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氏受封的诸侯国有哪些?

2017-12-25 12:54孙振岭
关键词:古国诸侯国左传

□孙振岭

夏后氏受封的诸侯国有哪些?

□孙振岭

夏后氏之称,《汉书·律历志》载:“伯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白虎通》载:“夏以揖让受禅为君,故褒之称后。后,君也。”又载:“夏得禅授,是君与之,故称后也。”《说文·后部》载:“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

禹之姒姓早已有之,取帝号后为夏后氏。

随着夏后氏帝王世袭制的传承,使得从禹到桀传十有四世,十七君。昔者周有一千八百诸侯国,以九州之民养一千八百之君,诸侯分茅采食,遍地皆是。仅以夏后氏而言,其姒姓宗亲血缘和嫡庶关系,世代已封故国和接受商周所封诸侯国可能不会少,但究竟有哪些?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共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封地在何处?国运若何?

杞,古国名,又名雍丘。《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娄公。”即今河南杞县。是商、周多次授封的公爵诸侯国。《史记》有传,《春秋》有纪,众多典籍有载。 《潜夫论》中记载:“武王克殷,而封其后于杞,或封于缯。”《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商……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国语》云:“有夏虽衰,杞、缯犹在。”韦昭注:“杞、缯二国,夏后也。”

《史记·陈杞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奉夏后祀。”经查阅《杞国娄氏族谱·跋》得知:桀鸣条败走,汤放桀于南巢,其子仲礼、仲和驾父南逃,至会稽,易姒为娄,隐于山中,伐木为生。后世耻之,义不仕商,直至武王克殷,天下宗周,山河一统,才接受分封到杞国任君。

杞因国小势弱,抵不住徐夷、淮夷的骚扰和抢掠,即迁都东北淳于国,淳于亦属夏后氏的一个诸侯国。《左传·桓公五年》中记载,因“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周武王为了维护杞国权益,又分封了一次,故称“杞城”。根据《杞纪·卷三》中记载:“杞城东北三十里,古淳于国也。”在此建国立都,仍受莒国的侵略,又迁往缘陵,历经“三迁”,直到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享国五百八十七年。

杞国无“杞”氏。娄姓“夏”后氏之苗裔,散居全国各地,有木“楼”和无木“娄”统称“杞国楼氏”姓。

缯,古国名,“缯”通“鄫”,姒姓,夏后氏宗族的一个诸侯国,帝少康小儿曲列封于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缯,故国。禹后。 ”属东海郡(今山东枣庄东),在这个地方,《春秋谷梁传》记载了季姬主动让鄫子来求婚的一段情缘。《左传·僖公十四年》云:“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也载:“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鄫子遏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已也。”《左传·僖公十四年》云:“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公羊传·僖公十五年》云:“季姬归于鄫。”季姬最终嫁往鄫国。

鄫国于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它灭亡的原因,《左传·襄公六年》载:“莒人灭鄫,鄫持赂也。”鄫为国家安全,以财帛纳贿于莒,贿后疏于防备而丧国。

太子巫逃到鲁国曲阜,以原国名为姓并去邑为曾氏。

有扈氏,古国名。夏后氏启的庶兄,采食于甘地的一个诸侯国。甘是有扈之地。在鄠县西,即今陕西户县。《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鄠。故国名,有扈谷亭。”夏为扈国,为夏启所灭,殷为崇国,为文王所灭。《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云:“秋,会于扈。”《左传·文公八年》云:“晋人以扈之盟来讨。”《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云:“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七年》云:“诸侯会于扈。”

有扈建国早,势力强大,活动区域广,已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禹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启,有扈不服,认为有违“帝王五德”之制,极力反对。又有其相失度者,其人奸诈好事,从中怂恿,火上浇油,惹恼了启,启“甘誓”宣告:有扈“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罪而兴师,酿成了“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的一场恶战,有扈被灭掉。

