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训练三
——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基本规律

2017-12-13 09:02北京文淑君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7年4期
关键词:表现型果蝇红花

北京 文淑君

专题复习训练三
——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基本规律

北京 文淑君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关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在一个生物群体中,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F2的表现型比为3∶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C. 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D.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2. 某小麦自然情况下自由传粉,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若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在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时,全部易感锈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

A. 50%、50%

B. 50%、37.5%

C. 37.5%、50%

D. 50%、0%

3. 椎实螺螺壳的旋向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右旋(D)对左旋(d)是完全显性。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螺壳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椎实螺螺壳旋向的遗传现象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B. 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D

C. 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为dd

D. 控制左旋和右旋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 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 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 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 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5.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 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6. 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如果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图示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

B. 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 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D. 以乙植株为材料,通过自交可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1/4

7. 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8. 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9.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B. 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 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D. 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11.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12. 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下列关于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共有14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C. 若该DNA分子中的这些碱基随机排列,可能的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D. 若连续复制两次,则需180个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13. 5-Brd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菌,接种到含有A、G、C、T、5-Brd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增殖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 )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

14. 下面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基因的转录需要DNA解旋酶、RNA聚合酶参与

B. “拼接”时在核糖和磷酸之间形成化学键

C. 翻译过程中tRNA和运载的氨基酸依据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D. 成熟mRNA中的碱基数与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数之比为3∶1

15. 如图为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C. ③过程中需要多种转运RNA,转运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

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16.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17. 下图是先天聋哑遗传病的某家系图,Ⅱ2的致病基因位于1对染色体,Ⅱ3和Ⅱ6的致病基因位于另1对染色体,这2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Ⅱ2不含Ⅱ3的致病基因,Ⅱ3不含Ⅱ2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Ⅱ3和Ⅱ6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Ⅱ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不患病的原因是无来自父亲的致病基因

C. 若Ⅱ2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与某相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则子女患先天聋哑的概率为1/4

D. 若Ⅱ2与Ⅱ3生育了1个先天聋哑女孩,该女孩的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则该X染色体来自母亲

18. 已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Ⅰ区段;刚毛对截毛为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Ⅱ区段(如图)。两种突变型都是隐性性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截毛

B. 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白眼

C. 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中不会出现截毛

D. 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中不会出现白眼

19.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图所示。则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可以使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

B. 通过观察体细胞中是否有巴氏小体能区分正常猫的性别

C. 体细胞中含有2个巴氏小体的雌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

D. 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的原因主要是翻译过程受阻

20. 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设为D、d)、乙(基因设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甲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Ⅱ7的基因型为DDXeY或DdXeY

C. Ⅲ13所含有的色盲基因只来自Ⅰ2

D. Ⅱ7和Ⅱ8生育一个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为1/8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 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研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_____紫__茎__的__植株各1株______亲本_____杂交组合__F1表现型__交配组合___F1表现__型____A:30_对亲本_红花×红花 36红花∶__1_________白花D:绿茎×紫茎________对亲本_红花×白花 5红花∶1____白_花_____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绿茎∶紫茎=1∶1____B:30_对亲本_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 由于虫害,植株死亡___C:30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______:_______。

22. 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或________。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 400 只,黑檀体果蝇1 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_____,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23. 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甲病和乙病两类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他们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调查中发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世代相传;乙病的发病率较低,往往是隔代相传。

材料二 统计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见下表)

无甲病无乙病_____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27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4_465____________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2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4_701有甲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乙病无甲病有乙病____有甲病有乙病____

材料三 绘制甲病和乙病在某一家族中的系谱图(见下图)。(甲、乙病分别由核基因A和a、B和b控制)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推断,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从来源看,导致甲、乙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2)分析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可以得出:

①Ⅰ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Ⅲ10为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③Ⅳ11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只患乙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因此,Ⅲ9和Ⅲ10若生育____________性后代,其患病的可能性会低些。

