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调整机制与城镇化水平

2017-12-27 01:05
社会保障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城乡居民养老金

边 恕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调整机制与城镇化水平

边 恕

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距离真正满足居民养老需求还存在待完善的空间。本文运用ELES模型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划分了需求的上、下限,得到测算期(2002—2015年)的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替代率;且基于替代率,设计了居民养老金城乡统筹的三种方案:分别是“双下限”方案、“城下农上”方案和“双上限”方案;之后通过柯布—道格拉斯型调整函数,得出三种方案下的物价与收入指数权重,并基于该结论对2018—2050年城乡居民养老需求进行了预测;最后结合城镇化率,测算了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所适用的养老金给付标准。

基本养老需求;适度替代率;城乡统筹方案;调整机制;城镇化率

中国政府2009年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2010年开始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两项制度运行之后迅速扩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全民的覆盖。由于两项制度在资金筹集、缴费档次、给付水平、补贴方式等环节具有趋同性,政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于2014年实现了两项制度的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全民养老安全网”的重要标志。该制度的运行卓有成效:首先,普惠性基础养老金给付制度运行稳定。城乡居民在达到60周岁以后,都可获得基础养老金给付。其次,基础养老金给付标准得到了提高。2015年以来,制度规定的全国基础养老金标准已经由实施初期的55元/人/月,提高到70元/人/月;从政策执行情况看,基础养老金实际水平远高于制度规定的标准,2015年达到约119元/人/月。第三,参保人数增加明显。2015年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50472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了365万人。①韩秉志:《去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日均增1万人》,《经济日报》,2016年3月27日第1版。第四,各地区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个人账户缴费的补贴力度。针对个人缴费档次提供累进式财政补贴,使补贴水平普遍高于制度规定的30元/人/年的标准。

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平稳,但也存在着对制度运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基础养老金给付标准较低且缺乏科学的制定依据;给付标准的调整机制不明确;缺少与城乡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统筹思路。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政策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制度的建立与扩面上,完成了制度“从无到有”并使其融入到社会保障整个体系的任务。较低的养老金标准使该制度实际只承担了城乡居民的部分养老责任,是否调整养老金则主要取决于当期政策走向或财政资金充裕程度。从以上问题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要为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一个目标值,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基准;要构建调整机制,使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实现养老金给付水平的阶梯式提升,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基本养老需求。基于此,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设计进行修正,以达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

一、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需要考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与收入水平相挂钩的养老金替代率、与城镇化率相关联的城乡养老金统筹阶段等问题。

首先,需要判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项目及水平。基本养老需求是指老年居民生存或基本生活的物质及精神产品需求。养老需求在纵向时序上是与青年时期的生活需求有密切关联的,但也并不是年轻时期需求的自然延伸,而是老年时期为维持生命延续并保持相对满意的生活质量所必须的核心生活支出。养老需求在横向截面上,因个人偏好或生活习惯的不同,具体项目有明显差异,但其核心要素是保持基本不变的,即衣、食、住、医、文教娱乐等基本需求的核心生活项目。在城乡养老需求上,尽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及消费习惯有较大差异,但在面临老年生活时普遍会选择具有相同性质的消费项目。养老保险制度的给付原则是“保基本”,因此本文将“基本养老需求”等同于“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在分析养老金替代率时,要从收入与养老需求的角度判断替代率的合适水平,这就是养老需求适度替代率。替代率是衡量养老金水平和老年保障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学界对此存在多种解释,包括以本人退休前工资为基准的替代率、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准的替代率等。本文所使用的是需求替代率指标,指城乡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与同期城乡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基本需求具有多层次性。本文将多个需求层次加以合并,构成了以食品为基础的最低需求,称之为“城乡居民食品线”或者“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下限”;以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为基础的高等级需求,称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或“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上限”。因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是由上、下限需求水平构成的一个空间。在这一前提下,养老需求适度替代率是指养老需求的上、下限分别与当期城乡人均纯收入比值。二者构成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替代率区间。