有扈算是一个较守本分的诸侯国,很少和一些国家结盟,互相攻打、征伐,扩疆掠地。因此被启灭后,还传出“有扈为义而亡国”的舆论,指责启对有扈的攻伐。

有扈亡国后,其子孙以国为姓,为扈氏。

有莘氏,古国名,夏后氏姒姓的一个诸侯国,启支庶子封于此,亦称辛氏。

《潜夫论》引《诗含神雾》云:“太任梦长人感己,生文王。 ”《诗·大雅·大明》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赞有莘女贤淑有德,生了个天命为王的儿子。《列女传》载:“汤妃有莘之女也。 ”《帝王世纪》载:“汤娶有莘为正妃。 ”《史记·索隐》载:“汤妃有莘女。 ”《正义》引《括地志》载:“古莘国,在汴陈留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风俗志》载:“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之邑也。”

《初学记总叙帝王》载:“鲧,尧封为崇伯,纳有莘氏女……见流星贯昂,意感而生禹于石纽。”《孟子·万章》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晋陈师于莘北。”《左传·庄公十年》载:“楚败蔡师于莘。”楚国在莘地击败蔡军,俘虏了蔡侯献舞。

有莘失国后,子孙以国为姓,称莘氏和辛氏。

斟灌氏、斟寻氏,两个古国名,夏姒姓同一时期受分封的两个诸侯国。《帝王世纪》载:“浞使浇率师灭斟灌、斟寻氏,杀夏帝相,封浇于过,封豷于戈……杀寒浞而立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 ”《左传·哀公元年》云:“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左传·襄公四年》云:“(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灭豷于戈。有穷由是灭亡。”

两国地望。《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北海郡,斟,故国,禹后。”注中应劭曰:“古斟寻,禹后,今斟城是也。”臣瓒曰:“斟寻在河南,不在此也。”《汲郡古文》载:“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竹书统笺》云:“(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笺》按《括地志》载:“故城在洛州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周书·度邑篇》曰:“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师古曰:“寻本是禹后,何豫夏之都乎?瓒说非也。”应劭曰:“古斟灌,禹后,今灌亭是也。”屈原《楚辞·天问》曰:“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竹书纪年》曰:“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 ”又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史记·夏本纪》曰:“中康崩,子帝相立。”《正义》引《括地志》曰:“斟灌故地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其城东北两川交会,盖潍汶也”。《水经注·卷二六》中记载,汶水发源于临沂市沂山,东流至寿光,昌邑一带注入潍河;潍河发源于山东半岛南部五莲县五莲山,北流注入莱州湾后两川交汇。斟灌后人以国为姓,称灌氏。

越,古国名,又称于越,夏姒姓的一个分封诸侯国,其始祖为夏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会稽山在南,上有禹井、禹冢、扬州山。越王勾践本国。”后并山阴、会稽,即今之绍兴。

越后二十世,至允常,与吴王阖庐宿怨较深,世代仇恨。允常死勾践立。吴王闻允常死,起兵犯越,被勾践一举击败,阖庐又受重伤,临死告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牢记国耻,命人捉耳面命,严厉责问,告诫自己。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天有灾病,亲巡孤寡,与民乏困。休整军旅,养精蓄锐。三年后,勾践闻吴操练军马,自以为强,就冒险伐吴,战于夫椒,大败,被困于会稽,不得已,勾践卑辞厚礼,屈膝求和,愿入吴为奴,忍辱回师。

吴王自打败越后,欺齐侮晋,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越王勾践为兵败耻之,誓以卧薪尝胆,自责自励,一日数尝苦胆,奋发图强,扩军备战,蓄养士卒,待机出师。十年后,越国了解到吴国因不断出师,民众军士均已疲困不堪,精兵都死在齐、晋战场,丧失了战斗力,趁机出击,举兵伐吴,军士锐气势不可当,一举大获全胜,吴国被灭,吴王自杀。公元前473年,勾践以尊周室为号召,号称霸主,为一世之雄。

