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提升的“五步曲”

2017-12-13 13:02吴卫丽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核心素养

吴卫丽

【摘 要】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笔者以浙教版《劳动与技术》中《纸板凳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为例,从“感知事物,养成技术意识;分析事物,激发工程思维;指明方向,有效创新设计;读懂图例,正确表达图样;尝试与改进,提升物化能力”这五个方面入手,奏响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五步曲”。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笔者以浙教版《劳动与技术》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主题五《纸板凳的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为例,奏响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五步曲”。

《纸板凳的设计与制作》共分为三个活动,分别是活动一“纸板凳的设计”、活动二“纸板凳的制作”、活动三“纸板凳的测试与改进”。活动一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从构造入手制订设计方案。活动二主要是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重点考虑稳固和美观两个方面。活动三是对纸板凳进行测试与改进,探究制作出稳固美观并富有创意的作品。三个活动完整地展示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步:感知事物,养成技术意识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可每到设计作品时,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是对已知事物的勾画过于普通,缺乏新意;二是找不到设计的方向,无从入手;三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无操作性。此时教师难免疑惑:“这些东西学生不是都看见过吗?”“学生观察能力真的这么差?”“难道学生真不爱动脑、动手?”面对这样的课堂问题,通过理性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事物对学生来说虽然是熟悉的,但只停留在表象,停留在学生模糊的记忆里。只有深入地感知事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事物,对事物产生新的想法,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

【课堂片断1】

师:生活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种板凳?

师:老师带你们去远古时代,参观那时候的板凳,好吗?

师:这些板凳各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大多数凳子用于生活,但有些凳子用于欣赏,成为摆设。它们都有凳面、凳腿,但在外形设计以及材料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师:这些板凳的凳面、凳腿为什么设计成这种样子呢?

生:有些为了稳固而设计,有些为了美观而设计。

技术意识是对技术现象及技术问题的感知与体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事物,并不等于了解事物。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熟悉、分析事物,拓展思维,激活设计意识,形成突破。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板凳为基点,通过回顾、欣赏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到纸板凳的造型设计与功能的关系上,对纸板凳的技术问题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悟,理解人类文明与技术的有机联系,逐步激活学生创新设计的技术意识。

第二步:分析事物,激发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一种筹划性思维。学生能够认识系统与工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领域的问题进行要素分析、方案构思及比较权衡;领悟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并能用其进行简单的决策分析和性能评估。

【课堂片断2】

师:制作板凳要学会刻、粘和组的技术,这张板凳哪些地方用到了粘贴的技术呢?

生:凳腿之间、腿与面、面与面之间都要粘贴在一起。

师:请观察粘贴时纹路的方向与双面胶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双面胶要顺着纹路的方向粘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凳腿的纹路是竖直方向的。

师:为什么要使凳腿保持竖向纹路?

生:增加凳子的承受力。

师:所以我们在贴胶布时一定要顺着纹路的方向。

技术教育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國际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教学方向由强调技能训练发展为强调技术素养,从强调作品制作转向强调作品设计,从以作品为导向转向以项目为导向。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纸板凳制作中“粘和”技术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范例发现这一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制作时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如何解决,明确了技术对设计的影响。通过这样有步骤、有目的、细致入微的引导,旨在授予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进行分析与筹划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第三步:指明方向,有效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并不是指毫无方向、随心所欲的设计,创新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然而反观当前劳技课堂教学,多数教师虽然有引领学生创新设计的意识,但找不到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方向,因此学生在设计作品时也像是无头苍蝇四处乱飞,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对作品的设计缺乏整体构思。

【课堂片断3】

师:凳面有什么作用?设计时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承重,给人坐的,要能承受人身体的重量。要做得牢固些,坐着才舒适。

师:可以进行怎样的创新设计?

生:我们可以根据凳子面板的大小,把凳面设计成植物、动物、水果等形状。

师:凳腿有什么作用?设计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生:支撑,凳腿要受力,所以大多被设计成四只脚的形式。设计须考虑稳固性、能放平整、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师:怎样设计才能使板凳更牢固,承重力更强?

