同,这样通过运用“人物叙述视角的转换”,就会使迥然不同的情节扑面而来,有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之感。可以说,这种写法非常适合高考考场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人物叙述视角转换”中写的两个故事或场景的篇幅比例,应视文章主旨的需要灵活处理,既可以对半开,也可以四六开、三七开。比如,龙应台的《目送》,根据主旨的需要,采用的就是对半开。

演绎迥然不同的故事进行“人物叙述视角转换”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文章立意选材。构思记叙的人物故事——一般选择“我”和最熟悉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2.演绎第一个故事。

3.进行“人物叙述视角转换”。注意彰显过渡句,让过渡句的标志起一石三鸟的作用:既在文章内容上有过渡作用或领起下文的作用,又在结构上有标明层次、美观形式的作用,还有统一主题、增加文学意蕴、娱人耳目、悦人身心的艺术效果。

4.演绎第二个故事:与前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揭示主旨。

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故事,一般采用下面两种结构形式:

①并列式——即两个故事,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就构成并列关系,这样文章就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比如,龙应台的《目送》演绎的两个故事,用的就是并列式。

②对比式——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故事,也可以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即在内容上形成对比,在形式上形成照应,可以先反后正,也可以先正后反。通过对比,来表达人物的某种感情,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使内容更加深刻丰富充实,使文章前后呼应,勾连紧凑,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始末,形成文章完整的脉络。比如,下文《一点进步,一种人生》,采用的就是对比式。

请看2016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

一点进步,一种人生

广东一考生

暮色暗淡,残阳如血。

北方的风凛冽地刮着,刮得人生疼。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坐在河边,手里拿着最后一次的模考卷,上面的分数令她心寒。她考差了,离自己梦想的学校还差了好多,然而更令她伤心的是,她的父母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将她痛骂了一顿。

女孩于残阳中站了起来,她撕碎了手里的试卷,回到了家。没有人知道那个夜晚女孩想了什么、想了多久。只是看见,从那以后,女孩仿佛在书桌旁生了根。

几个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场上,答完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份卷。也许是好事多磨,女孩虽然比最后一次模考分数多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梦想院校,只因几分。

女孩流着泪在田野上使劲奔跑,最后累到躺倒在地。盛夏,农村的夜空被点点繁星照亮,女孩睁着流着泪的眼睛,看着热闹的夜空,仿佛自己的梦想跟那星星一样离她如此遥远。这时,女孩的父亲躺在了她的身边。“对不起,我还是没考上,你骂我吧。”“不,孩子,最后一次模考骂你是因为你的心根本不在学习上,然而后来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你的进步。有进步就是好的,虽然你的进步并未帮你达成目标,但那又怎样?只要能进步,在哪都能成就精彩。”

父亲的话好似一豆灯火,点亮了女孩心里哪怕只有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几个月后,孩子听了父亲的话,背上行囊,去了一个二本的院校,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那后来女孩大富大贵了吗?没有。毕业后,女孩搭上南下的火车,找了份工作,平平淡淡地活着。只不过,不管有多平淡,她都会把生活过好,努力让自己进步。

再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小孩,成为了我的母亲。(“人物叙述视角转换”的过渡句)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我妈妈从小到大都不太在意我的成绩,所以在别人学奥数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在扔泥巴。但我妈妈也是有底线的,她不要求我每次都要考满分、90分,她只要求我每次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endprint

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爱好,我学了艺术,成为了艺术生。功课落下了不少,成绩自然也不算优秀,妈妈也还是只有“进步”一个要求。她只是不想我也像她一样因为没有努力和进步而在迷雾中穿梭。

如今,我走在了妈妈曾经走过的路上,只求问心无愧和争取进步,或许我的进步十分微小。使我赶不上我想要搭乘的那辆列车。不过,后面其实还有很多辆车在等我,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进步,就像小树一直在努力进步和成就一片繁茂;就像水滴一直在努力进步汇成一曲江河,奔向所梦想的远方。

一点进步,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点 评】这是一篇构思新颖、有创意、以情动人的记叙性散文,它不以强势的说理取胜,而是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独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似看山不喜平。根据主旨的需要,本文作者在文章篇幅上采用三七开的比例,运用“人物叙述视角转换”演绎了迥然不同的两个故事——母亲求学的故事写得多,我求学的故事写得少,并通过“成为了我的母亲”这一让“人物叙述视角转换”的过渡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从而让故事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在追求完美、施行“虎妈狼爸”教育方式的中国父母群体中,文中的母亲并没有把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女儿,对“女儿”的期待与评价只着眼于“是否有进步”,这位母亲的宽容心态显得与众不同,为此,女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铸就了别样的人生。作者正是通过由“母亲叙述的视角”转换为“女儿叙述的视角”,使文章内容和情感丰富、充实而有立体感,让主旨深刻且富有新意,从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共鸣。

