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文物摄影中的光影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瓷玉器拍摄为例

2017-12-22 21:56
紫禁城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光灯柔光釉面

陈 刚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摄影工作

特稿文物摄影中的光影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瓷玉器拍摄为例

陈 刚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摄影工作

近年来,文博事业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加上参与其中的文物爱好者越来越多,无论是满足专业文物工作者的研究需要还是文物爱好者的欣赏需求,都对文物的摄影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物摄影在表现文物的形态、质感、色彩时要忠实于原物,不仅要展示文物的艺术特征,还要为文物的鉴定和断代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文物摄影图片,除了是一件摄影作品外,更是科学考证的依据。因此,文物摄影严禁对图片中的文物进行修图。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为了文物图册出版或展览使用),在不修改图片中文物主体的情况下可对图片背景进行换底或修饰背景缺陷。考虑到文物摄影没有后期弥补的空间,因此在拍摄时对光的选择和运用要求很高,可以说,光是文物摄影的生命。下面就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即原重庆博物馆)藏瓷器、玉器为例来谈谈在文物拍摄时对光的选择和运用。

瓷器文物的拍摄用光

瓷器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藏品大类,瓷器文物的拍摄大多采用室内灯光。在室内摄影灯的照射下,观察瓷器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釉面较为光亮,反光较强;二、釉面不那么光亮,反光较弱。釉面反光较弱的相对易于拍摄,而拍摄釉面光亮的瓷器时,由于摄影灯光照射,釉面会出现不同亮度的光斑,而这会直接影响图片质量和效果。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常常利用光的全反射和漫反射特性,来调整和控制被摄瓷器表面的发光位置并处理光斑。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针对镜头取景角度来调整光的照射角度,偏离光线的反射线路,来减少取景器中瓷器的光斑面积和调整光斑位置(我们往往采用升高主光光源,调整光的反射路线,和模糊被摄瓷器表面,减少定向反射,增加漫反射的方式来减弱或消除光斑)。拍摄釉面光亮的瓷器,一般不直接采用未加遮挡的直射光源拍摄,因为这会使画面中瓷器的光照反差

光的反射原理—

◎光的反射有完全反射和漫反射。绝大部分物体都同时具备这两种反射,二者的比例不同,会显示各自不同的表面质感。如果光线投射到一个表面相对光滑、反射率较高的器物时(如釉面光滑铮亮的瓷器),大部分光线就会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产生定向反射(即入射光照会从该表面垂直线的另一侧以相同角度反射出去),这时观看瓷器就会看见瓷器上的发光区(光斑),光斑的形状也就是入射光源的形状。当光线投射到表面较为粗糙、模糊不光亮的器物上时(如年代较久远或其它各种原因使其釉面较为模糊、不光亮的瓷器),大部分光线就会向各个方向扩散反射(即漫反射)。漫反射所形成的散射光斑中,看不到入射光源的形状。

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坐像(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对德化窑这类釉面反光强、亮度高的瓷器,拍摄时在瓷器表面保留一定的、位置合理、经适当柔化后的光斑,以增强画面中瓷器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太大,影响光的自然过度效果,不适合瓷器这种质感细腻、视觉效果柔和器物的艺术审美,摄影师多利用光的透射特性(即光线照射在一个半透明的物体上时,光线在透射过程中,会产生折射扩散,光线经半透明物体折射扩散后,形成柔和的漫散射大光源,产生极为柔和的漫散射照明效果),这是拍摄质地细腻、形态柔和的文物时最常用的手段。

在拍摄时,光源前加装散射柔光箱或加半透明的硫酸纸、柔光布(或柔光棚)来散射和柔化光源。光源在柔光箱或柔光布后面,同样可采用上述所讲的调整入射角度的方法来减小可能出现的漫反射光斑。在散射柔光光源下,若瓷器釉面反光不强,亮度不高,一般使用正常的散射柔光拍摄即可。而对釉面反光强、亮度高的瓷器,在一般散射柔光下同样会有一定的漫反射光斑,在处理这类高反光瓷器时,一般要在正常的散射柔光箱或柔光布前,再增加一层适当厚度的柔光布来增强柔光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柔光强度和柔光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是以瓷器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是一概而论的。笔者主张在画面中的瓷器表面保留一定的、位置合理、经适当柔化后的光斑,以增强画面中瓷器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清冰梅纹罐(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升高主光灯位使被摄瓷器光斑面减小,并以辅助光弥补主光之不足,对瓷器暗处进行补光,以更好的反映瓷器暗部的质感和层次

