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看移情翻译中的翻译伦理

2017-12-27 02:42郭灿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移情

【摘要】本文将翻译伦理与精神分析联系起来,对翻译中译者的移情进行精神分析。通过对探析译者在移情翻译过程中实现翻译伦理的过程,对译者的心理过程进行精神分析。

【关键词】精神分析 移情 翻译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31-01

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体现的是人内心原始欲望;超我是人精神的道德层面;而自我就是起到调控作用的中间层面。而所谓伦理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各种准则,它为各种社会关系设立了典范。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需要遵循翻译伦理——那些规范译者翻译活动的规范和准则。按照移情翻译的翻译准则,译者应该先尽量了解接近作者及他的作品,做到与作者共情,然后再将原作的灵魂和精华传达出来。从这个角度出发,移情翻译的最重要的伦理可看作是“忠实”。

1.译者本我的压抑

总体来说,译者的角色有三种:仆人,叛徒和改写者。在移情翻译伦理的指导下,译者应该充当一个仆人。然而事实是每个译者在翻译时都本能的有创作和自我表达的欲望。而有些译者鉴于他们的个人背景和各种社会原因,会自主或不自主的改变原文。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来,这些译者身上的欲望属于人格三部中的本我部分。译者为了实现移情翻译,就必须尽力了解原文及作者,做到与作者共情,从而才能传达作者的思想。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压抑本我部分,压抑自身的各种欲望及想法。在移情初级阶段译者要做到以作者为中心,感受作者的感受,传达作者的思想,这些都需要译者极度压抑本我。另外,移情翻译的另一层面,是要求译者在翻译后段做到与目标读者移情,尽量选择目标读者能接受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做到无限接近读者。译者在翻译时,对词汇,句型,文体等等的选择都需要以目标读者为中心,这个过程也需要译者在表达时压抑本我。总之,译者在移情翻译中,为了遵循“忠实”的翻译伦理,必须克制和压抑他们想要创作的欲望。

2.译者超我的升华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超我是本我的反面,它包含了我们人的道德观,是非观。明显可以看出超我与伦理有共性:关于翻译这件事,他们都是告诉译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那一部分。所有我们可以说翻译伦理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超我的体现。译者的超我部分一直提醒着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而在移情翻译中,就是要做到移情作者,移情读者,压抑自我,做到“忠实”。一边是超我追求的伦理道德,一边是本我希冀的表达自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处于两难状态。在翻译中就需要不停的问自己“这样翻真的合适吗?那样翻会不会更好?” 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翻,因为超我的警示,又会陷入自责和内疚中。所以可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本我是实现翻译伦理路上的障碍,而超我则为翻译伦理的执行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3.译者自我的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遵循翻译伦理,当译者面临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时,就需要一个中间者来协调,这个中间者就是人格结构中的第三部分——自我。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会在综合现实情况和自身欲望的情况下,尽量同时满足超我和本我。文学创作实际上就是为了最大化的满足创作者精神世界里的创作欲望,然而在翻译中不管译者多么的有创作力,译者都需要背负忠实原文的责任。这就是译者超我层面对译者的限制。 而相反,不管译者超我有多么強大,译者有多么的遵循翻译伦理,译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总是会不时的跳出来,不自觉的怂恿译者忠于自己。所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自我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调整,调整翻译伦理与译者自身欲望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译者想要实现超我层面的翻译伦理,那就无可避免的需要压抑本我层面的改写或者是创作欲望。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每次选择,都是一次人格三部分的内部协调过程,必然经历压抑,释放的过程。每个句子,每个词的翻译都是一场坚持与让步,决心和犹豫,欲望与禁止,本我与超我的较量。

参考文献:

[1]Duan, C. & Hill, C. E. “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 43(3): 261-274.

[2]Freud, S. The Ego and the I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

[3]弗洛伊德. 无意识的结构.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5]罗显克. 中西移情理论之比较.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34-39.

[6]倪愫襄. 伦理学导论.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郭灿(1986-),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移情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