二、运用“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展示焕然一新的画面

大家知道,记叙文不仅只是叙述,只是讲故事,还要描写。由于人们审美习惯“喜新厌旧”,同一视角的描写画面、场景看得多了,自然会有审美疲劳。因此,要克服这个弊端,我们仍可以将一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即由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组成,且两个画面在选材、结构、语言上存在变化,互不雷同,这样通过运用“观察点叙述视角的转换”,就会展现焕然一新的画面,因为,叙述视角亦指叙述者的观察点,也即观察位置。叙述者所取的观察位置不同,他感知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描绘,将不同处所要描写的人物、画面、片段,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让文章摇曳多姿,就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展示焕然一新的画面进行“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的一般步骤是:

根据文章的立意,构思描写两个画面或场景(一般选择“我”在不同的场合发生的故事)——描写第一个画面或场景——运用“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注意彰显过渡句,在两个画面或场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描写第二个画面或场景(与前个画面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揭示主旨)。

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画面,一般采用下面两种结构形式:

①空间转移式——即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也就是说,两个画面或场景,必须是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从而构成“观察点叙述视角的转换”,这样文章摇曳多姿、赏心悦目就成了这种结构记叙文的最大优点。

②时空交互式——是指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一般都是时间跨度较大,而空间位置又在变化转移,以此来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采用“时空交互式”,有利于对处于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人事等有条理地进行叙述。下文《神奇的书签》,采用的就是“时空交互式”。

请看2016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

神奇的书签

北京一考生

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和孔夫子在杏林中散步。点点杏花可真够亮眼,这簇赶着潮儿吐蕊,空气中的香气沁人心脾;那枝摆出公主范儿,红嘟嘟的小嘴久久不舍咧开。

“夫子,这满树繁花,您觉得哪株开得最美呢?”“都美。每一朵都开得富有个性,每一朵都开出了自己的韵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笃定了绽放的目标,又与身边花朵构成迎春图,从未花云亦云,盲目追寻……”

“古人的智慧怎样?”夫子一边回答我一边往前走,我上衣口袋里的书签借机悄声问我。

“這还用问?孔夫子可是咱中国一等一的好老师呢!我顶礼膜拜!”

“好了,世界那么大,咱按照计划去老人桑提亚哥的英雄之海看看?”

这几天我非常兴奋,因为老爸从M星球带给我一个神奇的书签。把它插在书页间,只需稍后几分钟,我和书签便可以尽情游走于书中的某个场景。

这不,转眼我已经化身成一个古巴渔夫了。(“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的过渡句)

在清新的海风中,在一艘破旧的船上,一位老人正檫着舵柄。他不时看看辽阔的海面,眼睛像海水一样深邃蔚蓝,一条身长五米多的大马林鱼伏在船板上。

我带着书签划船过去,近距离地感受老人身上如海风初起般强劲的力量。“老先生,您好!我是镇上新来的渔夫,今儿个来海上探探路。您捕到的鱼可真是漂亮!”

“哦,你好!我没想到除了马若琳那孩子,还会有人跟我这个老头子打招呼!不过我这条鱼倒是真不错,我折腾了两天两夜才捕到的!虽然很艰难,”老人顿了顿,“但好汉不怕难。”

我激动不已,附和道:“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定定地望着我,那眼神,比看到鲨鱼还吃惊。

“快走!”书签却把我召唤了回来!

“我彻彻底底地被这位硬汉打动了!不过我不能看着你这么剧透下去。”估计书签害怕我责怪它,赶在我开口前慷慨陈词,“但是不论结果如何,老人的勇气已渗透在海风中,老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已镌刻在海岸上,老人的男儿本色已珍藏在你我的心房里!”

