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吗?
——基于中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据的检验

2017-12-11 09:11马轶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悖论生产率

马轶群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吗?
——基于中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据的检验

马轶群

“生产率悖论”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使用统计和计量方法检验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生产率悖论”,发现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自选择效应”为负,检验结果支持存在“生产率悖论”,即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然后,本文进一步检验了体育用品产业生产率等变量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发现生产率、产出及盈利性等对出口规模有重要影响。最后,我们分析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并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

企业异质性;生产率悖论;自选择效应;体育用品产业;出口企业;非出口企业

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其从微观层面探讨了企业出口贸易的选择问题,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引入企业异质性假说,认为生产率差异是企业异质性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出口贸易行为的关键因素,即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有能力且会选择出口,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供应国内市场。该理论的结论得到国外一系列研究的证明[1-5],然而,以国内数据进行的经验性研究却产生了争议,有学者指出生产率差异决定了我国企业出口行为的选择,大部分行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研究结果支持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6-8]。但也有学者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明显低于非出口企业[9-14]。学界将与新新贸易理论不一致的结论称为“生产率悖论”。近年来,对“生产率悖论”的证明与解释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那么,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用品产业[15],是否也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中,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出口,生产率高的企业反而选择国内市场,现有研究没有对此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体育用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较高市场占有率将是为国增利的重要基础,因而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出口贸易的行为选择,探讨体育用品产业的“生产率悖论”就显得较有意义。

1 数据说明与生产率测度

1.1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仅选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中的体育用品制造业(242)数据,其包括球类制造(2421)、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2422)、训练健身器材制造(242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2424)及其他体育用品制造(2429)五大类。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对异常值做了处理[16]。在样本筛选后,还有1 343个体育用品企业样本。同时,参考已有设置,有出口交货值的企业为出口企业(X-Type),出口交货值等于0的企业为非出口企业(D-Type)[10],那么,体育用品出口企业有837个样本,非出口企业有506个样本,见表1。

1.2生产率测度

本文拟使用3种方法测度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率。测度中需要使用的变量为产出(Y)、就业(L)和资本(K),其中,产出使用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表示,就业为企业员工人数,资本使用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衡量。

表1 体育用品企业样本分布情况

第一种方法为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设生产函数为标准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7]:

Y=AKαL1-α

(1)

其中,α为产出弹性,A为全要素生产率。对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

lnY=lnA+αlnK+(1-α)lnL

(2)

那么,可得:

简化起见,本文采用α=1/3计算ATFP。

第二种方法为劳动生产率(LTFP)。直接使用以下方法计算[10]:

(4)

第三种方法为HTFP[18]。在Y=AKαLβ基础上,得到:

HTFP=(1/u)lnA+[(u-1)/u]lnY

(5)

其中,u=α+β体现了规模报酬性质。

2 体育用品产业“生产率悖论”的实证检验

2.1 “生产率悖论”的初步分析

本文首先使用3种生产率的均值对体育用品产业“生产率悖论”进行初步分析,表2为整体样本的生产率均值比较。

表2体育用品企业整体样本的生产率均值

Table2Productivitymeanvalueofsportsgoodsenterprises

生产率类型D-TypeX-TypeATFPLTFPHTFPATFPLTFPHTFP平均值2.88043.97183.30662.76633.87513.0145

可以发现,体育用品产业中非出口企业的ATFP、LTFP和HTFP均值均大于出口企业,因此,整体样本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即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大于出口企业生产率。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技术含量不同,生产率水平在行业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进一步对体育用品企业进行产业分类比较,见表3。表3显示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训练健身器材制造和其他体育用品制造3类细分产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只有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中出口企业的ATFP、LTFP和HTFP大于非出口企业,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在球类制造业中,非出口企业的ATFP和HTFP大于出口企业,但LTFP却小于出口企业,因此,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不确定。

表3 体育用品企业细分的生产率均值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生产率水平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对于体育产业而言,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能更为关注民生产业或可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而缺乏对体育等产业的重视,因此,我们也对东、中、西部3大区域,分别检验了体育用品企业的“生产率悖论”,见表4。从区域划分看,东、中部的体育用品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而西部企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

表4 体育用品企业分地区的生产率均值

生产率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进行了检验,发现体育用品企业中,国有企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而民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见表5。

表5 体育用品企业分登记类型的生产率均值

进一步,本文以体育用品企业的资产总额划分,资产在5 000万(包括5 000万)以内为小规模企业,5 000万到1亿(包括1亿)为中等规模企业,资产在1亿以上为大规模企业,共3个规模等级。检验结果见表6,结果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均会出现“生产率悖论”,且规模越大,“生产率悖论”越为显著。

