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的“五重视”

2017-12-27 03:01胡建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关键词:重视实效品德与社会

胡建平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加强重视《品德与社会》,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成为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小学 学生 重视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94-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根据小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導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一些学校和教师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把《品德与社会》课程置于“副课”地位,不重视教学检查、评价与研究等。教学方法形式化,教具单一,经常出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课堂的常客”现象,教学缺乏实效。那么如何加强重视《品德与社会》,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呢?

一、重视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外,还恰当地融合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如人文内容、历史知识和文化、地理知识和环境知识等,这些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课前准备是学生必备的一项任务。

1.指明方向——要准备哪些材料

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应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准备材料,给学生明确的方向,学生准备的材料才具有针对性。整堂课下来,教师不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2.指明途径——要怎样准备材料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为了给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应该让学生课前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其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延伸,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注意课程的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如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行为规范评比、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教学时间、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后延伸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二、重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和作业的编排,非常重视三维目标的综合培养。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比较容易,不少教师往往把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为重点,作为重点的一部分是不错的,但它不是全部的重点,还有极少数教师甚至把作业中的一些可以通过书面解答的知识确定为完成教学要求的指标性重点,对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软任务来完成。

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心中要始终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重视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标》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于活动之中。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其基本观念是,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来完成教学任务,但现实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教学方法非常简单,打开课本照本宣科,有文字的随便地读一读,有插图的就一幅图一幅图地介绍图中的人物、场景,读完讲完,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爱、珍爱生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社课,可以采用故事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角色体验法、讨论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而知识性较强的一些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搜集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交流汇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对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是交互使用的。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有许多知识并不强调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强调的是过程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放手,多形式地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要拓展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既重视书面作业是否完成,更应重视后一部分活动作业的完成和完成的达成度,这就要引导学生去设计、去演示、去活动、去探究,让生成的活动资源变成真正的有活力的教学资源。endprint

四、重视与课本相关联资料的拓展补充。

《课标》中指出:“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学习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新的课程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要教好这门课,教师就要拓展许多教学资料,设计许多新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影视图片,直至各种社会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如高年级《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要让学生知道外国列强曾在中国烧杀掠抢,残害生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体会中国曾经山河破碎、家园被劫、人民受辱的悲惨命运。如果教师不去钻研,仅靠教材中给出的文字和几幅图片,照本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借助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学习的需要,有分寸地拓展补充,借助多媒体、图片、资料,补充一些详实的资料,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了解中国曾经遭受到的侵略和凌辱,山河破碎。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重视综合性、多形式的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就其课程性质而言,它不属于学科课程,其评价的主要手段不是考试,而是考查和考核相结合,它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它是以合格和不合格来界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三点:一是重视过程化评价,结合学生成长袋的建立,对每个学生极可能地建立过程化学习档案;二是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家长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参与,角度多样化地评价,言语、非言语的表达,各种作品的信息都要考虑,主要评价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儿童;三是特别要注重对儿童能否健康、安全地生活,能否愉快地、积极地生活,能否负有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能否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四个方面的个性表现。这样的评价才全面、合理、有效。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评价,要采用多形式、开放性的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社会参与评价等形式進行,亦可借助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评价,再加之试卷知识点的测试,这样综合地进行,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2]《新课程学生(下)》2011年第十二期。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12年第Z4期。

[4]《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视实效品德与社会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试谈大理白族自治州对“教育”思想灌输的重视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