其三,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率的提高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将产生重大影响,其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在种类及数量上会出现趋同性。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者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指一个地区常住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村居民将迁入城镇定居,其消费观念和水平会直接受到城镇居民的影响,并产生对养老需求的刺激效果。消费示范效应的存在,会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均等化和消费结构的趋同化。从这个角度看,养老需求的变化会与城镇化进程产生比较密切的联系。城镇化将不仅是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出现的客观现象,而且会成为推动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提升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二)文献综述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运行之初就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对该课题所开展的研究,既有制度模式选择的定性研究,也有对运行状况和问题的跟踪调查,还有基于数理模型的优化分析。其中涉及基本养老需求、养老金替代率及适度水平、城镇化测度与进程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方面,前期研究初步探讨了需求上、下限的种类、水平及改革方案。Chen认为,中国社会和家庭的变化,使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个人在满足养老需求方面应承担更重要的责任。①Sheying Chen, "Ag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ublic Policy Perspective," Ageing International, 2009, 34(3).徐强、王延中将养老需求下限定义为衣食支出、上限定义为衣食住支出,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并探讨了财政补贴的适度性。②徐强、王延中:《新农保公共财政补助水平的适度性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封铁英、董漩以需求为导向测算了新农保制度的筹资规模,并对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上一年物价指数为基础养老金调整依据的建议。③封铁英、董漩:《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规模测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筹资优化方案设计》,《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期。Du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考察,认为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地区差异大及“未富先老”等问题,迫使我们必须从老年人养老需求角度来研究复杂多样的现实。④Peng Du,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and Old-age Support for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Elders in Mainland China: The Changing Roles of Family and Government," Ageing & Society, 2013, 33(1).刘海宁对“保基本”的含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应于城乡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以“保基本生活”为目标,构建指数化调整方案的建议。⑤刘海宁:《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调整研究——以“基本生活”保障为统筹目标的思考》,《经济经纬》2014年第5期。尹海燕、海龙分析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项目构成,对养老需求的上、下限进行了划分,并测算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水平。⑥尹海燕、海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评估与厘定》,《西北人口》2015年第3期。王立剑、叶小刚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针对陕西省城乡居民的养老需求,设计了“先缓后快”“一步到位”“立足目标”三种基础养老金调整方案。⑦王立剑、叶小刚:《需求导向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方案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 在养老需求替代率及适度水平方面,前期成果研究了养老目标替代率及城乡协调的衡量指标。Calvo等认为中国政府在经济欠发达、传统文化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应该合理控制养老金支出规模,需要对替代率进行调控,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①Esteban Calvo, John Bottinger Williamson, "Old-Age Pension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Pathways: Lessons for China from Latin America,"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8, 22(1).IMF在对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注养老金替代率、控制养老金支出水平过快上涨以保持财政稳定的建议。②IMF, "The Challenge of Public Pension Reform in Advanc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IMF Policy Paper, http://www.imf.org/external/np/pp/eng/2011/122811.杨翠迎、郭光芝设计了新农保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模型,一方面判断了养老金替代率合意区间,另一方面得出了养老金的提高应略高于收入增长的结论。③杨翠迎、郭光芝:《各地新农保养老金及补贴标准合意增长水平研究——基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薛惠元利用交叉替代率测算方法,对新农保能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行了研究。④薛惠元:《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张华初、吴钟健提出了盯住替代率来设计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以及按比例确定个人账户财政补贴标准的建议。⑤张华初、吴钟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财政投入分析》,《经济评论》2013年第2期。穆怀中、陈曦利用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等要素设计了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构建了城乡养老保险“适度系数”和“梯度协调系数”,以期实现居民养老金制度的城乡协调。⑥穆怀中、陈曦:《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经济学家》2014年第9期。

