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孩童立场 走向生命关怀

2017-12-21 16:42张芹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张芹

【摘 要】古诗词集“智、情、趣、美、理”于一体,它具有文画并茂、音律和谐和意蕴隽永等优势特点,因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趣审美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是千百年来对孩童开智脱蒙和精神培育的经典教材。然而,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成人意识”偏重、“儿童立场”短缺等问题,直接导致了“高消耗、低收益”的严重失衡现象。那么,如何把儿童更好地引入古诗词教学呢?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启智益能培情;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32-02

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孩童群体在脱蒙启学时“摇头晃脑”的信念和“念念有声”的骄傲。在他们的眼里,春风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仅唤醒了柳叶青青,而且塑造出了柳树的婀娜多姿和风情万种。正如诗人王小妮所说,“孩子才是距離诗歌最近的人,成人的过程就是诗性慢慢消失的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学习就真的是不可攻破的难点吗?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善于以生命关怀为指向,始终坚持儿童立场,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课。

一、在古诗词解读中要善于讲求“浅语艺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一向讲求平易通俗、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据说每创作一首诗歌,他都要首先读给一些普通人(如乡村老妇人)来听,直到这些人能够听懂才算满意。这就是古代文学史上讲求浅语艺术的典型事例之一。台湾儿童文学家林良是现代浅语艺术的倡导者,他高度注重并极力倡导“以日常浅显的生活语言为写作的表达工具”。其实,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又何尝不该如此呢?以骆宾王的《咏鹅》教学为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小诗本身就是一个7岁小孩的应景之作,我们在教学时,更是应当而且必须以孩童的学习视野为观照,努力以口语化的生活语言,呈现出自己对它的欣赏和理解,让孩子们进行读悟体会和情感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对该诗解读如下:一个7岁的小孩子正在池塘边独自玩耍,他突然发现一只大白鹅向自己游来。那大白鹅在绿水的衬托下,一身羽毛显得洁白无瑕,一双红掌在清澈、透明的水波下不停地划来划去。可能是孩子看到了大白鹅感到很惊喜,一边招手一边呼喊着“鹅,鹅,鹅”吧;也可能是大白鹅看到了孩子显得高兴,向天伸着长长的脖子,形成优美的曲线,手舞足蹈地仰天高唱起来——“鹅,鹅,鹅”!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多么生动的画面啊!如此浅语描述,加上图文互动,教学效果自然非常好。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善于遵循“慢的哲学”原则

古诗词文学既是高雅艺术,又是文化素养,它以其凝练性语言、丰富性想象和真挚性情感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涵养并滋润了世代炎黄子孙,是哺育我们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和“营养品”。笔者认为,无论是古诗词学习还是人性化修养,这都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工夫茶”,需要历经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厚积薄发的濡染,才能在积累与积淀中慢慢地成就自己。究竟如何慢慢品尝这道“工夫茶”呢?以《江雪》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出示“月夜图”,小学生想到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接着出示“秋枫图”,他们又想到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诗句。然后笔者问:“古人说得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请大家为《江雪》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能画出哪些内容呢?请圈画出这些词语。”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了“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等。笔者进一步启发道:“除了文中有的景物,我们还该画一些什么呢?又应如何画呢?”由此,让小学生在想象中创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集体范围内相互共享。最后,师生共同梳理与评价、总结与提炼。那“茫茫江面”“皑皑白雪”“枯萎芦苇”等画中景物,那“先景后人”“由近到远”等画法,不正是慢品出来的茶道醇香吗?

三、在古诗词理解中要善于尊重个性表达

汉代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这一概念,重在强调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的差异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上文所说的“以画代讲、画讲结合”,与“普通话套讲八股文”传统模式相比,有着不容置疑的绝对性优势和实质性效果。再如,“以演促读”教学法,既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心理,又契合“儿童智慧出自于他们手指尖上”的个性化学习规律。以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教学为例,笔者组织并引导学生把词改编为课本剧,然后让他们在各自的多人学习小组中开展表演活动。现摘取其中片段:

【在低矮“茅屋”前,一对老夫妻对坐在门前小桌旁喝酒聊天。】

老爷爷:老太婆,你喝了酒后脸色红红的,还像年轻时那样好看。

老婆婆(微笑):醉老头子,哄我高兴是吧,说话却太夸张了。

老爷爷(手抚白发):以前,你跟着我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儿子们长大了,我俩可以享一享清福喽!

老婆婆(望着远处):你这话说得没错!孩子们既勤劳又孝顺,我们真的很开心的哇。

……

【大儿子扛着锄头上】

大儿子:爹,娘,你们慢慢喝,我到河东豆田里除草去了。

【二儿子提着竹条上】

二儿子:爹,娘,我到那棵歪脖子柳树下编鸡笼去了。

【辛弃疾上】

辛弃疾(打拱行礼):两位老人家,好悠闲啊。能否讨碗水喝?

老爷爷(静坐还礼):客官贵姓?索性坐下来喝完酒吧?

辛弃疾:在下姓辛,名弃疾,号稼轩。我只喝水就行了。

……

辛弃疾(喝着水):刚才出去的是你们的两个儿子?

老婆婆(笑眯眯地):是的啊!躺在小河边剥莲蓬的是小儿子。

【音乐《江南》声响起,小儿子跟唱。手捧莲子上】

小儿子:爹、娘,客官,请你们吃莲子,真的可好吃了!

辛弃疾:二老真是好福气啊,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

……

辛弃疾(告辞后,边走边吟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剧终】

四、在古诗词拓展中要善于实现自主探究

教材是从事课程活动的主要依据,却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不仅如此,语文学习重在博采众长,重在厚积薄发,自主探究。“语文教材就是几个例子而已。”这正说明了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小学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要始终本着“大语文教育观”原则,一方面要注重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自主性教学活动,从而引领学生逐步走向“把厚书读薄”和“把薄书读厚”的良性发展之路。仍以《清平乐· 村居》为例,教学结束后,笔者提供如下作业,让小学生自行选择:一是研究性阅读:辛弃疾620多首词中有120多首中出现了“醉”字。请比较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西江月· 遣兴》(提供词作内容),结合《清平乐· 村居》体会“醉”意,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二是同类诗词积累:收集与整理描写“儿童形象”的诗词,认真赏读并体会儿童的特点。

总之,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关注学生的生命化教育,善于坚持儿童立场,就能从中赢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