生:科学地采用插接的方法。在凳腿之间加几条横杠。

生:增加凳腿与凳面、地面的接触面积。

师:基于这些考虑,你觉得凳腿可以进行怎样的创新设计?

生:凳腿在设计的时候可以从插接的方法、凳腿的形状、材料等方面进行设计。endprint

设计是构想与制作之间的桥梁,创新设计指基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案构思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需求、讨论设计、分工合作、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凳面、凳腿的作用和形状、材料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提出符合设计原则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构思方案,有效弥补因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周全等因素导致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创新设计的准确方向,也明确了设计要基于技术,要考虑板凳的作用,使学生在设计时心中有底,脑中有法,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扎实而富有成效。

第四步:读懂图例,正确表达图样

规范的图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作品外观、材料选择、确定数据、制作方法等,小学生更善于作品外观的表达,对于其他方面的表达就有些棘手,虽然小学阶段教师无须用非常严格的绘图标准来要求学生,但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引导学生并对图样表达的要素进行渗透,为后续的技术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片断4】

师:同学们,从小明的设计图中,你发现设计图要包含哪些内容?

生:凳面的形状、尺寸;凳腿的形状、尺寸;中心点位置;圆角要安全,人性化的设计。

师:小明在画设计图时,考虑是非常周密的,你觉得在画设计图时要画出哪些东西?

生:画出整体结构图,并标出数据。

(学生制作设计图后上台展示,讲解设计意图)

师:哪个同学的设计图还需要改进?

生:这张图比例不协调;角太尖锐,不安全;凳腿长度有差异,会摆放不稳。

师:我们设计的板凳都是用瓦楞纸做的,它毕竟没有木板、塑料那么牢固,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加它的牢固度和安全性呢?

生:注意瓦楞纸纹理方向。

生:交接之处粘贴得牢固一些。

生:增加凳面纸板的层数、凳腿的层数。

师:结合刚才的想法,请对你的设计图进行改进,在同桌之间选出一张优秀的设计图,下节课进行制作。

图样表达是创新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在画图前,学生的设计是停留在想象中,犹如空中楼阁。画图中总会有些考虑不到的问题,只有亲手画图后才会暴露出来。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图、画图、展图与说图,使学生明白图样表达时需要标明的内容,需要严谨的态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帮助他们纠正差错,完善画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得更多、更细、更深,通过图样表达实现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体的思维转换,有效提升学生的图样表达能力。

第五步:嘗试与改进,提升物化能力

物化能力是指将意念、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学生能知道常见材料的属性和常用工具、基本设施的使用方法,了解一些常见工艺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操作经验的积累和感悟;能进行材料规划、工艺选择及其比较分析和技术试验;能独立完成模型或产品的成型制作、装配及测试,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

【课堂片断5】

师:你想到了哪些方法能使板凳更加牢固呢?

生:可以双层粘贴增加厚度;可以采取竖纹路制作增加牢固度;还可以用胶布贴围。

师:还有别的方法使这把凳子更牢固吗?

生:增加一个横杠,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也会使这把凳子更牢固。

师:通过刚才的测试,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出示下表),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

(学生展开研究,探索改进方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探究的结果,改进纸板凳,让纸板凳更牢固,承重性能更好,舒适度更高。

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技术点,选择合适的工具、使用相关的材料、采用对应的工艺等,都有一定的操作技术标准和方法。上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抓住“牢固”这个要点,引领学生展开探究,寻找实现“牢固”这一标准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用增加纸的层数、改变腿的形状、用胶布粘贴等方法实现增加作品的牢固度,教师在细微处引领学生把图样转化为现实。在作品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测试,在测试中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使作品一步步得到优化,这就是物化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的过程。

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是劳动与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时,渗透核心素养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实践、长期的积累才可以获得。因为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位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舞台,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奏响这“五步曲”,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管光海.美国K-12阶段技术教育:背景、现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9).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4]蒋雄超.学习力视野下小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8).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317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核心素养
引探究 开思路 重拓展
浅析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