3. 在城镇化测度及进程的研究方面,前期成果分析了城镇化速度,构建了城镇化模型并预测了中国未来城镇化率。简新华、黄锟对我国城镇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认为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基本合适,城镇化率将以年均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⑦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朱孔来、李静静用城镇化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度时序数据,构建了VAR模型,利用横截面、时间和指标的三维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⑧朱孔来、李静静等:《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9期。武洁、权少伟对城镇化率的定义、统计标准、常用的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测算了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⑨武洁、权少伟:《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统计与推算方法探讨》,《调研世界》2013年第7期。

综上所述,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城乡居民养老需求内涵及水平、替代率以及与其相关的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前期研究,为更深入地分析该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前期研究还存在一些缺憾:(1)是否存在与人均收入挂钩的适度替代率?学术界并没有对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的适度替代率做出明确测算,没有考虑该比率变化的适度范围,从而不利于确定合理的养老金给付水平。(2)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与哪些经济参数挂钩,准确的比例是多少?学术界尽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探讨了调整机制问题,但往往是从主观角度对物价和收入两个经济参数设计组合。这容易导致所设计的调整机制与现实情况发生背离。(3)如何将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与城镇化进程加以统筹,以更好地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运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无论是单方面地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依据设计较低水平的养老金,还是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依据设计较高水平的养老金,都是以某个群体的公平来掩盖整体的相对不公平。因此需要从城乡统筹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设计更加合理的养老金给付方案。

本文以学界的前期成果为研究基础,基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之前的历史数据,从城乡居民基本需求的角度设计了三种方案,测算相应的城乡居民养老需求适度替代率,并设计养老金调整机制中的物价与收入组合结构;在对居民养老需求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速度,探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运行的阶段。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水平测定、适度替代率及方案设计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水平的测定及适度替代率

1973年经济学家C.Liuch设计了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模型)①Liuch Constantino,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3, 4(1).。该模型的形式是:

式(1)中,Pi指第i种商品的价格,qi指第i种商品需求量,ri指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I为收入,βi指第i种商品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是除基本需求之外的超额消费。将式(1)变形为:

将式(3)变形为

《中国统计年鉴》中将城镇居民分为最低收入户、较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较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七种类型,将农村居民分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五种类型;将居民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共八类。本文利用相关年份的八类支出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参数αi和βi,并将所求参数和当年纯消费支出I′代入式(5)来对我国城乡居民基本需求上限进行测算;同理,对城乡居民基本需求下限的判断来自于食品消费,需要分别计算城乡食品消费的∑αi、∑βi,结合相关年份的食品消费支出,来求得城乡居民食品线。②边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阶梯式救助与负所得税机制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1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金额及替代率(单位:元/人/月)

由表1可知,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下限由2002年的78.76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311.95元/人/月,年均增长率为11.69%;上限值由2002年的254.01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935.84元/人/月,年均增长率为10.58%。从养老需求上下限看,城镇养老需求上下限区间由2002年的78.76—254.01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311.95—935.84元/人/月。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下限由2002年的34.36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142.77元/人/月,年均增长率为7.41%;上限值由2002年的76.42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361.69元/人/月,年均增长率为12.41%。从养老需求上下限看,农村养老需求上下限区间由2002年的34.36—76.42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142.77—361.69元/人/月。

在替代率方面,2002—2015年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下限的替代率在12%—13%之间波动,均值为12%;基本养老需求上限替代率在35%—40%之间波动,均值为36%;同期,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下限的替代率处于11%—17%之间,均值为15%,基本养老需求上限替代率在37%—39%之间变化,均值为38%。由此可以判断,2002—2015年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替代率的适度区间约为12%—36%。同期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替代率的适度区间约为15%—38%。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适度区间的相对比例要比城镇居民稍高,说明农村居民从收入中用于基本需求支出的比例要高于城镇居民。这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额外消费不足及资金积累能力缺乏等现实。

