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备课

2017-12-24 11:25渠东剑
数学通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本课概念情境

渠东剑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210002)

1 问题的提出

1.1 背景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江苏省出台《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其工作内容之一是实施乡村教师和校(园)长助力工程,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具体形式是建立省、市、县(区)共管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南京市于2016年3月成立了南京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培训对象是南京市溧水区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共50人),培训形式有专家讲座、课例研究、专题研修、教学考察等多种形式.笔者被聘请为导师团成员,参与了其中的部分工作.

1.2 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京市溧水区距南京市城区70公里,2013年南京市区划调整由原溧水县改为溧水区,无论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还是基础教育状况,都具有典型的东部相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特征.窥一斑而知全豹,研究其师资现状,并着眼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给出对策性思考,无论对于工作站本身的工作,还是立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去探索建立优秀的乡村教师团队之路,都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通过研究教师备课去把握教师现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1.3 材料

2016年5月份,本工作站组织了研课活动,以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课程“生活中的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为课题,所用教材是江苏科技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活动要求全体学员人人备课,公开课上课前上传教案交流,然后指定上课教师,全员听课评课,并聘请专家点评与讲座.本次共有13位教师以“生活中的不等式”为课题进行了备课,并上传电子教案.本文就是根据这些教案进行分析形成的.

1.4 方法

分析总归要有一些视角,评价要依据一些标准.为此,本文试图先给出教学内容理解、教学设计构想,明确自己的观点,并以此为标准,选择备课应有的一些重要指标,对这些教案进行划分,探讨其中可能的得失.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由于分析只依据13位教师上传的教案文本,材料单一,样本小,难免有片面性之嫌.

2 教学内容理解

2.1 地位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四大知识领域之一,“方程与不等式”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三大知识板块之一.不等式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又将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知道,等是相对的,不等是绝对的,研究不等关系具有普遍意义.本课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不等式的起始课.就其知识而言,将开启不等式研究的课题,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具体到不等式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因而本课是重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提高形式化思维水平,学会用概念思考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基于问题情境,抽象概括概念,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遇到新问题怎么去想,怎样去做,又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重要的“数学育人”契机.因此,本课的地位重要,教学大有可为;其内容(知识)表面上简单,教学却充满着变数与挑战.

2.2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其中行为动词“了解”属于层级的要求,课程标准具体地给出这样的解释:“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这样,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要求了:要通过具体而又为学生所熟悉的、大量的、有共性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是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因而有研究的必要;要利用“概念形成”的方法去建立不等式的概念,即面对大量的同类对象,主动去抽象、概括这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特别地,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举出相应的例子,辨析一些具体的对象,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强化概念,达到对概念的较为深刻的理解.

再注意到高中数学课程,“不等关系”也是高中“不等式”的第一课(起始课),其教学建议是:“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可见,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意义,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且,虽然不等关系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要从中概括出不等式的概念,并基于这样的活动过程,深化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达到学生的心理认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数学活动过程的.

2.3 苏科版教材体系与结构的思考

本章位于七年级下学期,与在此之前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着重要的联系.无论是知识的联系,还是学习的经历经验,或就思想方法而言,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都将为本章(具体地,本课)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又将为后续的一次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反过来,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将用函数的观点、方法去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形成重要的“三个一次”的知识网络,体现了重要的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方程、不等式统一在函数的大环境之下,用函数的观点、方法、思想去统领中学数学全局,突出了函数这一核心知识与思想方法.同时,其研究过程也体现了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将变量与常量、运动与变化、图形与代数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同一个数学对象,将为学生打开宽广的视野.上述分析用框图表示如图1:

图1

2.4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寻

在本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经过哪些过程、体验哪些研究方法呢?首先,在给出“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尝试提出要研究这“一类”现象的问题——既然这一类现象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有研究的必要,从而让学生主动产生研究的倾向;其次,在明确研究的任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的方法,即怎样研究一类对象?——建立概念;再次,尝试建立概念,这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这“一类”对象的共性,要让学生主动尝试表征概念,给出较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体会这样表征概念是否把准本质了,包括自己举出符合这“一类”特征的例子,辨析正、反例,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最后,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这样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套路,其过程如图2:

图2

2.5 数学育人视角的考量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就是要发展人的认知力,具体地,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世界,数学地提出问题,数学地解决问题.基于此去思考: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什么,期待并努力促进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呢?

首先,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数学地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具有意义.面对一组问题情境,数学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产生了一组共同的对象,接着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尝试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去研究呢?遇到新问题怎么想,这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回顾联想,以前有无类似的经历经验?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建立,这对当前要研究的问题有何指导意义,二者有何共性……再次,当明确研究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研究的实践,观察、抽象、概括这一组对象的共性特征,并尝试表征概念.最后,在概念附近“逗留”:举例、正反例辨析、概念应用等,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其过程如图3:

图3

显然,上述研究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其研究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去学习,并在用的过程中深化理解,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正是

落实“数学育人”的重要途径.所以,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落实知识,即让学生明确不等式的概念,了解不等式的意义,而且要突出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更要注重体现其发展学生认识力的育人价值.

