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语文者得什么?

2017-12-27 21:41张丽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哈桑阿米尔风筝

张丽霞

近几年,随着高考方向的变革而不断地呼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语文”已然成为莘莘学子“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高考竞争力”,恨不得将语文的所有考点全部收入嚢中,故有人称语文为霸王学科,其地位非比寻常。

试问得语文者真能“得”天下乎?莫非分数已能与天下画等号了吗?

几千年前,孟子先哲便以人为本,提出“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民心,方可得天下。如若真是得語文者得天下,那么唯有得语文之“根”、之“魂”、之“心”者,方取上了“得天下”的敲门砖!

故有几说浅论之!

一、 工具说:得语文之“根”

工具,爱之,用之,爱不释手,用之不穷。语文是工具,如车可行万里路,如筷可尝百家餐。既是工具,便有生熟之别。一回生,二回熟,跌摔滚打,尝试间悟方法,揣摩时遇惊喜,几个、几百个、几千个回合下来,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根”深叶茂,吸力足旺时,工具已然如“空气”般随身左右、无足轻重了。

其一,积累,让“根”系庞大

字词句段、诗词歌赋……主根突出,时时自然“生”,日日自觉“长”。每日与生动灵性的方块字相遇,曲曲或激越、或悠扬、或低沉的音韵,幅幅或明丽、或辽远、或开阔的画卷,股股或伤感、或悲壮、或喜悦的情流,方方或深邃、或高远、或灵动的哲思碎片,在脑中浮现,在心中漫卷……累积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不是机械地堆砌,而是智慧型头脑风暴,是发现新知的喜悦,是探究语言秘密的漫溯,更是探寻中华文化的一份坚守与自觉!

其二,实践,让“根”脉流通

“纸上得来终觉浅”,积累过后,实践可让肚里的语言文字“如鱼得水”。

春遇夭夭桃色,口吟着“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眼前顿感灼灼其华,于是,噙着桃香,笔尖跃动,留下独属于自己眼中的诗意桃花。

阅读《亲爱的安德烈》,过后也试着通过写信的方式与自己的父母将彼此的思想、观念、情感互通、互搏、互激。一同感知不同的心灵归属,一同审视彼此的文化现状,一同探究公平与民主、理想与现实,一同用或深邃或滑稽或幼稚的眼眸,去享受身边的付出与美丽,去冷眼身边的不公与霸权,也彼此用深情的眼帘盛下周遭的弱势现象,敞开心扉谈隐私、谈生死、谈名利、谈艺术、谈美学、谈音乐、谈自由,彼此在心灵深处进行人生的拷问。

……

实践与“躬行”可让文字不再静止,会“活”起来,“流”起来,直通人类心魂。越实践,越觉文字深处新奇,越要持着这“工具”去积累、去发现、去探究;越“躬行”,越觉得语言的博大精深如星空、如唠家常般接地气。故实践让语文“根”脉流通。

二、人文说:得语文之“魂”

文字,借方块阵地蕴情感,凝思想,隐一方态度,缀古今中外万万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因了文字,纵横思想、乾坤智慧集于书册,翻阅之,情感在画面的静动推移下跌宕起伏,咀嚼之,思想在文字的平仄交替中碰撞酝酿。

因了文字,我们的“魂”有了共同的梦想与皈依,正义、道义、仁义化为千古名句渗入魂魄与骨髓,形成中华精神之魂嵌入史册、镌入碑帖中。透过或辛辣、或平和、或浅白、或深邃的文字,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因了文字,才让时空拉近,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世界因不同才美丽,思想是,智慧亦是,容不同,赏不同,和平盛世“百家争鸣”……倾听《论语》,体悟儒家的自觉,在此“自觉”中,我们对世界说,“我就是责任与使命!”倾听《老子》,体悟道家的自然,在此“自然”中,看着天地,我们对每一个神奇的生命说:“遵循规律就是尊重生命!”