(二)基于居民养老需求的城乡统筹方案设计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可知,一些学者从居民消费差异的角度,认为城乡养老需求具有相对性,主要是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文化风俗或者地区差异等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所获得的基础养老金应是不同的①杨翠迎、郭光芝:《各地新农保养老金及补贴标准合意增长水平研究——基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或者认为城乡居民养老金均等化并不是保险水平绝对相同,而是相对水平上的协调②穆怀中、陈曦:《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经济学家》2014年第9期。。这些观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价值,但是本文从取消对特定群体的歧视性政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角度认为,在现实中应该逐渐趋近并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的统一。根据该思路,绘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区间,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适度区间(单位:元/人/月)

根据图1中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三种城乡居民养老金统筹给付方案:分别称为“双下限”方案、“城下农上”方案、“双上限”方案。三种方案的设计思路如下:

1.“双下限”方案

该方案由城乡居民双方的养老需求下限构成,是城镇居民基本需求下限与农村居民基本需求下限的组合,即城镇食品线和农村食品线组合在一起,以城镇化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城乡居民最低限度养老水平的组合方案,从理论给付标准看,也是一个与目前现实政策最为接近的方案。考虑到福利刚性、资金压力及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这一方案在当前具有现实性,是现实制度所应参考的理论标准方案。

2.“城下农上”方案

该方案是城乡居民的一个养老需求下限值和一个上限值构成,是城镇居民基本需求下限和农村基本需求上限的组合。这是由城镇食品线和农村基本生活线所构成的中等限度养老水平的组合方案。具体的标准是以城镇化率为权数的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上、下限均值。图1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农村居民基本需求上限(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线)几乎与城镇居民基本需求下限(即城镇居民食品线)重合,说明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仅仅等同于同期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可见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差距。由于这两条几乎重合的线是城乡居民现实生活中都能够达到的、客观存在的消费线,因此由二者的均值所确定的需求水平,将易于被城乡居民接受。

3.“双上限”方案

该方案由城乡居民两个养老需求上限构成,是城镇居民基本需求上限与农村居民基本需求上限的组合。这是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线和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线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高水平给付方案。具体标准是以城镇化率为权数的城乡居民需求上限的均值。这一方案需要在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或者有很大改观的前提下来实施。

本文认为,担负着满足养老需求任务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果能够实现养老金标准与居民养老需求相互契合的目标,则该制度就是一个得到优化的合意制度。这需要测算三种不同方案下的适度替代率,以作为政策设计时的参考基准。为确定兼顾城乡相对客观的结论,就需要找到能代表城乡两类人群的指标。在众多指标中,城镇化率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城乡居民变动情况及其人口比例,因此以该指标为权数可以更科学地确定城乡统筹时的居民养老需求。对城乡统筹下居民基本养老需求的测算,可以用式(6)表示:

式(6)中,Ei为城乡统筹方案下的人均养老需求;i=1,2,3,分别代表三种方案。k为城镇化率,X为城镇居民的人均月度养老需求,Y为农村居民的人均月度养老需求。根据式(6)进行具体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以城镇化率为权数的三种方案下基本养老需求和替代率

通过对三种统筹方案中给付标准的计算,得到各方案下的均值,将其作为可以参考的理论给付标准。尽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是在2014年,与之相关的新农保制度最早于2009年10月开始实行,但并不影响对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之前养老需求的评估,而且正是对制度运行前情况的分析,才更可能反思当前制度在给付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在“双下限”方案下,2002年城乡居民每月人均养老需求标准为52元, 2015年提高到236元,其对应的替代率在12%—14%之间波动。在“城下农上”方案下,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标准由2002年的77元提高到2015年的334元,所对应的替代率在18%—20%之间波动。在“双上限”方案下,2002年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标准为146元,2015年提高到678元,相对应的替代率在31%—41%之间波动。为确定适度标准,可以将变化比较稳定的替代率作为衡量依据。将历年替代率的均值看做是各方案下的适度替代率,以便政府决策时作为参考。经测算可知,2002—2012年间,“双下限”方案的适度替代率均值为13%;“城下农上”方案的适度替代率均值为19%,“双上限”方案的适度替代率均值为36%。当然,这只是测算时期内的适度替代率水平,并不表明未来也要采用这一替代率。这是因为适度替代率的变化趋势是缓慢下降的。一方面,作为替代率分子的居民养老需求,从性质上属于基本需求范畴,消费项目以及水平比较固定,不会出现很大的增长幅度;而另一方面,作为替代率分母的人均收入,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这就导致了替代率整体较低且不断下降。因此在对未来的养老金适度替代率进行测算时,需要对政策出台临近时段的生活需求项目及金额进行研究和测算,以确保得到符合当期现实需求的结果。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及三种方案下的调整比例