表6 体育用品企业分规模的生产率均值

以上初步分析表明,总体而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即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总体低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但在产业类型、地区分布及登记类型的分类检验上,“生产率悖论”仍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做计量分析,以对体育用品产业的“生产率悖论”做更为可靠的检验。

2.2 “自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是“自选择效应”的结果,即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会主动选择进入国际市场。那么高生产率的体育用品企业是否有更大的出口倾向呢?前文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生产率悖论”进行了初步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会使用计量模型的方法来检验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出口的“自选择效应”,为“生产率悖论”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本文使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检验“自选择效应”,使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其中,出口(EXPO)为因变量,企业有出口取值1,企业没出口取值0。解释变量为生产率(PROD),分别使用前文计算的ATFP、LTFP和HTFP值表示,用于检验“自选择效应”是否存在。控制变量包括产出(INDU)、盈利性(PROF)和研发(READ),产出使用企业工业增加值表示,用于发现企业产出对出口倾向影响,盈利性使用企业营业利润除以工业增加值表示,研发使用研发支出规模除以工业增加值表示。此外,本文还将地区、类型、产业和规模设置为虚拟变量加以控制。为了减少异方差性,采用线性-对数函数模型:

其中,i代表企业,δ1~δ4和γ为估计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估计结果见表7。

表7 体育用品企业“自选择效应”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z统计值。

估计结果显示,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的检验结果极为接近,说明本文的实证结论是稳健的。首先,从生产率看,3种生产率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值,对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而言,生产率的提高会对企业选择出口产生相反的作用,生产率相对不高的企业会选择出口,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在国内市场销售,体育用品产业出口的“自选择效应”为负,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相反,这说明体育用品产业同样存在“生产率悖论”;其次,企业产出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体育用品产业中企业产出越大,出口倾向越高,这意味着体育用品企业产出规模较大时,往往希望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再次,企业盈利性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盈利性越弱的体育用品企业,越希望进入国际市场,以改变盈利状况。此外,企业研发投入的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只能说明增加研发投入有可能推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2.3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生产率对出口规模的影响

前文已证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生产率较低、产出较高、利润较低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那么,体育用品企业的生产率、产出及利润等因素对出口规模有何影响?本部分将在样本中剔除非出口企业,保留有出口的体育用品企业,共计837家,出口规模(EXPR)使用企业具体的出口额表示,其他变量与前文一致。同样使用线性-对数函数模型:

其中,i代表企业,φ1~φ4和γ分别为各变量的估计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估计结果见表8。

表8 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率对出口规模影响的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统计值。

首先,3种生产率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结合前文结论,一方面,生产率高的体育用品企业倾向于选择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而言,生产率越高,其越会减少出口规模,将更多体育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其次,产出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超过0.8,说明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出弹性达到了0.8以上,仍结合前文结论,即产出越大的体育用品企业越倾向出口,而出口企业所增加产出的80%以上将用于出口,所以当体育用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其扩大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再次,尽管企业盈利性对出口规模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企业盈利性的估计系数为负,说明在体育用品企业获利较低时,倾向于进入国际市场,而进入国际市场后,企业获利程度越小越可能增加对国际市场的出口规模,进一步验证了体育用品企业希望通过国际市场获得高额回报的目的。研发对出口规模是正向作用,但仍不显著。

3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生产率悖论”的原因分析

一是国内市场进入和竞争成本较高。一方面,市场分割导致进入成本较高。区域间的贸易壁垒使得企业为每个“零碎”的地方性小市场支付进入成本,因而,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国内区域市场的可能性也高[19-20];另一方面,高度同质导致体育产品竞争成本较高。这里使用广告密度法(PR)衡量体育产品的差别,本文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分别计算广告密度,得出以下结果:球类制造的PR最大值为0.032,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的PR最大值为0.147,训练健身器材制造的PR最大值0.024,运动防护用具制造的PR最大值0.007,在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中,PR最大值0.055。一般认为,PR值低于0.5表明产品差别较低,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PR值大部分低于0.1,表明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消费者对我国体育用品有极为相同的认知感,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在同质产品竞争中,企业竞争成本将会显著增加,企业极易进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以上两个方面,只有高生产率的体育用品企业才能在国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以弥补过高的成本支出,而低生产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只得寻求国际市场。

二是中国出口企业中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较高。相比一般贸易,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由于生产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导致企业生产率低下。我国出口企业中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较高,降低了出口企业整体的生产率水平[10]。据统计,从2008到2010年,作为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大省,广东加工贸易出口的体育用品额占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始终在60%以上。有学者早就指出,加工贸易是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的主要形式,以为外商加工、贴牌生产为主,缺乏自有品牌,几乎所有的世界名牌体育用品都在我国加工[21]。

