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企业价值,推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2017-12-20 06:06薛峰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9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内审

薛峰

摘要:内部审计成果既是内部审计的核心,也是审计结果的体现。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与审计价值实现直接相关。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成果转化难的成因分析,提出了推动审计成果转化具体措施。

关键词:审计成果管理 内部审计

一、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认识和转化运用的理解

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中,内部审计是指旨在增加价值并改善组织运作的独立和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将系统应用于标准化方法来评估和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这个定义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确定的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组织价值。

审计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审计过程中得到的审计结论和建议。是审计事务交流经验和审计管理的总结和归纳。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载体,发挥咨询和服务的作用。根据审计成果的范围和程度,审计结果的使用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是经营层面,是指经审计单位审计确定的审计处理,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用来处理问题。二级是管理层面,指的是审计单位变为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主动改进有关规章制度,处理问题,通过修改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和改善管理,避免在机制和制度上重复犯错。三级是决策层面,审计报告由管理层领导批准,从加强和改进管理制度到方向性确定,采取适当措施,制度,法规等进一步规范相关业务活动,控制风险,促进依法行事。

二、当前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成果运用缺乏制度保障。

一是协调机制不完善。缺乏内部审计结果转化的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只有整改建议权而无落实监督权;没有将内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审权威,难以真正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虽然部分部门积极开展信息监督共享探索,但公司内部制度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监督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和事后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统一工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出现监管部门的反复监督,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监督成果的机制受到限制。

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总公司出台了审计成果运用相关办法或规定,工作中也只有审计部门通过审计验收方式对下级单位实施检查监督。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如制度权威性低、成果运用考核力度缺失等,致使审计成果利用的效率低、效果不佳。

(二)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意识不足,造成了审计成果的沉没。

内部审计虽是每年开展,有些问题却是屡屡发现,主要原因是对审计成果转化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内部审计只重视审计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对自身工作评价造成影响,而对审计发现问题和建议重视不够,有的只是就审计指出的问题表面上完成整改,事后仍然继续以前的做法;对于暂时无法整改的问题,并没有深究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导致了屡查屡犯的现象;第二,部分审计人员错误的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这样就完成了任务,对转化审计成果这方面并不关注,从业人员的审计成果运用的意识较为淡薄,发现问题的多,解决问题的少;第三,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通常只传递在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而很少涉及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其他职能部门看不到审计成果报告,不了解审计成果,更无法将其转化运用。

(三)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不足,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常来说,审计成果管理的重点在于审计问题的发现以及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但是这样却忽视了审计方法及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经验总结等其他方面。尤其是在同级审计中,一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间接产生的影响会导致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力,更不利于及时转换内部审计结果。

(四)内部审计成果信息共享范围小,转化运用渠道不畅。

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结论和意见等相关材料只能在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和管理层之间流通,很少传递到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这便是内部审计制度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各职能部门监督工作的开展,从而造成审计成果的闲置甚至是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审计报告或者内部审计意见,主要提交给企业领导,不涉及其他部门和员工,使用审计结果失去员工参与;二,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审计部门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各自占用,无法有效整合,从而造成了审计成果资源浪费;三,公司部门间协调机制的联系尚未形成,审计成果不能更广泛分享,大部分审计成果分散、无序,直接影响各种审计成果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加强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建设,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1.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加强与各部门协调机制。可以考虑采取审计通报、讲评等方式来增加审计公告力度,当发现典型问题或重大违规纪律问题时,在公司内大范围通知,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促进审计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另外,可以尝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二者之间的交流机制,促进两者在工作上的合作助力,共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控制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组织和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各类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

2.建立审计成果运用监督机制。组织单位领导作为负责人,并且各部门的领导组织各部门进行统一、系统的问题整改,在督促和整改问题上形成合力。定期听取审计汇报工作和整改汇报,对一些机制、制度、关键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审计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审计模式。

(二)完善审计成果共享机制,提高内审成果的辐射度

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交流,为职能部门监督工作提供依据,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避免职能部门和监督部门的重复劳动。建立和完善审计成果数据库,尤其是有效管理审计电子信息和内部审计项目数据库两者,在同一类型的审计项目审计中,就能直接使用这些资源,也就避免了公司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单位内部整体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通过数据库这一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断提高内审成果的辐射度。

(三)构建审计成果运用评估监督机制

对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形成审计成果管理机制。公司应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对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与否进行严格检查,这需要审计评估工作确保客观公正,审计意见确保科学合理。根据整改问题的性质,整改难度,确定不同整改要求和期限。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察工作,定期检查整改整改情况,确保审计成果的落实转化到位,问题的及时纠正。

(四)推行参与式审计,争取公司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当前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更需要重视运用其他措施来保障审计成果运用,如领导重视和支持、争取职能部门理解等。领导是推动利用审计成果运用的助力器,领导发话了,各职能部门就将落实严格整改;职能部门了解审计结果转化同样也是关键之处,可以邀请业务单位参与审计检查和整改工作,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内容邀请相关业务部门参与审计,在审计检查中自然而然地传播了审计理念,让业务部门了解和理解审计工作,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审计;邀请同级业务部门参与“下查一级”审计的整改工作,能够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也可以促进与各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互动,使内部控制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逐渐形成内控建设的工作合力,共同促进以后同级审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内审成果运用课题组,劉少顺.对内审成果运用情况的调查[J]. 济南金融,2006,(12):78-80

[2]赵佳.构建国有企业审计价值全过程提升体系——基于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4,(10):50-5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内审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检察版(十)
电力企业构建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业财融合”的发展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财务人员深入业务部门的重要性和策略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政协首次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旁听大会发言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