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2017-12-26 18:14韩伟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对促进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情境;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成效,儿童对体育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在不断提升,但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儿童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认知。由于体育运动具备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儿童体育竞技能力会直接显现出来,若不能加以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儿童产生挫败感,不利于促进儿童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也不能实现对自身的正确认知,无法获悉自身的社会价值。第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对情绪的良好调节和控制,受体育运动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对儿童的应变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确保儿童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参加体育运动,避免冲动和悲观的情绪给体育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具有紧张对抗和较强竞争性的特点,儿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意志力和勇于吃苦的精神,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第四,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儿童能够以平和友好的心态进行切磋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1]。

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兒童具有好动的天性,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发展差异,结合儿童的承压能力为其设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测试达标标准,提升儿童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其次,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儿童渗透集体意识、团结友爱意识和不畏困难的精神,促进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障碍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儿童不畏艰苦的精神,某教师通过《长征》诗词引入本节课程,由教师为儿童朗诵该诗词,并利用手机视频软件为其播放伴奏,使儿童能够结合自身的想象,描绘长征的过程,并由教师总结长征精神,使儿童树立不畏艰难的精神。然后,该教师将长征的相关故事情节设置在障碍跑中,如“爬雪山”和“过草地”,使用轮胎当做“雪山”,将坐垫当作“草地”,使儿童能给相互配合,完成这场比赛。在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儿童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儿童对课堂的关注度,通过将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融入到体育运动教学中,实现了对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经济性,需要勤加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实现增强儿童体魄的目的。基于此,部分儿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对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儿童应树立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应基于对儿童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环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儿童树立克服挫折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降低儿童对挫折的畏惧程度,使儿童能够直视困难,不断提升意志力[2]。

例如,某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依据儿童的身体素质特点和运动能力,合理设置了运动项目的难度,有针对性的儿童安排具有一定难度但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如4×100m折返跑,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于第二节课为其安排4×200m折返跑,并在儿童完成运动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为其竖大拇指的方式鼓励他们,在项目完成后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为儿童讲述飞人刘翔的训练事迹,使幼儿能够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有效提升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合理设置课程的难度

体育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饱满的热情,有利于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满激情,立足于教学实际,因材施教,为儿童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和目标,降低儿童的挫败感,使其能够不断提升自信心,为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在投掷沙包的教学过程中,某教师依据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合理分组,将全班儿童划分为四个小组,即A组、B组、C组和D组,四组儿童的运动能力依次递减。然后,依据四组儿童的特点,为其设置了具有差异性的沙包投过标志线,A组、B组、C组和D组沙包投掷点到投过标志线的距离依次递减,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儿童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异而引发的挫败感,减少了歧视行为的发生,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了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遇到困难的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向其讲述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历程,使儿童能够明确成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和练习才能够取得优异成绩,进而提升儿童的自信心。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体育教育融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儿童不畏艰苦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能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合理设置运动项目的难度,有利于降低儿童的挫败感。因此,在体育教育融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金仁学.从小学心理特征角度研究如何优化设计小学体育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4):153-154.

[2]樊静,郭飞.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06):546-548.

作者简介:韩伟(1984.06.28)男,汉族,讲师,吉林白山人,任职于吉林省白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研究方向:体育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