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中学校:“325”生态德育的理念与实践

2017-12-19 01:39肖建军余晓堰
中国德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求真育人德育

肖建军+余晓堰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办学百年来,秉承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态德育之路。

我们说的生态德育,是按生态学的观点,遵从受教育者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和谐的、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培养至真至善至美,会求知、能做事、勇担当的有德有为人才。据此,我们构建了“325”生态德育体系。

一、“3”即3个维度:求真教育、向善教育、尚美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们铭记这个最朴素的教育目的:育人。学校用心传承教育智慧,把握求真教育、向善教育、尚美教育三个维度,守正育人本位。

求真教育,就是以真为根,真存于心,修真养性;真诚修持,守真勿失,人格至真。

向善教育,就是以善为骨,善养于性,择善而从;上善若水,善德济生,人品至善。

尚美教育,就是以美为魂,美显于行,美益求美;高洁慧美,玉成其美,人生至美。

真善美的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我们立足生态德育,从求真、向善、尚美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德育氛围中,给每个学生一个梦想,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求真、向善、尚美的种子,树立起高尚的道德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作为一种追求,为实现它而不懈奋斗。我们将最广泛地调动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真、向善、尚美的创造活力,教会学生立真根、树善骨、显美德,铸造健康的人格。

二、“2”即2个保障:德育队伍保障、德育科研保障

加强德育队伍保障和德育科研保障,提升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德育素养,是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1.德育队伍保障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核心在于提升全体教师的德育素养,而德育素养的核心又在于教师的仁爱之心。学校对教师德育素养的理解为:立德博学、善导求精,即做一个道德高尚、精神丰富、学问渊博、循循善诱、精益求精的教师。因此,我们在实施“325”生态德育的过程中,首先,加强教师德育素养的建设。其次,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该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滋养。最后,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每年暑假,我校都会组织教师到大学校园进行德育理念、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这既有利于提升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帮助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用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感染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开展德育工作。

2.德育科研保障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德育工作中,如果只是埋头苦干而不总结思考,就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鼓励并引导全体教师,发现并搜集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真实问题、重大问题、新兴问题,以德育沙龙、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等方式交流讨论,找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汇编成校本生态德育教材进行推广。目前,我校已成功开发出了校本教材“青春三册”:“军训纪念册”“成人纪念册”“毕业纪念册”,精选心学传统的修身智慧与理学传统的人生智慧,编写了德育读本“博击”。此外,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编写了“十礼六仪”校本教材。

在“325”生态德育科研的道路上,我们既大胆想象,提出无限的可能,又脚踏实地,充分学习,重视实践研究,重视过程督导,鼓励教师放下架子,沉下心思,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三、“5”即5个载体:生态管理、生态网络、生态课程、生态活动、生态文化

学校的“325”生态德育立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特别是“5个载体”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的潜能,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摆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

1.生态管理

生态,就是要让师生在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中,获得更开放、更多元的自主发展。我们创建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师资优良、质量一流的学校,在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

2.生态网络

“325”生态德育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了“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生态德育工作网络。

“三线一面”即以“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跟班教师”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常规教育主线”作为德育常规管理的主力军,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以“校长——德育处——教研处——学科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渠道教育主线”,主要是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活动之中;以“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重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三位一体”即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网络。

3.生态课程

为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进一步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生态德育大课堂和小课堂。

生态德育大课堂。我校根据德育渗透原则,将德育融汇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首先,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心与责任教育等。其次,利用艺术节、体育体、科技节活动进行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最后,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设计主题活动,进行专题教育。

生态德育小课堂。从2012年开始,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引入到德育课堂教学中,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全面推行“325”生态德育小课堂,“3”即课前查找问题、收集困惑,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实践运用、总结反思;“2”即教师督学,师生互学;“5”即生活场景展示、相关事件链接、案例分析、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大量的图片、视频、案例使德育课堂教学资源与手段出现了质的变革。生态德育小课堂真正达到了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质量高起来”的效果。

4.生态活动

真正的德育,往往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做起的。因此,我们结合“智、仁、勇、雅、诚”五字校训,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乐学善思,实践创新——做智慧的我”“珍爱生命,至真至善——做仁爱的我”“勇于担当——做勇敢的我” “谦和文雅——做儒雅的我”“信实无欺 ,真实无妄——做诚信的我”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关照每个生命个体的情绪、情感、态度和个性,旨在培养“智慧、仁爱、勇敢、儒雅、诚信”的优秀学生。

5.生态文化

“海棠毓秀,灼灼其华”,海棠是我们当地最美的风景。学校结合海棠文化和学校实际,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棠华”生态德育文化主题,欲以海棠花既妖娆妖媚又风骨铮铮、既艳绝天下又才艺无双的特征,对全体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棠华文化”进行物化,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生态德育弥漫在校园各个角落,身处其中的师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有道,育人图腾无声。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创新,通过大力推进“325”生态德育工程,已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秉承锐意进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走在“实施生态教育,培养有为人才”的教育创新之路上,不断提高育人成效。

责任编辑︱李 诗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真育人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张锦绣
阎生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