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白云山城顶寨考

2017-12-25 12:54□胡
关键词:大城

□胡 渊

泌阳县白云山城顶寨考

□胡 渊

明末,一些饥民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深山老林,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建设家园。河南省泌阳县的白云山城顶寨即是其一。其独特的庄园式城堡山寨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城顶寨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交通、经济情况

城顶寨,坐落在河南省泌阳县东部的白云山区的大城顶山上,西南距泌阳县城35千米,位于确山、泌阳边界线泌阳一侧,今属泌阳县铜山乡羊进冲村。明清时,城顶寨属南阳府泌阳高邑保羊进冲铺,南邻汝宁府确山县,东北邻泌阳百秩店保沙河店铺,北为泌阳牛蹄保,西为泌阳高邑保王店铺。

城顶寨所在的大城顶山,海拔637米。北为小城顶山;南有田沟、夭庄、李沟等村;东南有无名小溪一条;西1000米处为陶庄;西北5000米为十八道河(泌水源头),西北20千米为白貌垛主峰,为诸山之望。大城顶山系桐柏山北部余脉,是泌阳境内海拔较高的一座山峰。

城顶寨的西部山脚下,有一条崎岖的古道,北通沙河店铺,南连邓庄铺。沙河店铺连遂平县。邓庄铺东连确山县,西接泌阳县。如此一来,这条古道便成为连接南阳盆地和黄淮平原的交通要道。因此,城顶寨据险临津,处于十分有利的交通位置上。

城顶寨以北的牛蹄保,位于今沙河店平原上(属黄淮平原一部分),城顶寨以南的高邑保,位于南阳盆地的延伸部分。明清时期素有“金高邑、银牛蹄”之称,为富庶的农业经济区域,是泌阳的“粮仓”。据了解,金、银、铜、铁、石是明清官府为催纳皇粮按地的肥瘠程度定的等级,金、银为上等地。所以,这些区域,应是明清时期“农业艰辛,朝夕彷徨”的农民和饥民向往的地方。

二、城顶寨实地考古调查

1.概貌 城顶寨大略呈长方形,周边约5千米,东北高,西南低。共连接了4座山峰,均无名。唯东部最高峰有一个山寨,俗称“紫禁城”,故暂称为紫禁山;其他3峰分别以西、南、北峰称呼。寨子整体随山势蜿蜒,个别地段较曲折,保存程度大致完整。寨内地势平坦,而且土壤肥沃,至今草木茂盛,这是城顶寨的不寻常处。寨垣构筑材料均就地取材,未经过深加工的片石,大小不均,随意性很大,缝隙豁然。墙体截面呈长方形,虽不是梯形,但墙体规律性地向寨内倾斜,依托墙内护坡,增加了稳固性。保存完整的寨墙,比如北面寨墙和南面寨墙,均有错落有致的垛口和射击孔或瞭望孔。

2.西寨门及周边寨垣 上山大道直入西寨门。用罗盘校对,所谓“西寨门”其实偏向西南。西门是城顶寨的主寨门。有较高大的门楼,现在上部已坍塌,残高3.3米,几与门楼齐高。门洞宽3米,北侧门楼宽2.4米,南侧门楼宽1.62米,门楼总宽7米。门洞深5.3米。洞口现有乱石堵砌,残高0.3米。门洞西边两侧有圆形柱洞,深0.12米,直径0.14米,相当小,推测当时的封门杠应当是用金属做的,否则,无法封锁主寨门。门楼外壁以片石构筑,片石一般长0.7米,宽0.3米,厚0.13米,中间偶有略大的石块,但修筑时单人搬运不成问题。西寨门的两侧寨垣保存较为完整,平均高于地面3.2米,随山势高低起伏,南侧寨垣通向南峰,北侧寨垣因有低谷,东曲后延向北峰。内墙护坡完整,低于寨墙1米,适于人曲身运动或站立。内坡坡度约35°,坡长5米,较平缓而适于人上下奔走。寨墙宽0.6米,上下略同。西寨门直通寨内大道,至寨中心。