(3)若该地区的某对表兄妹(都表现正常)婚配,后代中患遗传病的概率将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禁止近亲结婚是控制人类遗传疾病的重要措施,除此以外,你还会提出怎样的建议来有效预防遗传疾病的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M)砧木上,结果见图1。

图1

图2

(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__________组织后,经__________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研究者对X和M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2。由图可知,M植株的P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变异,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L)。以P-L为模板可转录出_______,在________上翻译出蛋白质,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3)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为探明其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见下表。

实验材料__检测对象M植株的叶 X植株的叶 接穗新生叶__P-L mRNA_____有 _____无 _____有___P-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NA有无无

①检测P-L mRNA需要先提取总RNA,再以mRNA为模板________出cDNA,然后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

②检测P-L DNA需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用PCR技术对图2中_________(选填序号)位点之间的片段扩增。

a.Ⅰ~Ⅱ b.Ⅱ~Ⅲ

c.Ⅱ~Ⅳ d.Ⅲ~Ⅳ

(4)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嫁接体中P-L基因的mR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应该有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三种基因型,它们之间两两随机结合的交配类型有3种,自交类型有3种,所以交配类型共6种,A错误;F2的表现型比为3∶1并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F1产生配子比为1∶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对植物来说,如果自交能达到目的,则自交是鉴别和留种最简便易行的方法,C正确;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D错误。

2.B 【解析】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则基因t的频率=20%+60%×1/2=50%;在感染锈病之后,由于全部易感锈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该小麦种群中只剩下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分别占25%(TT)和75%(Tt),则基因t的频率=0+75%×1/2=37.5%,B正确。

3.B 【解析】椎实螺螺壳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螺壳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也就是说只要母本核基因型为dd,子代就为左旋。左旋个体(dd)作为母本,其后代基因型绝对不可能为DD,B错误。

4.C 【解析】首先分析出前三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表),据此可判断曲线Ⅰ、Ⅱ、Ⅲ、Ⅳ分别对应表中的②④③①这4种情况。

④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___P 1 1 1 1___F1 __1/2 __1/2 ______2/3 ______2/3_________F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2/5_1/2①连续__自交②随机__交配③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由图可知,曲线Ⅱ的F3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与曲线Ⅲ的F2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0.4,A、B正确;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和上一代中纯合体的比例分别为和两者相差C错误;曲线Ⅰ和Ⅳ分别代表随机交配和连续自交两种情况,此过程中没有发生淘汰和选择,所以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D正确。

5.D 【解析】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F1红花植株(测交),得到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即1红∶3白,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只有同时含有A和B的植株才表现红花,否则为白花。故纯合亲本为AABB(红)和aabb(白),F1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为(A_B_)红:(A_bb、aaB_、aabb)白=272∶212≈9∶7。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和aabb),既有纯合体,又有杂合体,A错误;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AABB、AABb、AaBB、AaBb),B错误;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D正确。

6. B 【解析】根据图中杂交后代“高秆∶矮秆=3∶1”,推测双亲对应基因型均为Dd;由后代“抗病∶易感病=1∶1”,推测双亲相关基因型分别为Rr、rr,进而判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乙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根据图示,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DD)的概率为1/3,A错误;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3×2=6种,表现型有2×2=4种,B正确;对甲植株(DdRr)进行测交,得到的矮秆抗病个体的基因型为ddRr,其性状不能稳定遗传,C错误;以乙植株(Ddrr)为材料,通过自交可得到高秆易感稻瘟病和矮秆易感稻瘟病的植株,没有符合生产要求的抗病植株,D错误。

7.B 【解析】设大鼠的毛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据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知,F1灰色的基因型为AaBb,米色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亲本为黄色(AAbb或aaBB)和黑色(aaBB或AAbb),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_B_(灰色)∶A_bb或aaB_(黄色)∶aaB_或A_bb(黑色)∶aabb(米色)=9∶3∶3∶1,A错误;F1(AaBb)与AAbb或aaBB杂交后代会出现灰色和黄色两种表现型,B正确;F2的灰色大鼠中AABB为纯合子,C错误;F2黑色大鼠的基因型为1/3AAbb和2/3Aabb或1/3aaBB和2/3aaBb,米色大鼠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中米色大鼠的概率为2/3×1/2=1/3,D错误。