“好了,好了,别抒情了。下一站——看看咱们中国的倔老头——苏武,苏武牧羊!”“对,对,还有鲁迅、秋瑾、马云……”

【点 评】这篇满分作文,选取经典传说、名著中的人物在不同的地点作为叙述的视角,描写画面场景时,先以“中国古代孔子——杏坛——杏林”为叙述的视角进行描写,尤其对杏花对杏花的描写细致入微——“点点杏花可真够亮眼,这簇赶着潮儿吐蕊,空气中的香气沁人心脾;那枝摆出公主范儿,红嘟嘟的小嘴久久不舍咧开”,美丽的画面场景聚焦在孔夫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上,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夫子高屋建瓴的人生智慧。而后将这一画面转换到国外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的场景上——“清新的海风”“破旧的船”“五米多的大马林鱼”,衬托出老人“海风初起般强劲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老人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作者通过一个“神奇的书签”,把读者带到书中的这两个主要画面、场景之中,再通过“这不,转眼我已经化身成一个古巴渔夫了”这一让“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的过渡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让画面穿越时空,使读者与书中人物有了近距离接触,从而更好地感悟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书籍的价值和阅读的意义——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感受不同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endprint

记叙文“叙述视角转换”这两种技法,考生如果运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往往能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2017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小桥流水人家》、江苏卷优秀作文《转弯口的车》、天津卷优秀作文《伯父的知青岁月》、北京卷优秀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从而让文章脱颖而出。

【实战演练】

请选用“人物叙述视角转换”或“观察点叙述视角转换”的写法,以“深爱我的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要写好“深爱我的你”这一文题,首先要明确“我”与“你”之间的身份、关系,从表达“深爱”这词的内涵看,可以选择“家庭亲情”题材,也可以选择社会上爱心人士、慈善人士等关爱扶持“我”成长的题材,……;其次,要对“你”进行定位:“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心人士”“慈善人士”等,从中选择其一。第三,在演绎“深爱我的你”时,要注意选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与“父亲”或“母亲”或“爱心人士”等之间发生的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故事或场景,并通过“叙述视角转换”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这样迥然不同的故事情节就会扑面而来,焕然一新的画面才会展现眼前,文章也就有了动人的效果。

【佳作展示】

深爱我的你

黄思铧

时光如白驹,匆匆而过。一眨眼,女儿走进了高中校园。女儿在我眼里总是长不大的孩子。她寄宿学校,生活起居让我放心不下,每天都给她打电话了解情况。

有次,待晚自习下课,我掌握好时间,电话就打给了女儿。女儿接了电话,可不等我说话,她就开始抱怨:“妈,你不要总是那么经常给我打电话,我很忙,作业多,没有时间陪你聊天。你今天打我电话有什么事吗?”

“没,没。就是想問问你,住得习惯吗?要吃早饭,不要熬夜……”我一遍又一遍地交代着。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每次都这样说,我听得耳朵都要出茧子了。”唉,女儿不理解母亲对她的牵挂,但作为母亲深爱女儿的心一刻也不能停,我语气平和了下来,“女儿,记得,一个人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哦。今天就叮嘱这些,你忙吧……”

挂掉电话的那一瞬间,我似乎听到母亲轻轻的叹气声。

有时候感觉,电话那头,是一台复读机,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那些话语。

或许是母亲察觉到我的厌烦,她不再频繁打电话,改成了短信的形式。每隔两天,手机都会有新短信。很多时候,我选择不理会那些短信,因为我猜,每条短信都是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

突然有一天,我嘴馋,买了我最爱的水果。可我将自己的柜子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有找到水果刀。习惯性,我想到的便是打电话找你。打开手机,显示出你昨天发的信息:

天气炎热,要多补充水分,多吃水果,水果刀放在床头的小箱子里,用完要及时洗干净放回原处。

仅是一条平淡无奇的信息,我却早已热泪盈眶。电话那头的你,究竟将多少爱注入在每一条短信,每一通电话中?原来,你比我了解我,原来,电话那头,并不是一台复读机,而是一颗盛满爱的心。

翻阅每一条短信,你提醒我早睡,想到从前却都是你熬夜陪我做功课;你说要吃早饭,所以从前你都坚持为我早起煮饭;你把生活用品都准备齐全,因为你知道我是个毛手毛脚的丫头……

我忍不住拨打了那个最熟悉的号码。“妈,我想你了!”我和着泪水微笑着说。“你这丫头今天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母亲或许是被我突如其来的电话吓到了。“就是想你了!”我猜想,电话那头的你一定是微笑着的。你一定如我一样温暖。

电话那头,有一个深爱我的你。

电话这头,有一个开始懂得去爱你的我。

[点 评]本文虽然只是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通过“人物叙述视角的转换”演绎了迥然不同的故事,真切的传达出母女亲情,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文章两则故事,采用三七开:母亲的故事写得少,女儿的故事写得多,正是为了扣住“深爱我的你”这一主旨的需要。越是平凡之处,越能够表现人性的高尚,越能反映品格的健康。“人物叙述视角转换”,是一种能够于平凡之中写出生动新意的写法。

[作者通联:福州市闽清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察点记叙文母亲
记叙文阅读专练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法治思维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以河南省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为观察点
博士丁在线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