3.北寨门及两侧寨垣 北寨门位于北部寨垣段的居中位置,地势较低,下临很陡的山坡,山坡徒步可以上,但不适于大队人马往上走。北寨门西距北峰700米,东距紫禁峰600米,内坡护坡较陡,约50o,人员上下有危梁峻谷之虞,说明城顶寨北面,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北寨门的门楼为小型门楼,东、西两侧各宽1米,门洞宽2.0米,高1.8米,方形。门楼总宽4.4米,长4.0米。门洞中部的两壁呈长方形且内凹,有较粗大的封门杠洞,估计封门杠应为木质,因为无须用如此粗大的金属杠来封此小门。从北寨门的形制和外部地理看,北寨门是偏门,大队人马和车辆无法出入,主要用途不是通道,而是寨内人为了自便和观察的出口。站在北门楼观察,整个北部寨墙毫无死角,若有零星的偷袭者,也大多在远程武器,诸如弓弩、火铳等的射击范围之内,观察者站在门楼上用手势、旗语或呼喊告知遇敌处的守卫者。

在北峰和北寨门之间一处较高的地段上,残留有多个垛口,每个垛口的隔墙上均有一个射击孔,垛口宽1米,深0.7米,高于护坡1.9米,应是寨墙的原始高度。射击孔方形,边长0.25米,距护坡高 1.5米,适合人站姿射击或隐蔽瞭望。垛口、射击孔和寨墙浑然一体,没有二次筑造或掏挖的痕迹,所以城顶寨的筑造上限应是在火铳等火器广泛使用的年代。

4.南门及南部寨墙段 传说中的“南门”位于南部寨墙偏西的位置,呈长方形,宽大、平坦,类似一个观礼台,南北长25米,东西宽15米,远远大于西寨门。但寨外是很陡的山坡,即使牧羊人也难攀爬。东侧有豁口,从断壁看,是坍塌所致,不是人为的出口,其余部分都是封闭的。南墙山脚下有一条小溪,鲜有人烟,仅有尽头庄遗址一处。所以该处作为“门”的合理性被排除了。从实用性和该处遗址的规模、形制来看,它事实上是一个马面,当地人讹传为“门”。因整个南寨墙大略呈一条直线,又无通道,形成大范围的观察死角,修筑马面已是情势所迫。站在马面南端,南墙外一览无余。传说中的“南门”只是后世人的讹说。

南部寨墙大多保存完好,说明即使现在也罕有人至。垛口与射击孔交错设置,至山坡处则形成一道道规则的障墙。这种障墙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代替了垛口和射击孔的功能。

5.东寨门及两侧寨垣 东寨门位于紫禁峰南300米处,地势较低,下有通确山和沙河店的山脊小道,但路较陡,不是大的交通出口,所以东寨门也是偏门,但交通的功能似乎又强于北寨门。东寨门全然坍塌,只留下一个宽3.5米、深4米的豁口,两侧寨垣也大部分坍塌,失去了原始高度。

6.紫禁城和紫禁峰 紫禁峰下临绝壁,与东面的山峰遥峙。传说中的紫禁城位于峰巅,是寨中最高地,无疑应是“小寨”的位置,即中枢机构和老营的所在位置。此处地貌的自然构造非常适合人的聚集和物资的储存,北寨墙和东寨墙呈“丁”字形布局,与西部突兀的一道危石自然成为一体,隔离出一个较大的空间来,可以隐蔽、储存等。登危石又可以鸟瞰全寨及周边数十里的情景。可惜紫禁城中遗迹、遗物荡然无存,许多宝贵的历史信息流失了。

