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生”课堂 提升核心素养

2017-12-27 17:25董青
江苏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情感体验学生主体

【摘 要】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的要素之一是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坚持确立生本理念,让教师“不见自我”,放飞学生心灵,追求灵动、生动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文本、对情感的体验,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

【关键词】课堂文化;生态;学生主体;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41-03

【作者简介】董青,江苏省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江苏泗阳,223700)副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教会人们生活,而且教会了人们应该怎样生活。课堂文化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生活方式,它制约并限制了师生在特定范围内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表现。吴康宁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师生作为集体主体以课程为中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规范、行为方式、思想及价值观念的整合体”。[1]学者李斌及孟凡丽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课堂教学文化实际上就是在课堂环境当中,由老师与同学们在教学、生活、学习及交流等诸多领域的互相作用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及精神的主要产物與创造的整个过程,其属于一个层次较多的有机复合体。[2]

生态课堂实际上就是将学生作为基本主体,重视每个学生自身的需要、意识及欲望,同时兼顾学生个性方面的发展,利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全面实现教学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高度统一的有效课堂。生态课堂明确强调要让学生茁壮成长,尽最大努力适应学生个性方面的发展,从“生本”“生动”而至“生命”,最终使语文课堂演变成理想及文化课堂,为学生们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一、确立“生本”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项主要环节,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以及交流能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生本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文化构建的基础。人的发展起点不是零,存在着它自身发展的所有依靠,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思维、语言创造以及学习的本能。孩子是自然的学习者,有着一定的潜能。因此,语文课堂要帮助学生调动自身力量,进而产生语文教学一项全新的动力方式以及制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做生命的牧者,不做拉动学生“吃力不讨好”的“纤夫”。

落实生本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上以及根据同学们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和教师处在同等的位置上,甚至有意“放低”教师的位置,进而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并且激励学生在课堂当中勇于发言,以互动式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以此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推动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真正落实在生本课堂当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针对小学孩子年龄小、好奇心重、探求知识的欲望强等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激励这些孩子们的自我发展。”我们要把“人”放在首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也具有情感以及灵敏的思维。眼里的这一个“人”存在一定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的本义实际上就是推动人的整体发展,我们应当运用适合的方法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内心,进而引领他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二、追求“生动”的教学呈现

“生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这个解释从两个方面说出了“生动”的内涵,一是具有活力,二是能感动人。而这两个方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具有活力”是外在的,是表象,“能感动人”是内在的,是实质。其中,“动”既有“形动”,更有“心动”。

语文课堂不是空洞的说教和语言的解析,而是融入情感的生动活泼的文化画卷,同样还是对这些孩子们生命的哺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即素质的塑造。语文课堂应当存在着极大的情感价值,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收获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生动不仅包括学生外在的情感流露和课堂参与,还包括内在情感的顿悟和升华,这是课堂生动的内外表征。生动的语文课堂就应当全面重视孩子们的生命世界,进而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成长。

情智语文创立者孙双金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时,在同学们读懂了文本的意思后,逐渐引领同学们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师:互相沟通,可以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何与汪伦给我的情意无法对比?

生:李白有太多不舍,那么他为何却要离开呢?

生: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生:为何要在李白离别时才来呢?

师:想象你们是汪伦,会有几种可能?

(学生分小组讨论,而后交流。)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汪伦是在桃花潭将李白接来的,因此就故意在桃花潭送他,进而使李白难以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

生:很有可能是李白根本就没与汪伦说,不过后来汪伦了解了就急忙赶到桃花潭去给他送行。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一样的,我就喜欢听到不一样的,看看你们是否能猜出。

生:我们通常送亲人则是在家里送,汪伦则故意不在家里,尤其是在临走时送,这给李白留下了十分清楚的印记,让他可以更好地记住汪伦。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endprint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

这一环节,通过孙老师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耀,尽管受一堂课时间的限制,但还是先后产生了“冯家的观点”“徐家的观点”和“想象超出一般”的观点,这就是生动课堂的创造,是生动课堂的生成,是“生”的表现,是有“一”而生的“二”,是“二”而生的“三”,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更使学生迸发了一种生命的活力,不仅使学生充分“动”了,更使课堂“生”的目标得到了落实。

三、追求“生命”的丰盈体验

正如刘惊铎、姚亚萍在《生态课堂的模式与理论》中所提到的,目前的教育严重欠缺体验,著名诗人纪伯伦也曾这样说道:“我们走得太远了,已忘记当初的出发点。”相关媒体在不久前曾刊发《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这篇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生态体验的關键性。而语文课堂就是师生生命的重要体验,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唯有情感的血液灌满知识的肌体,知识才会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情感不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反映方式,而且还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完全适应人的基本需要及社会要求所形成的特殊体验。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应该依照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注重挖掘教材中极富感情的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了解、研究与品味等,对师生的心灵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陶冶性情。挖掘教材当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使同学们用心去感知,去体会,去研究。教师还要创建和谐与生动的课堂情境,利用特殊的情感魅力,来建造情感沟通的气氛,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去触动学生的情弦,如此才可以使学生在生命课堂当中主动去构建人生价值。

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这句话深刻道出了课堂文化的本质,其本质就是一种唤醒,实际上就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于生命的自觉,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也才是真正的文化课堂。[3] ■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2]李斌,孟凡丽.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学术月刊,2008(8):80-87.

[3]李洪祥.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J].江苏教育研究,201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情感体验学生主体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