8.A 【解析】由F1的表现型可知,野鼠色为显性,棕色为隐性。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出现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说明双显性为野鼠色,双隐性为棕色,即M_N_为野鼠色,mmnn为棕色,只具有M或N(M_nn或mmN_)表现为黄色或黑色,A正确。

9.D 【解析】在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通过这一实验,格里菲思只是提出了存在“转化因子”的假说,后续的艾弗里团队通过体外转化实验才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在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由于T2噬菌体无细胞结构,无法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其DNA的标记不可用32P直接标记,而是先用32P标记细菌,然后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10.A 【解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A正确;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实验失败,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开,C错误;标记的元素不同,检测到放射性的部位不同,D错误。

11. D 【解析】判断实验中小鼠的存活情况,关键是要能结合实验过程,分析小鼠体内是否会出现有致死效应的S型活菌。①S型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②R型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不起作用,但加入的S型菌有毒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③R型菌+DNA酶,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热后冷却,DNA酶变性失活,R型菌被杀死(R型菌的DNA有活性,冷却后复性),加入S型菌的DNA,没有了R型活菌,不能转化,也就相当于把两种DNA注射入小鼠体内,两种DNA没有毒性,小鼠存活;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和③类似,也是将两种无毒的DNA注射入小鼠,小鼠存活。

12.C 【解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说明每条链含有2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链中A、T、G、C个数分别为20、40、60、80。依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该DNA分子中,C=G=140,A=T=60。故该DNA分子共有14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A正确;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60∶60∶140∶140=3∶3∶7∶7,B正确;该DNA分子碱基可能的排列方式小于4200种,C错误;若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2-1)×60=180,D正确。

13.B 【解析】5-BrdU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和C配对,DNA复制一次:T—A→A—5-BrdU,复制第二次A—5-BrdU→5-BrdU—C,复制第三次:5-BrdU—C→C—G,答案B正确。

14.B 【解析】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兼有解旋的功能,A错误;将前体mRNA“拼接”形成成熟的mRNA的过程中连接的是核糖和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正确;翻译时tRNA和mRN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结合,C错误;mRNA中存在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碱基数与氨基酸数之比大于3∶1,D错误。

15.C 【解析】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改变,B正确;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密码子决定,可由几种tRNA来运载,因此tRNA不同,其所搬运的氨基酸可能会相同,C错误;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正确。

16.D 【解析】“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且G、g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及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为XGXg和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可进一步推测出G基因纯合(即不存在g基因)时致死,D正确。

17.D 【解析】由Ⅰ3正常可知Ⅱ3和Ⅱ6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若Ⅱ2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Ⅱ3和Ⅱ6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若Ⅱ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基因型为BBXaY,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Ⅲ2的基因型为BbXAXa,不患病,但有父亲的致病基因,B错误;若Ⅱ2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AaBb,Ⅲ2与某相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子女正常(A_B_)的概率是9/16,子女患先天聋哑的概率为7/16,C错误;若Ⅱ2与Ⅱ3生育了1个先天聋哑女孩,原因是该女孩的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说明Ⅱ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基因型为BBXaY,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该女孩的基因型应为BbXAXa,若因为缺乏A基因而患病,则长臂缺失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D正确。

18.C 【解析】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A、a,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为B、b。纯种野生型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XABXAB、XABYB,突变型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XabXab、XabYb。野生型雌果蝇(XABXAB)与突变型雄果蝇(XabYb)杂交,F1的基因型为XABXab、XABYb,不会出现截毛和白眼,A、B错误。野生型雄果蝇(XABYB)与突变型雌果蝇(XabXab)杂交,则F1的基因型为XABXab、XabYB,会出现白眼,C正确,但不会出现截毛,D错误。