根据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可知,对养老金标准进行调整需要考虑物价、收入或者两者组合的变动情况。以物价和收入的组合变动作为指数化调整依据,能够对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做出综合性考虑,在指标选取上具有全面性,因此本文采用了组合调整指数。其中对物价因素选取了直接影响养老金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收入因素选取了人均纯收入指标。以下设计柯布—道格拉斯型函数,对物价和收入两个因素在养老金给付中的贡献率进行测算,从而测度物价和收入因素在不同的养老金给付方案中的合理构成比例。

设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公式为柯布—道格拉斯型函数:

式(7)中,Ppension为养老金给付标准,Rprice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Iincome为人均纯收入,α和β分别代表物价和收入两个参数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影响弹性。

对式(7)作对数变换,可得:

对《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6)的物价指数和人均纯收入数据取自然对数,作无量纲处理,然后依据本文中三个方案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三种方案下的物价与收入组合调整机制

由计量结果可知,“双下限”方案下对养老金进行指数化调整,合理的调整结构应该是7∶3,即调整指数中物价份额占70%,收入份额占30%。“城下农上”方案下的指数调整结构为4.5∶5.5,即调整指数中物价份额占45%,收入份额占55%。“双上限”方案下的指数调整结构为4.4∶5.6,即调整指数中物价份额占44%,收入份额占56%。

四、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统筹的互动分析

(一)城镇化率测算方法及趋势预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将呈现出趋同的变化,归结到基本养老需求方面,城乡居民差距也会不断缩小。这一过程与城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居民需求差距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自建国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曾远远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接近世界同期52.1%的平均水平。在对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测算上,主要存在三种测算方法,分别是曲线拟合法、经济模型法及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其中,曲线拟合法是将城镇化水平设为因变量,城镇化起步初始值、城镇化率增长幅度及时间作为自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相应参数,进而推算城镇化水平。该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初始值。研究表明,如果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预测,其结果与目前的城镇化状况最为接近。经济模型法主要基于经济增长是城镇化重要推力的思路,通过估计作为自变量的GDP对作为因变量的城镇化水平的弹性,来对未来的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由于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变化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因此测算二者关系的历史数据要绵延数十年,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国内外机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这样才能得到一个相对精确的城镇化率预测值。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是将城镇化率作为因变量,城乡人口比作为自变量,将历史年份下的城乡人口比和初始状态的城乡人口比赋予不同权重,再加入时间间隔因素,来估算城镇化率。

三种预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曲线拟合法对城镇化初始值的选择不同将导致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经济模型法的难点是如何确定比较准确的未来经济增长率;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对历史年份与初始状态的城乡人口比赋以合理的权重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对三种方法下的测算结果进行折中处理,以使结论与现实的偏差最小。根据不同方法得到的未来城镇化率分别为:曲线拟合法年均增幅为0.876%,经济模型法年均增幅为0.87%,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年均增幅0.627%。将三者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综合预测的城镇化年均增幅为0.793%。基于该结论,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在2020年达到60.34%,2030年为68.38%,2040年为75.37%,2050年为82.67%。①高春亮、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第4期。

(二)基于收入与物价预测结果的城乡养老统筹方案给付额与替代率

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与城镇化进程开展协同研究,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城镇化率的预估;其次,对“双下限”、“城下农上”、“双上限”三种方案下未来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的预估;第三,从三种方案下基本需求与同期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得到适度替代率;第四,将城镇化率以同期的适度替代率为基准进行折算,得到每一城镇化率所对应的替代率,从而对基本养老需求的城乡统筹阶段做出判断。

