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爱育德,“爱的德育”在行动

2017-12-19 01:19赵敏冯永升
中国德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班本校本德育

赵敏+冯永升

当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爱的德育”模式。

“爱的德育”模式,是以爱为核心、以儿童为中心,立足校本、走向生活的德育模式,是对现有学校德育体系的整合与重构,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现和落实。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倡导儿童“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引导儿童学会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努力让所有德育参与者增强爱的意识,提高爱的能力,体验爱的情感,养成爱的习惯。“爱的德育”内容框架,是学生德性生长的土壤和平台,包括文化环境、课程架构和实践行动。

一、文化环境:打造“爱的德育”孵化器

一个优良的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孵化器。这里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作为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班级文化环境。

校园处处润物无声。校园的环境不仅与学生的品德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能产生持久的德育影响。我们通过学校的板报橱窗、建筑雕塑、树木花草、网络平台、手机APP等外显的德育环境资源,精心为“爱的德育”环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走进学校的大门,一条笔直的中央大道位于校门和教学楼的正中央,它是通向校园各个场所的必经之路。中央大道既是为了纪念学校辉煌的历史,也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期许——做一个不偏不倚、堂堂正正的人。中央大道左侧,灵韵溪的泉水、游鱼、细石,红花、绿草……呈现出的是一方独特的风景与生命的灵动!人们在感受这片乐园里童心童趣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无穷韵味。一块方正的巨石,静静地卧在中央大道上的六朝松下,上面刻着斯霞老师手书的大大的“爱”字,代表了学校对所有教师的期许——心中有爱,润物无声!操场上有“红豆荚”志愿者善意热情的提醒,广播里播放着的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这样的校园环境是“爱的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校园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班级时时春风化雨。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一部分。班级文化能更加凸显班级成员的个性化需要。班级的图书角、宣传画、活动园地、电教设备等等,都是“爱的德育”资源,是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班本特色德育活动的创新资源。学校给每个教室配置书架,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内部推选出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借阅登记,倡导大家把自己的好书拿来班级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每个班级的墙壁上张贴着关于读书、学习、做人的名人名言宣传画。各班还利用班级板报上的活动园地,展现学生全面成长的风采。这一系列措施成功构建起了“书香教室”,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班级卫生状况由各班劳动委员负责管理,劳动委员安排好班级每日的值日生,做到无论何时教室内都窗明几净、温馨优雅。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倡议各班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爱礼仪、爱锻炼、爱学习、爱卫生和爱规则的“五爱”班规。班主任引导学生干部民主管理,带领同学了解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落实好行为规范。班级制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定。这些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是我们德育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程架构:建设“爱的德育”新航道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研制出了以爱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如“爱的德育阅读”“爱的志愿者”“爱的小伙伴”等课程。此外,班本德育课程又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德育的课程体系。

“爱的德育阅读”校本课程是一项以爱为核心而建构的学生阅读活动。它从学校的书库中精选出一批与爱和教育相关的书目,建立一个独特的阅读板块,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阅读,自己评价,自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从人的角度、从爱的角度、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以学生感悟爱、体验爱为主要目标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感受品德之美、成长之美。

“爱的志愿者”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校本活动课程。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班级,他们统一穿上红色的服装,去寻找身边有意义的小事情,提醒、劝阻、服务、示范、点赞……“红豆荚”们汇报和广播他们发现的好事情。这个活动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化了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的活动特色,使学生在爱的团队合作中感悟、改变和成长。

班本德育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德育课程,是微化了的校本德育课程。班本德育课程是基于自己班、发生于自己班、服务于自己班的德育“微课程”。它“潜伏”在班级的教育活动中,如班级的晨读、午写、夕会、班会等活动。同时,班本德育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校本德育课程的延伸、发展,使校本课程实现了班本化。

比如,针对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爱的德育阅读”,一些班级开发了“爱的德育阅读听力赛”微课程,具体来说就是选择“爱的德育阅读”书库中的篇目,班级师生共同设计、开发适合自己班级的听力测试题库,用“深情读”“凝神听”的形式开展比赛,这种在听中悟情、在听中塑德的方式,提升了孩子们对于“爱”的感悟理解能力。

围绕“爱的志愿者”这个校本课程,一些班级开发了“豆豆秀”的班本课程,引导班级的小小志愿者们把自己当上“红豆荚”前后的心路历程和道德体验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让活动效果延伸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班本课程的开展原则上不能挤占学校正式开设的课程,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边角时间,如校本课时间、午餐后的自习时间,化整为零,合理利用,在不知不觉中,每个星期就可以挤出1-2个小时的时间来推进班本课程。同时,有些中高年级还把合适的项目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一举两得,实现共赢。

三、实践行动:吹响“爱的德育”集结号

实践行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常规开展的活动,如少先队的常规评比、竞赛活动、节日主题活动等;另一类是学校自主创设的非常规活动,比如“爱的访学营”活动、“校本节日”活动等。在积极探索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的德育团队开发出了“爱的访学营”“校本节日”等实践行动,引领学生带着崇敬和爱,走近家乡名人名匠、名景名馆、亲人友人,感受学校獨特的节日文化,展开系统化、全方位的游学、访学行动,在行动中培养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的品质。

拿“爱的访学营”活动来说,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数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优秀的德育资源。在校内,学校聘请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花灯”“南京云锦”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讲故事,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学习的兴趣;在校外,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组成团队,人手一张研究表,去调研采访相关项目,挖掘这些传统项目中的经典故事、工匠精神,并通过自制展板、校外展示、手机APP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价和反馈,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爱的访学营”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活动及探究,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和道德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对爱的体验与感悟,最终将爱内化,从而塑造学生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位、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所谓“好学近乎知”,“爱的访学营”的队员们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访学所得尽情展示和推介。在收集资料、布置展板、讲解演示的一体化自主行动中,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个人的品格和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学校实践的“爱的德育”模式,以爱来育德,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关怀儿童、呵护儿童,使儿童能够“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它促进了儿童自主的、个性的、全面的成长,有效地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李 诗endprint

猜你喜欢
班本校本德育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本特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