19.D 【解析】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A正确;正常雄猫的体细胞中有1条X染色体,因此,细胞中不会有巴氏小体,正常雌猫的体细胞中有2条X染色体,其中有1条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正常猫的体细胞中是否有巴氏小体来判断猫的性别,B正确;雌猫体细胞中含有2个巴氏小体,说明该猫的体细胞中含有3条X染色体,其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X,C正确;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DNA不能解旋,导致基因不能转录形成mRNA,使基因不能表达,D错误。

20.A 【解析】通过Ⅱ5、Ⅱ6生出Ⅲ10甲病女患者,判断出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乙病是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6不患病,而她的父亲患色盲,所以Ⅱ6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EXe,其女儿Ⅲ10患甲病,所以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Dd,结合起来其基因型为DdXEXe;Ⅱ7患色盲,所以其基因型是XeY,其不患甲病,但其女儿Ⅲ13患甲病,所以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Dd,结合起来就是DdXeY;Ⅲ13是女性色盲,其基因型为XeXe,一个来自Ⅱ7,另一个来自Ⅱ8,Ⅱ8的父亲正常,所以只能来自母亲Ⅰ3,Ⅱ7父亲虽然患病,但是Ⅱ7是男性,只能从Ⅰ1获得Y染色体,所以色盲基因只能来自Ⅰ2;Ⅱ7基因型为DdXeY,Ⅱ8基因型为DdXEXe,用分枝法可知Dd与Dd生出dd的概率是1/4,XeY和XEXe生出来患病男孩的概率也是1/4,所以生育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是1/16。

21.(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白色(1分) A(1分) (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2∶1 (4)紫茎 D组和E (5)绿茎∶紫茎=3∶1 (6)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3分)

【解析】(1)由A组中“红花×红花”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定白花为隐性性状。(2)B组亲本中的任意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B组中的白花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5红花∶1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即显性基因∶隐性基因=5∶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R,RR占红花的比例为x,Rr占红花的比例为y,则则RR∶Rr=2∶1。(4)第二组的情况与第一组不同,第一组类似于群体调查结果,第二组为两亲本杂交情况,由D组可判定为测交类型,亲本一个为杂合子,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再根据E组可判定紫茎亲本为隐性纯合子。(5)杂合子自交,后代将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6)亲本中的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杂交组合有多种情况(如A组可能有RR×RR、RR×Rr、Rr×Rr三种情况;B组有RR×rr、Rr×rr两种情况),所以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22.(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EeBb(1分) eeBb(1分) eeBb(1分) (2)1/2(1分) (3)40% 48% 60% (4)答案一:①EE(1分)②Ⅰ.灰体∶黑檀体=3∶1 Ⅱ.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①Ee(1分) ②Ⅰ.灰体∶黑檀体=7∶9 Ⅱ.灰体∶黑檀体=7∶8

【解析】(1)据题意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为常染色体遗传,实验一中F1性状分离比是1∶1∶1∶1,则亲本组合是EeBb×eebb或eeBb×Eebb,实验二中F1灰体∶黑檀体=1∶1,长刚毛∶短刚毛=1∶3,说明短刚毛为显性性状,亲本组合是EeBb×eeBb,因此乙可能是EeBb或eeBb,如实验一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则甲基因型为eebb,乙基因型为EeBb,丙基因型为eeBb。(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基因型是EeBB、Eebb、eeBB、eebb,所占比例为1/2×1/4+1/2×1/4+1/2×1/4+1/2×1/4=1/2。(3)因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和选择等,且自由交配,因此该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因此ee的基因型频率为1 600/(8 400+1 600)×100%=16%,则e的基因频率为40%,E的基因频率为60%,Ee的基因型频率为2×40%×60%=48%。处于遗传平衡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不变,因此亲代中E的基因频率是60%,亲代全为纯合,即灰体全为EE,设亲本中灰体EE的比例是x,总数为1,依据基因频率概念,则亲代中的E的基因频率=2x/2=60%,则x为60%,即占亲代的60%。(4)如用该黑檀体果蝇与ee杂交,则子代无性状分离现象,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用与EE或Ee杂交。

答案一实验过程如下:

基因突变(ee) 染色体缺失(e_)(缺失带有基因E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片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组合 ee×EE________e_×EE F1分离比_Ee占1_________Ee∶E_=1∶1__________________F1中的基因频率 1/2E,1/2e 1/2E,1/4e,1/4_F1自由交配产生F2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F2中EE(灰体)为1/4,Ee(灰体)为1/2,ee(黑檀体)为1/4,即灰体∶黑檀体=_________3∶1__________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F2中EE(灰体)=1/2×1/2=1/4,Ee(灰体)=2×1/2×1/4=1/4,ee(黑檀体)=1/4×1/4=1/16,E_(灰体)=2×1/2×1/4=1/4,e_(黑檀体)=2×1/4×1/4=1/8,_ _=1/4×1/4=1/16(由于缺失相同片段而死亡),即灰体∶黑檀体=4∶1___________

答案二实验过程如下:

基因突变(ee) 染色体缺失(e_)_______________杂交组合_ee×Ee________e_×E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分离比_Ee∶ee=1∶1__Ee∶ee∶E_∶e_=1∶1∶1∶1___F1中的基因频率 1/4E,3/4e 1/4E,1/2e,1/4_F1自由交配产生F2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F2中EE(灰体)为1/16,Ee(灰体)为6/16,ee(黑檀体)为9/16,即灰体∶黑檀体=_________7∶9__________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F2中EE(灰体)=1/4×1/4=1/16,Ee(灰体)=2×1/2×1/4=1/4,ee(黑檀体)=1/2×1/2=1/4,E_(灰体)=2×1/4×1/4=1/8,e_(黑檀体)=2×1/2×1/4=1/4,_ _=1/4×1/4=1/16(由于缺失相同片段而死亡),即灰体∶黑檀体=7∶8___________

23.(15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常 X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分) 基因突变 (2)①aaXbY aaXBXB或aaXBXb②1/2 ③1/2 1/16 女 (3)增加 表兄妹之间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2分) (4)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解析】(1)根据材料一,甲病往往是世代相传,乙病往往是隔代相传,可以推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材料二,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相同,而乙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所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单基因遗传病从根本来源上分析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①Ⅰ3为患乙病但不患甲病男性,所以基因型为aaXbY,Ⅱ6为正常女性,所以基因型有aaXBXB或aaXBXb两种可能。②因Ⅱ7、Ⅱ8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所以Ⅲ10基因型有XBXB和XBXb两种可能,各占1/2。③Ⅲ9、Ⅲ10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所以Ⅳ11患甲病的概率为1/2,Ⅲ9、Ⅲ10号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XBY、1/2XBXB和1/2XBXb,所以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所以只患乙病的概率为(1-1/2)×1/8=1/16。因Ⅲ9、Ⅲ10所生孩子患乙病的都是男性,所以生女儿患病的可能性会低些。(3)由于表兄妹之间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增大,所以近亲结婚后代患病概率增加。(4)预防遗传病的常用措施有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24.(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愈伤(1分) 细胞分化 (2)重复 mRNA 核糖体 (3)①反转录 ②c (4)从砧木被运输到接穗新生叶中,发挥作用,影响新生叶的形态

【解析】(1)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后,经细胞分化形成输导组织。(2)据图2可知:M植株中的P基因发生了重复,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L),以形成的P-L为模板转录出mRNA,在核糖体上翻译出蛋白质。(3)①检测P-L mRNA需先提取总RNA,再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出cDNA,然后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②检测P-L DNA需要先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设计特定的引物进行扩增,能扩增出P-L目的片段,说明存在P-L DNA,据图中信息知,应选择扩增Ⅱ~Ⅳ之间的片段,c选项正确。(4)据题干信息“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和表格中实验结果可推知:嫁接体中P-L基因的mRNA从砧木(M)被运输到接穗(X)新生叶中,发挥作用,影响新生叶的形态。

北京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表现型果蝇红花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红花榜
红花榜
2021年大樱桃园果蝇的发生与防控
红花榜
红花榜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相关变式题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