3 教学设计路线图

这里,笔者给出本课的教学路线图(如图4),前已述及这样设计的缘由.

图4

4 管窥教师备课现状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选择以下备课环节(节点)进行统计分析.笔者认为这些环节可能是本课备课所不容忽视的,或者说,是否重视、处理好这些节点,是本课备课得失的重要指标: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主动表征概念、教师直接给出概念、让学生举例(分建立概念前、后)、例题示范教学、课堂检测练习、小结等.

其有关统计结果列表如表1:

表1

续表

(1)问题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大多数教师都用心设计问题情境,除了用好教材上的情境之外,大都能联系身边的、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比如天平、跷跷板、身高比较,等等,说明教师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设置的情境大都恰当合理,这是可喜的.

图5

需要说明的是,对章头图(如图5)仅有3位教师使用,占23%.而教学参考书指出,该章头图充满童趣、寓意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之间的不等关系.本应教学中要充分使用,但却只有3位教师涉及到,其余的均是另找其它的替代,可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教师对课标、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不够深入.

(2)探究过程

从教案可以看出,在问题情境后、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象,大多数教师都有预设,特别是启发引导用语.说明教师重视数学活动,组织引导有方.在概念建构过程中,有7位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教师对课标中的“了解”理解较准确,对概念教学能够把握其关键.

但是,几乎没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一定程度地说明教师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意识不够;只有3位教师让学生主动尝试表征概念,6位教师直接讲解概念,还有4位没有交待,这反映出教师对本课重点理解不准确,突出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不强;还有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代替了学生的探究,使基于问题情境的数学活动半途而废,活动效益大打折扣.

前已述及,举例是达到“了解”概念的重要过程,也是检查反馈学生理解概念程度的重要方法,但遗憾地是有近一半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涉及,这可能是其不足之处.另外,值得讨论的是,举例是放在概念建立之前还是之后,其目的与意义是不同的:概念前举例是举类似的例子,有利于概念的抽象概括;概念建立之后举例则要举符合概念的内涵的例子,目的是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反例辨析,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一般要放在建立概念之后.因为先入为主,在学生还未建立概念,也就是还不知道“它是谁”的情况下,怎么判断“是不是”的问题.这13位教师的备课中,安排反例辨析的只有7人,似乎是少了一些,这7人中有1位将正反例辨析放在建立概念前,也许是不合适的.

(3)例题示范与练习检测

虽然本课是章节起始课,内容是建立新的概念,解题也许不是本课的任务,至少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仍然有11位教师都有“例题讲解”,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例题示范的重视;有11位老师设计了“当堂检测”等练习题,份量较重,难度较大,有的还引用中考题.重视问题解决,重视解题教学,

本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些教师可能并没有搞明白.其结果可能会冲淡概念教学的主题,使教学本未倒置.

(4)小结

13位教师全部有小结,一些小结设计比较详细,有的呈现了小结的活动过程,如启发提问、梳理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小结等,这是值得肯定的.说明教师对小结环节是重视的,对小结方法是明确的.

另一方面,笔者感到整体比较空,缺少可行的活动设计,缺乏任务指向,特别是没有1人注意到“过程与方法”的小结,这是值得反思的:知识是教学的明线,还有伴随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方法,是暗线,但这个暗线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必须要植入学生的大脑,因此也就应成为小结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例如本课,在小结时不仅要回顾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要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学习的——设置了怎样的情境,发现了怎样的问题,提出了什么任务,拟定了什么计划,实施了怎样的过程,取得了什么成果……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展示出了较高的水平,教学实践也佐证了他们的业务能力.他们的眼界较宽阔,教学理念较先进,教学实践较务实,教学成绩较优秀.由于他们大多为青年教师,他们的前途光明,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

然而,当前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在备课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也许有一定的普遍性:①对“数学育人”的理解不深刻,不能站在“数学育人”的高度去把握教学方向,主动寻求“数学育人”的教学策略意识不强.②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到位,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把不准教学要求,不能较为合理地应用教材.③就教学设计,情境设置不合理,目标不明确,数学活动设计不详细,缺乏教师活动的设计,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具体的引导,情境设置与数学活动、数学活动与数学建构缺乏有机联系.④突出学生主动探究不够,一定程度地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代替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使情境创设浮于形式,数学活动有头无尾,学生学习处于被动.⑤对一些重要环节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产生什么后果.

猜你喜欢
本课概念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