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校园精神欺凌

2017-12-27 11:29李雨隆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

李雨隆

【摘要】解决高中校园精神欺凌问题,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的努力,以期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打造青少年的阳光心理,营造具有伦理特性的社会交往文化,创造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高中校园精神欺凌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来探索解决高中校园精神欺凌的办法。

【关键词】校园精神欺凌 价值机理 攻击行为 社会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75-01

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欺凌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一、高中校园精神欺凌产生的原因

1.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

相当多的家长越来越困惑于读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识越多,和家长间的隔阂往往就越深。其实这种隔阂的焦点,就是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相互冲突。问题的关键是总有少数家长的价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和品行上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出于一种原生态的本性,又时刻担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这种两难中的家长,大多学会了通过物质或其他途径来补偿的办法,以此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

然而这种补偿多数情況下被演化成了一种放纵——文化课学习之外的放纵。由于放纵,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正是这种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的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2.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这6份关爱的交汇,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在这个狭小的家庭王国中,孩子是当然的国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动的最高权威。孩子心灵的田园,丧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独尊的莠草没有约束地漫延。

当孩子的心中充彻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之后,他的价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错觉的泥淖中。这种错觉,养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这样的伤害成为了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或是无法应对,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

更严重的是,极端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中就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时时刻刻能站在上风,希望大家都能听命于自己,希望是“老大”。然而,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太多,“老大”却只能是一个,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大家都要做“老大”,学校又不可能来排这样的位次,家长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如何解决呢?只有用从小说和电视上学来的方法,通过“江湖决战”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老大”形成后,其自身又确实能体味到一种满足,其他弱小者为了不被欺凌,或主动或被迫地总要巴结讨好他们。如此,又反过来助长了他们的病态心理需要。

二、解决高中校园精神欺凌的措施

1.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首先,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激发学生与校园的共同感。其次,建设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引发学生与校园的联结感。最后,建设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融入感。教师不仅在学习上关注学生,更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关爱学生,预防校园精神欺凌现象的发生。

2.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严厉禁止武力解决问题,要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不仅能预防欺凌者的产生,也能让受害者敢于及时告诉家长,早日解决校园精神欺凌问题。

3.构建和谐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社会关爱

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要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爱和包容,同时监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在大环境中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三、结论

在社会上,理念存在偏差,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社会还缺乏共识。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对于被告人,实施欺凌的被告人,我们要挽救、教育,但是对被欺凌、被伤害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因为他们,是守法者,更是弱者。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陶盈.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8):177-182

[2]王嘉毅,颜晓程,闫红霞.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54-60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正向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干预的作用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方法探讨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浅析攻击行为
青少年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行为述评
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