中国2002—2015年物价指数年均增长率为2.73%,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1.91%。②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6年。考虑到我国经济已进入了常态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此外物价变动更加平稳,因此要对未来的收入和物价作合理性预设。收入取决于未来的经济增长情况,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做了如下预测:2011—2020年均GDP增长率在7.7%左右,2021—2030年为5.5%,2031—2040年为4.3%,2041—2050年为3.5%。③游芸芸:《高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2027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经济体》,《证券时报》,2009年11月3日第3版。根据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速现实情况,本文将2018—2020年GDP年均增速调整为6.9%,其他年份增长速度与奥尼尔数据保持一致。此外,将历年GDP增长率由2018年6.9%线性下降到2050年的3.5%,以避免完全按照奥尼尔预测值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在物价指数变动方面,2002—2016年物价指数年均增长率为2.73%,考虑到政府和学界一般将物价年增长率控制在3%及以下作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标准,因此本文将物价指数的长期增长率设定为年均3%。根据以上的参数假设以及城乡养老需求方案的调整机制,可以对2050年前城乡居民养老需求及其替代率进行预测。结论如表4所示。

在“双下限”方案下,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由2018年的每月人均267元增长到2050年的815元,年均增长率为3.57%;“城下农上”方案下的每月人均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由2018年的388元增长到2050年的1368元,年均增长率为4.05%;“双上限”方案下的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由2018年的每月人均788元增长到2050年的2793元,年均增长率为4.07%。相对于养老需求绝对数额的不断增长,养老需求替代率却缓慢下降。“双下限”方案的替代率由2018年的12%下降到2050年的8%;“城下农上”方案的替代率由2018年的17%下降到2050年的14%;“双上限”方案的替代率由2018年的35%下降到2050年的28%。替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测算养老需求完全依据测算起始点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具有时效性的局限:一些当前被认为是超出基本需求的养老产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能在未来成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基本构成部分。但由于对未来的养老需求项目与层次无法作出准确预测,就使得对养老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估计不足,进而导致预测的替代率下降。

表4 三种方案下的城乡基本养老需求及替代率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与城镇化水平互动分析

基于城镇化率的预测结果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三种方案的预期替代率,可以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具体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城镇化率与基本养老需求三种方案的匹配阶段

图2中暗含了一个假设前提:即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替代率与同期的城镇化率相对应,且二者的匹配是合理的;此后二者的变动将遵循各自的发展趋势并相互对应。假设以2018年折算后的城镇化率和同期的“双下限”养老需求为基准,对养老金调整的政策从2018年开始执行,则三种方案下的城乡养老基本需求的适度替代率不断下降,在不同年份与城镇化率线相交,构成了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为2018—2033年,是由“城镇化率+‘双下限’方案”的交点与“城镇化率+‘城下农上’方案”的交点构成,表明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水平下,养老金标准应该至少达到“双下限”方案的设计水平,但不超过“城下农上”方案水平;第二区域为2034—2050年,所含区域从“城镇化率+‘城下农上’方案”的交点出发,超过了“城下农上”方案,但低于“双上限”方案。表明在这一阶段,养老金标准至少应该达到“城下农上”方案所设计的水平。由于第二区域的养老金标准始终未能超过“双上限”方案水平,可以认为从与同期城镇化率相互匹配的角度看,至少在2050年前是不应超过“双上限”方案的。