南宋西坝窑塑鼠执灯(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拍摄釉色深、质地光亮的瓷器,在柔光灯箱前增加一层柔光布并用较深的灰色背景纸来减小背景纸对深色瓷器釉面的反射

文物摄影对表现瓷器质感要求十分高,瓷器表面质感、层次必须十分清晰、细腻、逼真,特别是引人注目的细微处以及高光和阴影部分要求尤为严格。要达到最佳的质感效果,必须利用光的透射特性,做到恰到好处的布光角度,恰如其分的光比反差。

具体拍摄时,一般使用三盏灯,采用散射柔光。三盏灯分别为:顶光、主光和辅助光。顶光不宜太强,光的亮度不应超过主光,其作用是勾勒出瓷器形体的凹凸曲线。主光应略强于顶光,位置可在被摄瓷器左侧或右侧,具体位置要以器物的具体形态来确定,主光用来照射和刻画瓷器的全貌,是反映瓷器整体形态和高光部分层次质感的灯光。若瓷器釉面光亮反光强的,主光灯位应适当升高,使被摄瓷器光斑面减小,尽可能使光斑投在瓷器无图像、无纹饰的部位。光斑不能太多,不能太强。辅助光是用于弥补主光之不足,强度应略低于主光,是对主光照射不足的部位,如瓷器暗处进行补光,以更好的反映瓷器暗部的质感和层次。由于画面效果和器物立体感的强柔与主次光的光比、强弱有关,与主光灯位的高低位置也有关—主次光的光比强,画面整体效果偏硬,画面立体感就强;主次光的光比弱,画面整体效果偏柔,画面立体感就弱。瓷器的拍摄主次光光比要适当偏小,投射在背景上的阴影要柔、要弱,以表现器物的光泽质感,给人以清秀明净,朴素纯洁的艺术效果。而主光灯位高低的变化,也会影响瓷器的投影在背景上阴影大小的变化。因此,主光灯位的高低要按瓷器的具体形态确定,要达到画面的最佳效果,一定要做到对不同瓷器采用不同的最佳光比和最佳灯位的投影。

对于深色釉面、质地光亮的瓷器,在拍摄时若使用浅色调的背景纸,在灯光的照射下,会将浅色背景纸的色光反射到深色瓷器的釉面上,按瓷器形状的不同,形成上半部分浅或下半部分浅的眩光光晕,瓷器釉面色彩就会产生失真。受眩光影响,画面中瓷器的清晰度会有不实感。对这种情况,一是要在柔光灯箱前增加一层柔光布,来减弱深色瓷器釉面上的反射光斑;二是采用较深的灰色背景纸,减小光线在背景纸上的反射强度,从而减小背景纸对深色瓷器釉面的反射。

玉器文物的拍摄用光

分析玉器的摄影呈现,主要看玉器通透性、质地、图纹和色泽几方面。不同的玉材雕琢出形态各异的玉器,也形成了它们不同的艺术特征。玉器根据年代分为古玉器、老玉器和新玉器(即现代雕琢的玉器)。在馆藏文物中,玉器主要以古玉器和老玉器为主,这里主要以这两种玉器的拍摄来说明。

出土的古玉器,因年代久远,深埋于地下,玉器表面受水土侵蚀,腐蚀较重。无论玉器原本的通透性如何,其玉质一般都不够细腻,润感较差,杂质多而粗糙,不够美观;传世的老玉器,由于受历代玩家的把玩,玉器表面形成岁月的痕迹—— 细腻、润滑的包浆。在玉器的拍摄用光上,普遍都采用散射柔光。主要以玉器的玉质和造型色彩来确定光的角度和光的强弱。一般使用四盏灯来拍摄。除主光、辅助光和顶光外,另一盏灯为备用灯,主要用来勾画玉器上的纹饰图案。