三是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差异。一般而言,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往往由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作为劳动力大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是我国比较优势的重要体现。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往往较低[22]。在体育用品市场,发达国家以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控制着体育用品产业的核心环节,而国内以技术、品牌见长的体育用品企业还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产生竞争,只得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切入到体育用品产业的低端环节,参与国际竞争。例如,在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中占有最大比重的体育器材类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及市场和销售渠道,绝大多数企业只能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

4 结论

经过初步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总体上存在“生产率悖论”,但在产业类型、地区分布及登记类型的分类检验上,“生产率悖论”仍有不确定性。通过对“自选择效应”的检验,确定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也进一步检验了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生产率等变量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来说,当以国内市场为主时,应增加研发投入,尽可能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增强其在国内市场地位。同时,在强化其产品差异,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自律,避免进入竞相压价无序竞争的局面,降低国内市场的竞争成本。面对国际市场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机制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而是扩大到世界范围的众多行业内,体育用品企业只有更加重视出口战略,保持较高的生产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情况下,出口企业更应提高其生产率,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名牌效应。此外,盈利性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寻求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但就目前的产品出口结构看,进入国际市场未必能获得高额回报,因此,应当积极转变体育用品出口增长方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调整比较优势,推动体育用品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加中高档及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改善出口结构,进而增强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盈利性。

[1] BERNARD A B,REDDING S,SCHOTT P,et al.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7,74(1):31-66.

[2] ARNOLD J,HUSSINGER K.Export behavior and firm productivity in German manufacturing:a firm level analysi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5,141(2):219-243.

[3] KIMURA F,KIYOTA K. Exports,FDI and productivity:dynamic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142(4):695-719.

[4] CASSIMAN B,GOLOVKO E,ROS E,et al. Innovation,exports and produc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0,28(4):372-376.

[5] KASAHARA H,LAPHAM B. Productivity and the decision to import and export: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89(2):297-316.

[6] 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12):11-26.

[7] 钱学锋,王菊蓉,黄云湖,等.出口与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37-51.

[8] 邱斌,刘修岩,赵伟.出口学习抑或自选择: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的倍差匹配检验[J].世界经济,2012(4):23-40.

[9]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11):84-90.

[10] 李春顶.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0(4):64-81.

[11] LU J,LU Y,TAO Z,et al. Exporting behavior of foreign affiliat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1(2):197-205.

[12] DAI M,MAITRA M,YU M,et al. Un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in China? the role of processing trade[C].Peking University CCER Working Paper,2011,11.

[13] 范剑勇,冯猛.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 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J].管理世界,2013(8):16-29.

[14] YANG R,HE C.The productivity puzzle of Chinese exporters:perspectives of local protection and spillover effect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4,93(2):367-384.

[15] 张保华,李江帆,李冠霖,等. 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体育科学,2007(4):22-30.

[16]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8(3):809-826.

[17] GRILICHES Z,MAIRESSE J R. Productivity growth comparing Japan and US manufacturing firms[M].in C. Hulten ed,Productivity Growth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Chicago.

[18] HEAD K,RIES J. Heterogrity and the FDI verses export decision of Japanese manufacturers[J].Japanes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7(4):448-467.

[19] 黄玖立,冼国明.企业异质性与区域间贸易:中国企业市场进入的微观证据[J].世界经济,2012(4):3-22.

[20] 张艳,唐宜红,李兵.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基于国内市场分割的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51-71.

[21] 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5(12):22-27.

[22] 梁会君,史长宽.中国制造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的行业分异性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7):59-69.

(编辑 任丹)

DoestheSportsGoodsIndustryinChinaHaveProductivityParadox?——Based on the Data of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 Yiqun

"Productivity paradox"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e paper first examined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in China by statistic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finding that the "self-selection effect"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is negative,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there is "productivity paradox" in sports goods export enterprises, i.e. the productivity of sports goods export enterpris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non-export enterprises. Then the paper examined the impact of the productivity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on export scale, finding that productivity, output and profitabilit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xport scale.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why there is "productivity paradox" in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and proposed some enlightenment form the above findings.

heterogeneityenterprise;productivityparadox;self-selectioneffect;sportgoodsindustry;exportenterprises;non-exportenterprises

G80-052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021-06

G80-052

A

1001-9154(2017)06-0021-06

马轶群,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E-mail:jssjkys@163.com。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School of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Shanxi 030006

2017-03-08

2017-06-30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悖论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新时代中国体育用品进口贸易的研究进展、问题及优化路径
进口关税减让对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ARDL模型
“帽子悖论”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美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