“披文入境”,当我们排去尘杂精心阅读时,其实文字已然化作哲人、圣人、诗人在与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启迪着我们的慧心,熏染着我们的心魂。得语文之“魂”,便可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精神高度、人生高度、心界宽度、信念强度……

拜读鲁迅的《祭书神文》,“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酒兮一觞……”我们从一边的“钱神醉兮钱奴忙”、一边的“君独何为兮守残籍”、一边的“华筵开兮腊酒香”、一边的“更点点兮夜长”,感其魂,亲其书,立其志,“甘为俯首”,因情趣不同,钱俗之味在诗句空白处“横眉冷对”……年三十的鲁迅用诗文将魂魄渗出,而今我们拜读时,书神之魂魄更贴入我们的精神境地、心灵深处。

三、生命说:得语文之“心”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故要对我的学生说,“语文这门学科是有生命的。”

语文如师长般伴我们度过十二年的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涯,如挚友般陪我们度过四五年的大学时光,如空气般来到我们生活的当下,滋润画意,丰富诗情。

用心阅读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我们会读出真实人性的剥离与唤回。

关键词一:真实

如不真实,怎会有如此让人流连的画面?哈桑追风筝时的情景仿佛刘翔跨栏般耀眼,哈桑的兔唇,哈桑的笑容,哈桑蹲在地上听故事的镜头一再映入读者的内心。

如不真实,怎会有如此让人纠结的心理?阿富汗少爷阿米尔的缓缓讲述犹如在一层又一层地剥离着自己备受煎熬的内心。

如不真实,怎会有“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温情?为了心中的那个“风筝”,即使被恶毒分子强暴,也要拿回属于“那个风筝”的蓝风筝,无论它是不是值得。

很多读者的评论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阿米尔,其实,阿米尔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人性深处有着许多的不为人道的元素,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影子。

关键词二:剥离

读着《追风筝的人》,心灵深处的“恶”通过文字被剥离着给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番心灵之痛啊?剥得全是阿米尔极度要掩饰的“恶”,面对爱的贪婪与占有,面对强势的懦弱与卑怯,面对善良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当然,面对内心虚伪的极度厌恶与追悔……

正义与懦弱充斥着他,占有、嫉妒这一真实的心理与懊悔、愧疚这一人性的反思让他几经崩溃。二十年试图忘却却无法释怀,当得知真相后的阿米尔重新与父亲鉴定着“罪行之盗窃”这一概念时,才知原来父亲竟是背着“盗窃”名为自己赎罪的那个人。草蛇灰线,绵延千里。读着这样的文字,人性被残忍地真实地纠结地“剥”了出来。

关键词三:唤醒与唤回

此书的价值应该不是“剥离”,而是唤醒与唤回。无论是小的心界,还是大的胸怀。

不知道读了这本书的美国人、俄国人会如何看待人种,如何看待民主与公平,如何看待掠夺与战争。就两本书去思考的话,作者试图要唤回“平等”与“尊严”,作为国家的,作为个人的。前者《灿烂千阳》唤醒的是男女地位的不平,后者《追风筝的人》唤醒的是血统与等级地位的不平,哪怕你们是同一个父亲。

语言文字是有力量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她唤回了人性的良知与尊严,真实的“负疚”“羞耻”“懦弱”“逃避”不可耻,可耻的是忘却,是不知!

阿米尔最后的“赎罪”是真实的,自然的,他没有为了赎罪而赎罪,而是找回了自己原本的正直与善良,找回了自己原本的勇敢与豁达,找回了那个让他一直在意着的浓浓的友情和亲情,找回了做人应有的良知与尊严。

有人说哈桑“愚忠”,我始终没有这样认为,他是真正追风筝的那个人。对文化的追求,近乎于膜拜笃信;对信义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始终如一,信守不变。世间正是因为有了哈桑的真实与自然,才会窥视出人性的“真实丑恶”来,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豁达与释然。

哈桑一直在追着他的风筝,那个会写作的他崇拜的少爷“阿米尔”,他哪里知道,他的少爷阿米尔心灵深处也有他要追的“风筝”。

我们寻找的那个追风筝的人其实是“哈桑”,对于哈桑,“阿米尔”汗颜。最后,阿米尔找到了……

我们其实都是“阿米尔”。

得语文之“心”,便可从文字间寻到真实的自我,领着孩子们寻到真实的“阿米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莘莘学子遇语识文,望抛却“得天下”这“利”,神往之!魂随之!心向之!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桑阿米尔风筝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