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让教学充溢灵气

2017-12-09 10:21张玉华
考试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灵气预设个性化

张玉华

摘 要:语文教师要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要突破只重视预设而忽视课堂生成的藩篱,敏捷地捕捉、正确地对待在教学中学生产生的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让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质疑,在否定旧说、扬弃陋识、提出新解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将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意外情况、始料未及的体验及场面变化作为一种可开发的教育资源,真诚对待学生的想法,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会出现应有的灵气,学生长了智,教师也有了源头活水,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使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有效。

关键词:生成;预设;个性化;灵气

“生成”是对应于“预设”而提出的。“预设”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大纲、研究教材、估摸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则是在课堂实践中出乎教师意料地,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或从学生的反应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方法,使课堂有更加灵活、高水平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课堂教学就像是在做追求统一结果的实验,一步一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地进行,根据预设,想方设法、生拉硬拽地将学生的思维牵掣在自己预设的线型教学思维中,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也缺少对人性的关怀。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对人文性的日益强调和突出,反应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不再是呆板的、程式化的,不是照着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简单机械地执行,而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不断组织、共同发展的过程。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都有独立的思想见解,因此只要是他们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便常常会有让教师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这是学生的知识、情感内驱力外化的表现,因此为师者应关注并小心呵护这种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只有善待生成,灵活应对,课堂才会出现应有的灵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生成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简单地解读教材文本的课堂,而是大纲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互相作用、互动体验的课堂。得意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的个体,因此在课堂上要营造出自由舒放的教学环境,把手中的教鞭变成“魔棒”,让学生的思维迸溅出火花,让学生的个性张扬出活力。

一、 关注生成,让阅读教学体现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他们用自己的心智、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解读文本,若教师只以自身的理解和标准去要求学生,势必忽视甚至轻视阅读个体的体验、理解和感受,追求的是通过教师牵引得出的整齐划一的结论。虽说有些教师也在采用“平等对话”的方法,貌似与学生互动进行教学,但也还是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計地牵掣学生思维的过程,其实还是一种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封闭的教学方式,与阅读是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交流互动、师生共进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预设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语文文本的“空白点”“不准确性”和语言的某些模糊性,只有通过读者的挖掘、填补、创造才能完成,正是文本的这些“潜在性”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同时,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面对“人”,一个个活生生的阅读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审美情趣的差异,就决定了对文本接受的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感受、理解、观点和教师、教参的一致,更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当然对学生的阅读个性要及时做出价值判断,如果“个性”有悖社会的公序良俗、混淆是非、有违人伦常理、突破道德底线时,教师有必要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引导他们形成对文化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二、 关注生成,让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伴随着语文教育大讨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言堂”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早已不复存在了,但随之又出现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模式”教学,表面上看,学生在积极参与,是师生在互动,但细究其根本,很多还是教师在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把学生往那里问,并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有利于预设的程序顺利实施的信息,泯灭异己,不给学生任何思考的余地,很大程度地泯灭了学生突然间产生的思维火花,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彻底灭掉了。害怕生成,扼杀了创造。

“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又一要求。探究就是不迷信,精思细研,究根探底,善于质疑,并进行阅读批评,由此形成阅读的最高境界——创造性阅读。为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不要迷信于权威的课本、别人的定论,不要受旧观念的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敢于质疑,在否定旧说、扬弃陋识、提出新解中不断地发展自己。这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更不是教师在预设中所能框定的。几十颗心灵总会有教师始料未及的体验,几十双“火眼金睛”相撞总会有“闪光”出现,有些认识和思考会超出教师和教参的认知水平,毕竟“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正如教学《台阶》时,班上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亲为了建有高台阶的新屋劳苦了一生,付出了人老体垮的代价,我觉得他这样做很不值”。这个时候笔者要珍惜肯定他的创新的见解,还得适时引导帮助他理解作者创作的主旨:文章不仅仅在于讴歌父亲的美好品质,更在于对父亲创业的艰难而感到辛酸,为中国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endprint

三、 关注生成,让教师专业不断成长

善待课堂中的意外可促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地成长。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克菲尔德曾说过“和学生的交流使我认识到如何教学,为何这样教,认识到学生为何感到我的教学并不像我所设想的那样浅显易懂。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存在着问题。我的意思是我的教学充满着未被承认的议程、不能预测的结果和未认识到的方面。”记得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中,让学生表达“你觉得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意外生成了,班上的调皮鬼肖振铮一本正经地说“他是一个90后,是一个非主流!……”话未说完,笔者及班上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此话怎讲?”“因为他是1597年生的,所以说是90后。冬夜寒冷昏暗,一个人去西湖,难道不是非主流吗?我还认为他是一个富二代或者是一个土豪,不信你们看文中。”其他同学的兴趣顿然被点燃了,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啊,文中写他‘拥毳衣炉火”,有的回答“他有童子烧酒。”等等,整堂课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因为这节课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让笔者意识到教学语言可以融入一些时尚元素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现实传授知识和哲理,这样的课堂既轻松灵动,不但学生长了智,而且教师也有了源头活水,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当然关注生成要求教师不但得透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还要有丰富的学养、随机应变的智慧,关注生成为教师灵活应变的教学智慧提供了机遇,让教师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 关注生成,让个体知识成为资源

过去人们习惯认为,课堂上授受的知识只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知识储备,于是,学生便成了一个个容器,只等着教师把教科书、参考书的知识往里塞。这一过程,教师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这个“容器”塞进了东西,教师的那“一桶水”没有折损,当然也没有增加,学生所得绝对不可能超过“一桶水”。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授受的知識除了教科书、教参及教师个人的知识以外,还有学生个人的知识,特别是还有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说过:“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令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待。”在只强调对教科书内容的接受与记忆的传统教学中没有产生新知识,同样,在完全按预设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中也没有产生新知识,因为那也只是教师把个人的知识与教科书、教参的知识重新“组装”而已,只有预设之外有了生成,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思考见解相互对撞、相互接纳产生了“顿悟”“豁然开朗”“灵光一闪”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新知,是师生共同的新的收获,是师生生命的一次独特经历。

综上所述,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努力创造生机盎然、充溢灵气的语文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灵气预设个性化
医养农旅特色项目未来可期 纳天地灵气 居康养福地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镂空工艺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一路惊喜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