7.泄水口(水门) 寨中因地势平坦,面积广大,北略高,南略低,水源丰富,故在南墙中部筑有泄水口(水门)一处。泄水口的内侧有一深沟,宽约40米,深约 25米,似人工挖掘,作为寨中水道。泄水口外为斜斜的瀑布,在晴日之时,尚有涓涓细流。两侧寨垣在距泄水口20米处骤然加宽至3米,非常坚牢,以抵御山洪暴发时的冲击力。真正的泄水孔设在寨墙的基础处,整体寨墙依然森严壁立,无孔可入。现寨墙外还可看到泄水孔两处,长、高各1米,深度不知。但孔内不是一个平坦的泄水道,内部有依山体开凿的台阶,但人体难置其中,既可泄水,又不致有人突入,威胁到寨子的安全,筑造者可谓用心良苦。泄水口内侧,因长期无人疏通或设有地下水道的缘故,沟底大大高于寨外瀑布的高度,不见泄水孔的踪影。但泄水孔内终年都有汩汩流水,说明当时的设计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8.房址及水井、碾、榫卯口与良田 房址建筑群是寨中最大的遗迹,说明寨中人口众多。共发现4处大的建筑群,分别位于西寨门东部、北门东侧、北门西侧、东门北侧。(1)西寨门东部建筑群。距西寨门约200米,位于寨中最大的平坝之中,有二、三、四间一组合的几处。最大一处门向西,即正对西寨门,房前有石筑高台地,向东有缓斜坡通道。屋内有明显的小隔间,可存物,不足以居人。门道宽约0.7米,门前高台地宽2.2米,斜坡东向,长4米。比起寨中其他房址来说,这是向阳的豪宅。寨中的碾盘即在房西侧,碾面呈圆形,加工粗糙,刻槽纹路不清,直径1.8米,上面的石磙已不见。此处房址南30米有一眼水井,旁边筑有曲折的水道通向泄水口方向,井口被现代人用水泥整修,已失古貌。井口直径1米,水面距地面0.6米,观之水源丰沛,有大旱不竭之势。(2)北门东侧建筑群。东侧房址距北门20米,东屋排房 4间,南屋排房4间,呈“丁”字形布局,拱卫北门。房址仅余房基,隔间明显,但是单间或连间不清楚,房间又有大小之分。此外,排房也恰居紫禁峰山脚下。(3)北门西侧建筑群。排房距北门约80米,大体呈长方形,其余结构不清楚。据方位看,应当是东向的西屋,因房西面依托的是一处矮岗丘。(4)东门北侧建筑群。紧邻东门北侧,是一处长25米,宽15米的大通间,残高 2米,壁厚 0.4米,保存较好。此处房址,从结构看,应是寨中最大的公共建筑,城顶寨人在此举办典礼、节庆、嫁娶、追悼、议事、审判等公共活动,是城顶寨的“大会堂”。

除了房址、水井、石碾等遗迹外,还有两处榫卯口:一处在南墙泄水口以西50米;一处在西寨门附近的房址旁,很浅,似未完工,或可用于较小的支撑力。

寨中有大量的良田,土色为灰色,挖掘下去,数十厘米俱是沃壤,腐朽的作物根系很多。据当地人估计约有300亩,现在是蒿草丛生,历史上曾经四季飘香。

三、城顶寨的主要功能——庄园式城堡山寨

城顶寨呈近长方形,有寨门、垛口、射击孔、马面等设施,似平地上的城,流传的故事中也有按泌阳县城建造的典故。第一,城顶寨有军事防御的功能。从其内城护坡、排房拱卫门楼、高耸坚厚的寨垣、垛口、射击孔、抵御敌人而筑建的城堡等特点看,显然有军事防御的功能。第二,城顶寨有供众人长期居住的功能。寨内有大量的房屋遗址,布局合理,又有庞大的公共建筑和高规格的豪宅;再加上水井的开挖,碾的设置,泄水口的修筑等都说明这是长期居住着居民,而非流寇。内部生活和对外行动也应有相应的道德和规章约束。第三,农业生产的功能。按平均亩产每年300斤、寨内良田以350亩计算,每年粮食产量可达10万斤;每人每年口粮按400斤计算,可供200~300人生存。可以说,城顶寨是一个军事上可以防御、具备生存条件的相对封闭的庄园式城堡山寨。