在战国末期,越被楚所灭,后世以国为姓,越称越氏,吴称吴氏。

费氏、有男氏,两个古国名,禹后姒姓的两个分封的诸侯国。《左传·庄公十年》载“费伯率师城郎”。《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叔弓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人如归,南氏亡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这一招很灵,既离间费、南之间的结盟,又争取了费氏,孤立了南氏,从而造成了有利于自己的局面。

这里的“南氏”与《史记》的“男氏”不同,但和《世本》却相同。《潜夫论笺校正》校者彭铎按:“《逸周书·书记篇》作‘有南氏’与《世本》同,与此亦同,故应以‘有南氏’为是。”但其故地在何处?《水经注》中记载:“以为有南之国在南郡。”这还不是确切的答案。

两国的子孙均以国为姓,称费氏、南氏。

过、戈,两个古国名,夏后姒姓两个分封的诸侯国。过的故地在山东掖县北。戈的故地在河南郑宋之间。过、戈两国的安危与存亡,是附之于斟灌、斟寻两国的国祚兴衰。《左传·襄公四年》中记载:“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此二国灭亡。迨少康立“灭浇于过,灭豷于戈”。此二国随之而复。

两国后世子孙均以国为姓,称过氏、戈氏。

观,古国名,夏后氏宗族的一个诸侯国,帝启之子太康第五弟采食于此。《史记·魏世家》中有“齐败我观”句。《正义》云:“观国,启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潜夫论·三十四》云:“启子太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降湏洛汭,是谓‘五观’。”说是昆仲五人,为追述禹政的训诫而歌的。《尚书古今文注疏》云:“歌是地名,即观。”《楚辞·离骚》中载:“啟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诗人痛惜太康不遵禹政,不谋后世,卒以丧国,兄弟五人皆居闾巷,失尊位也。 《辞源》“观”字解:“周时,夏同姓诸侯国。”又“观城”解:“县名,属山东省,古观国之地也。”汉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而言。

观国后世以国为氏,称观姓。

褒,古国名,又称褒姒、褒氏,夏后氏姒姓的一个诸侯国,采食于今陕西勉县东南。

《诗·小雅·正月》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毛传》注:“褒,国也。姒姓也。有褒国之女,幽王感焉,而以为后。”《抱朴子·酒诫》引《烈女传·孽嬖周幽褒氏传》载:“褒姒者,童妾之女,周幽王之后也。”《史记·周本纪》有“幽王嬖爱褒姒”句。唐司马贞的《索隐》载:“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北堂书钞》载:“幽之灭也,以褒姒。 ”《辞源》“褒姒”条:“周时褒国女子,姒姓。周幽王伐褒,褒侯进褒姒,为幽王所宠幸。性不好笑,幽王悦之万方不得。乃举烽火以召诸侯,诸侯急至,而无外敌入寇事,褒姒大笑。幽王遂数举烽火,以博褒姒之笑。后申侯与犬戎攻周,幽王又举烽火,诸侯以为戏,不至,被杀。”《晋书·地理志》云:“见于春秋经传……三十一国尽亡其处。”其中有有莘和褒姒两个姒姓诸侯国。

褒姒之后以国为氏,称褒姓。

彤城氏,故国名,夏后姒姓的一个分封国。《史记·索隐》载“彤城氏”,《世本》作“彤氏”。 《辞源》对“彤”字解:“姓。彤有彤柏,盖彤城之后。”

《晋书·地理志》中载:“有见于《春秋》经传者百七十国,百三十九知其所居,三十一国尽亡其处。”其中夏后氏的宗族诸国,在“百三十九知其所居”者有:杞、越、缯、斟灌、斟寻、过、戈、观、扈九个诸侯国。在“三十一国尽亡其处”者有:有莘、褒姒两个诸侯国。

(作者单位 杞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古国诸侯国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屈原之死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神秘古国的传说
穿越千年 寻找梦中的高棉古国
屈原之死
没法守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