主光是玉器拍摄的主要用光,其作用是反映玉器造型和表面质感。主光可设为主侧光,主要起到勾画玉器棱角,在表现玉器通透效果时也可作逆光使用。辅助光,位于主光(主侧光)的另一侧,主要是弥补主光的不足,为玉器暗部补光。当主光设为逆光时,辅助光可为玉器正面补光。顶光不是每件玉器拍摄都要用到的,其亮度不能强于主光,也起到勾画玉器表面曲线和纹饰的作用。此外,灯光之间光比不易过大,顶光、主光和辅助光位置应合理,使玉器在灯光照射下达到既润透又美观柔和的艺术效果。

少数玉器在灯光下,会形成一定的反光光斑,一般情况下,玉器的反光光斑没有瓷器的那么亮。对于玉器上光斑的处理,大多采用适合的柔光布来柔化光源,控制光源亮度、移动灯位以及调整灯的照射角度等方法。在实际拍摄时,有时会保留一些位置适当、亮度适宜的光斑,通过反差使玉器细腻、润滑的质感和立体感表现的更好。要表现出玉器通透、润滑的画面效果,要灵活处理主侧光灯位的前后位置。例如,通透性、质感较好,杂质少而纯净的玉器,主侧光可适当后移,以逆光的方式,凸显出玉器的通透效果,辅助光应适当前移,为玉器正面补光,照射出玉器正面细腻、润滑的质感。使用顶光可勾勒出玉器表面的纹饰图案。

在出土的古玉器里,很多玉器虽然通透,但玉质杂质较多,不够细腻、润滑。在侧逆光下,会照射出玉质的杂质,这样的玉器忌使用侧逆光来拍摄,应采用主侧光灯位和辅助光适当前移,使玉器约有透感,又看不见过多的杂质。这样拍摄出的玉器,既弥补了玉质的不足,又反映出了玉器的外形特征。

若玉器通透性较差,而又被把玩得细腻、滋润,主光不使用完全逆光,主侧光和辅助光灯可适当前移,以适当勾勒出玉器的棱角,反映出玉器表面细腻、润滑的质感。若玉器表面有纹饰图案,如玉牌或玉佩等,应将玉器竖立于背景台上,在正常的主次光灯位的照射下,玉器的中心点不变,前后、左右适当的微微摆动玉器,同时从相机取景器内,观察玉器表面经移动所产生不同角度受光的纹饰图案效果,抓住反映纹饰最佳清晰时的角度并固定下来,再拍摄出玉器的纹饰图案。

战国龙首玉觿(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适当前移主侧光灯位和辅助光,可使玉器约有透感,又看不见过多的杂质

明镂雕缠枝梅花形玉饰(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适当前移主侧光和辅助光灯以勾勒出玉器的棱角,将玉器竖立于背景台上以寻找拍摄纹饰图案的最佳角度

清寿山石龙纹磬(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将一只备用灯移到玉器前上方,寻找到表现纹饰最清晰的角度清镂雕蝴蝶玉饰(文物摄影图片)

陈刚 摄

在表现玉质与文物信息上,应优先选择表现其重要的文物信息即纹饰

若在正常主次光灯位的照射下,玉器上的纹饰图案无法清晰地拍摄出来,可将另一支备用灯光移到被摄玉器的前上方,移动备用灯光的照射角度,同时从取景器内观察玉器的纹饰图案,将勾画出玉器表面清晰纹饰时的灯位固定下来,拍摄玉器的纹饰图案。若玉器的玉质较好,既润滑又通透,而且玉器表面刻有重要的纹饰图案,这样的玉器拍摄时就不能只追求表现其通透性,作为文物,还应该反映它重要的文物信息特征,也就是玉器上完整的纹饰图案。

在文物摄影中,对光的选择是以文物自身特性来选择的。不同的文物,选择不同性质的光源,不同方向的光线照射,使其造成明暗对比和线条结构的变化,来表现文物的立体感和文物属性— 质感。不同的光源选择,也反映出摄影者对文物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艺术感受和追求。光在文物摄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文物摄影的生命,是文物艺术升华的源泉。只有掌握和运用好光,才能为文物注入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光灯柔光釉面
阳光补光灯在各种作物上使用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昆虫种群密度的几点释疑
静物台、柔光棚大比拼
无铅仿金属光泽釉的试制
一种高温镁质无光釉的研制*
LED补光灯
镁质无光白釉的研究
亮黑配色上阵 金立S9双摄柔光自拍全新发布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上帝说要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