四、城顶寨的有关文献、年代推断

1.东汉 张衡《南都赋》记载:“天封大狐、列仙之陬,上平衍而旷荡,下曚昽而崎岖。”大狐山,又名大胡山、大湖山,即今大城顶山。“上平衍而旷荡”,是对大城顶山顶部的描述。此文献说明两点:其一,至迟在东汉,大城顶山以“大狐”闻名遐迩。其二,“旷荡”指在东汉时大城顶山顶部尚无城堡,并无良田。或者说,此山于汉代尚未经营。

2.清代 道光《泌阳县志》记载:“大湖山,县东北七十里……上平衍,有泉,大旱不竭,所谓天池也。……上有古风洞。”按:大湖山,在县东七十余里,今名为大城顶山,其北为小城顶山。明末为土寇王铁恰所据,因名。其南有古风洞,俗称“哑巴洞”。从上述文献可知五点:其一,大湖山改称为大城顶山的时间是明末。其二,改名原因是因为被王铁恰所据。其三,据山筑寨其事。王铁恰是“土寇”,《泌阳县志》记载得明确,毋庸置疑。“所据”,“据”是什么? 山既平衍,就无可“据”,故在山“所据”必有险处,必有居处,只有人为的山寨了,这至少说明王铁恰守时有山寨。其四,城顶寨的筑造者。“因名”一语,即因有城顶寨,大湖山就改称大城顶山了。这条记载暗示自东汉至明末此山一直叫大湖山,至王铁恰时因山筑了寨子而改名叫大城顶山了。那么,城顶寨的筑造者应当是王铁恰及其手下了。在城址中也有与此相符的确证。寨垣上交相错置的射击孔,与城墙浑然一体,没有后世掏挖的痕迹,是筑造时的原始形态。既有射击孔,必然有火铳、鸟铳等热兵器。古北口长城,又称金山岭长城,是明代名将戚继光统兵筑造的,此垛口与射击孔构造与之相仿,而热兵器的大量运用始于明末。湖北九宫山一带有族谱记载李自成之死,即是先伤于鸟铳,后死于刀剑。城顶寨的结构、用料、布局与泌阳一带晚期山寨的结构、用料、布局相同。寨中勘察、试掘竟日,地层中又无一点早于明代的遗物。所以,结合文献和实物,城顶寨的筑造者应是明末王铁恰及其手下。其五,最后一条信息源的“土寇”二字,“土”说明了王铁恰及其手下是当地人,在家乡一带活动;“寇”说明不是大的团伙,否则就称为“贼”或“匪”了,如明代称起义军为“流贼”,清代称太平军为“发匪”。

3.新编《泌阳县志》载:“城顶寨,海拔637米,位于大路庄东北部,南与确山县交界。山顶平坦,上有石寨,形如城,故名。明末饥民王铁恰聚众据守。”这条记载说明三点:其一,“形如城,故名”,点出了城顶寨的主要特征,仿城而筑。其二,明末饥民王铁恰。点明了王铁恰及其手下是“饥民”而非义民,是争取基本生存权的一群人。其三,“据守”,是防御性的,是自保的,而“据守”二字也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说明王铁恰及其手下是武装起来的饥民,是具有战斗力的。

五、城顶寨的故事、传说及李自成逸闻

关于城顶寨的故事,主要有三则:故事一,讲的是建寨时仿城而筑,寨人自诩比泌阳县城大。这说明了筑造者的建筑理念,希望有城防的坚固和城镇的生活环境,并且反映出山寨建成后,寨人拥有的一种自豪感。故事二,讲的是有个老太太和她的闺女路过山寨,寨主欲娶小女做压寨夫人,老太太不答应,骗寨主说婚嫁大事,回家要与丈夫商议。寨主大怒,把两人捆绑,扔下紫禁城,生死自便,后两人俱死。故事三,讲的是有俩人路过邓庄铺,到那里的沙河店古道,寨中人剪径,俩人慌忙把钱藏于石头下面,寨中人劫财无获,把俩人捆绑后扔下山去,幸亏俩人被树枝挂住未死,后磨断绳索逃亡。故事二与故事三说明,城顶寨人确实有“寇”的行为,干些零星的抢劫的事,前者是寨首劫色,后者是喽啰劫财。而大的行动未闻,亦未见著述。