五、结论及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认为目前该制度的运行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给付标准低、缺乏明确调整机制以及与城乡统筹发展不协调等问题。①刘苓玲、任斌:《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参数调整与基金平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6年第1卷。基于此,本文首先运用ELES模型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的上、下限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测算期(2002—2015年)的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替代率。研究结论为:城镇居民养老需求下限的替代率在12%—13%之间波动,均值为12%,养老需求上限替代率在35%—40%之间波动,均值为36%;农村居民养老需求下限的替代率处于11%—17%之间,均值为15%,养老需求上限替代率则在37%—39%之间变化,均值为38%。总体来看,农村居民养老需求替代率水平要比城镇居民稍高。我们基于城乡居民养老需求替代率结论,并以同期的城镇化率为权数,设计了居民养老金城乡统筹的三项方案: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二者的食品线构成“双下限”方案;由城镇居民食品线和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线构成“城下农上”方案;由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二者的基本生活线构成“双上限”方案。随后,论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型函数,对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三个方案的调整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双下限”方案的物价与收入权重分别为70%和30%,“城下农上”方案的物价与收入权重分别为45%和55%,“双上限”方案的物价与收入权重分别为44%和56%的结论,并利用该结论对2018—2050年三种方案下的城乡居民养老需求进行了预测。我们利用曲线拟合、经济模型及城乡人口比增长率三种方法测算并加以综合,得到2050年前的城镇化率预测值,并对同期的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作出合理性假设,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三种方案下的城乡基本养老需求金额及其替代率。出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统筹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的目的,本文结合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三种方案,设计养老金给付调整阶段。研究结论表明,城镇化率线与三种方案线将构成两大区域:在2018—2033年的第一区域内,养老金标准应该至少达到“双下限”方案水平;在2034—2050年的第二区域内,养老金标准应该至少达到“城下农上”方案水平,但在2050年前不会超过“双上限”方案水平。

(二)对策建议

首先,预估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当期养老金给付标准。利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对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的上、下限作出准确测度,用以判断养老金给付的合理区间。①杨俊:《“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最优缴费率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17年第3期。尽管现实中可能存在对福利刚性以及养老金收支、财政资金支付压力等方面的考虑,使现实养老金给付标准不一定与理论标准保持一致,但理论标准代表了政策执行时有必要参考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其次,“小步走、快转弯”设计阶段性提升养老金给付标准的方案。所谓“小步走”是指,在持续提高养老金给付标准的同时,每次调整的幅度不易过大。“快转弯”是指结合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将养老金标准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需要对养老金给付阶段进行科学设计,构建起“低、中、高”多层次的调整阶段。

第三,确定合理的养老金给付调整机制,找到物价指数和收入指数的合理比重。②宋晓梧:《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成本与政策调整取向》,《社会保障评论》2017年第1期。要对养老需求与物价和收入参数的相关性作出科学测算,确定三者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调整未来养老金标准的依据。

第四,以城镇化率为依据,构建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互动机制。要将居民养老金的城乡统筹看作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对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将阶段性调整城乡养老需求标准与相应的城镇化水平相结合,进而得出与当期城镇化率相吻合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实现城镇化与居民养老需求的和谐统一。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asic Pension Demand,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Bian Shu
(Research Center of Economic Politics of Transition Countries, Liaoning University,Liaoning 110036, China)

The basic pension scheme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achieved the goal of e ff ective supply,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depth study on the pension needs of residents. Although the system has some achievements,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implemen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ELES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s of the basic pension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o calculate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the basic pension needs in the measurement period (2002—2015). Based on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pension demand, this paper designs three schem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ension schemes: "double lower limit" program, "urban lower limit, rural upper limit" program and "double upper" program.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schemes, with Las Cobb Douglas function adjustment, the price and income index weights of the three schemes are obtained, and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the paper carries out a forecast of 2018—2050 year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nsion needs.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nsion payment standards in di ff erent stages of urbanization.

basic pension demand; moderate replacement rate; plan to integrate urban and rural schemes; adjustment mechanism; urbanization rate

杨建敏)

边恕,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和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社会保障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人口与社会保障。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李东阳、黎蔺娴参与了本文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养老金与财政动态契合的视角”(14JJD630012);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适度给付与财政补贴动态契合的辽宁‘城乡保’制度优化研究”(L14BSH007)。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城乡居民养老金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养老金并轨之门缓缓开启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