有关城顶寨的传说,多与粮食有关。如西寨门偏南,有一山丘是“粮食囤”,下边有一个口子,可进出粮食,后来有人贪心过重,堵住口子,想以后自己独吞,从此没有粮食流出了。传说反映了饥民的渴望,也鞭挞了人们的贪婪之心,反映了寨中人期盼丰年和“有饭同吃”的观念。

李自成逸闻。传说,李自成自崇祯八年(1635年)确山兵败便蛰伏此地,养精蓄锐,伺机而发。兵败后,把许多宝物投到寨内井中,有金碗、金镜等。后来有人捞出,金镜有了神性,能照出人的前世今生。这一传说反映了劳苦群众迫切希望把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设法摆脱终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的诉求,于是把这种神力赋予了他们的代表人物李自成及其随身的物品上。另外,相传东面毗邻的挂旗山,是李自成的练兵处,现有旗杆石等遗迹。这一传说,反映了城顶寨人与李自成所部的密切关系,甚至有过从属关系。

六、对寨主王铁恰的再认识

城顶寨是明末本地人王铁恰聚集本地饥民所筑。在明末,由于 “关外羯鼓关内烟”,正赋之外又加辽、剿、练三饷,民不聊生,饥民遍野。种地、纳粮已不足以自存,所以熟悉本地地理环境和颇有人望的王铁恰,聚集饥民,或本庄人,或本族人,或亲族人,或本保本铺人,不种主家地,不耕官家田,来到土壤肥沃但从未被开拓的大湖山,开荒种粮,修筑城垣,城被命名为“大城”,于是山名就自然改为大城顶山了。一方面拒官府掠夺,一方面农业自给,制定了族规或寨规,甚至歃血为盟,登台昭告日月,铸造了兵器,制造了火器,创建了一处“世外桃源”,苛政之下求一席之地,乱世之中盼明主之早临。

七、后世城顶寨

因为城顶寨是明末本地饥民所创造的屯田性质的山上城堡,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军事堡垒,所以鲜为后世土匪或其他武装力量利用。在流传的故事和传说中也不见这方面的踪迹。在《泌阳县志》的明确记载中,数次起义都没有涉及城顶寨。清末,河南属袁世凯北洋军十六镇的辖区,封建势力较强,没有爆发革命。民国军阀混战,土匪蜂起,但多是流匪,以劫掠为生,不务农桑,不会青睐城顶寨。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关于此寨的利用,也是空白,所以城顶寨在后世基本上没有利用和修葺,现所存即是明末王铁恰时的遗迹。

城顶寨是农民的寨子,是饥民的乐园,是明政权的治外异域。300多年前的城顶寨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寨垣坚固,亦兵亦农,是一处带有浓重军事色彩的庄园式城堡山寨。城顶寨仿城而筑,保存基本完整,设计基本合理,但用料和结构上有失草率,是由民间设计师设计,在短时间内聚众仓促修筑的。筑造者应是明末王铁恰及其所率饥民。携家上山的饥民们在寨中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部分人直至大清鼎盛时期,因官府搜罗逸民而离开。苦难的历史和苦难的人民创造了城顶寨,并把这高耸的城堡和丰富的历史信息遗留给我们,为白云山区增添了凝重而鲜活的一笔。

(作者单位 河南省泌阳县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管理所)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大城
2022中国大城强城指数TOP30
解封
泰国:佛的国度
大城小病〔组诗选一〕
像树一样站着
暑假乐开花
泰国古都——大城
从“小县大城”到“小县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