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改革研究

2017-12-27 11:29雷小燕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

雷小燕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本文以《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为例,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研究,介绍了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信息化改革实践方向,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的注意事项。信息化和教学要合理结合,不能盲目进行信息化,唯信息化论,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典型实践是混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课程改革 无线网络优化

【基金项目】2017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信息化教学改革专项(项目编号JX 1730)。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221-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技术等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等辅助手段,把实际当中抽象的技能操作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能极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1-2]。

为了配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自2010年起,连续7年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每一届大赛都能吸引大量的老师、院校参加,都能感受到引进新信息技术引起的一波又一波“信息化热”。如何将一波又一波的“信息化热”转变成教学常态,即把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为例,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研究。

一、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化教学大赛热潮的推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当下的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信息化大赛只有部分高职职业院校的少数老师参加,无法做到全员参与,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水平一般;同时信息化环境下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难点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这需要教师具有信息化和课程的整合能力,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薄弱环节,导致多数教师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但应用较少,或只是偶尔应用;再者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部分老师不愿意进行教学改革。

其次,《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是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关系着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实习,但该课程理论知识繁多,课时安排较少,给信息化教学带来难度;多数高职院校该课程教学还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方式多采用老师PPT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多媒体技术单一,不便于学生理解专业术语或名词;同时课程内容落后,使用的教材和讲授的内容多数还是基于3G的网络规划和优化,而市面上普遍采用的是4G网络,与实际相脱轨,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或实习;再者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考核方式是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表现,没有突出实践部分的结果,也没有充分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

最后缺少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信息化课程教学实施需要计算机设备,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免费的微课、微视频制作软件,充足的网规网优仿真软件,配套的规章制度等软硬件条件。现在的高职院校网络速度有限,免费无线网络环境缺失,很多视频无法做到在线播放,同时现在的免费视频有限,大多需要花钱购买,免费微课制作软件功能单一,这大大减低课堂的教学效率,影响教师的实施热情;再者加上通信设备昂贵,多数高职院校只有一套或少数的几套网规网优仿真软件,试验实训都需要分组进行,学生参与度不够;同时移动学习条件不成熟,学生的计算机或网络配置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学生不能随时随地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课程资源,或者进行在线学习;最后跟信息化教学配套的規章制度不完善,对开展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没有对应的鼓励或支持措施,容易影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方向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学习中,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线完成预习内容自测,实现自主化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采取项目化教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想法,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要求学生去在线学习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同时要求利用课上教授的方法,进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造性。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课堂内可以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课堂外可以邀请通信业界专家对学生的学习或操作进行在线点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愿意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自我魅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乐趣。

2.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开始广泛接触和应用大数据。借助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助力教学。课前,前置学习了解学情,收集数据;课中,根据学情切入学习,分析数据;课后,追踪评价学情,反馈数据。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情分析有助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学情分析大数据是资源使用对象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课前学生的在线学习和测试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确定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计划,监管学习行为,课中及时调整授课重难点,根据课前大数据结果及时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心到每一个同学;同时根据课前学生生理或心理学情,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或对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后测评交互行为的大数据,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风格是否适合学生,积极探索寻找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最后积累资源使用对象的学习表现数据,总结不同对象学习能力,不同时期学习情况,为其不断成长提供帮助。

3.优化教师职能

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人物是教师,信息化教学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需要高职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站在教育的前沿,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事物。《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涉及的是移动通信行业,该行业发展飞速,每隔五年就是一个时代的大变革,现在是4G时代,预计在2020年就是5G时代,需要该课程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主动学习新技术,时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只有走在通信前沿的老师才能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通信人才。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信息化发展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技能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最后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所有学生,新时代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和兴趣爱好,跟学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4.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涉及教师、学生、学校、教育行业,是一個全民涉及的事情,为了保障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实施顺利有序进行,需要配套的软硬件条件和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这需要行业信息引领推进,需要优良、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对于《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课程来说,专业知识更新换代快,课程老师需要行业或学校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培训机会,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机会,使教师深入接触通信行业最新技术和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和技能要求。同时初期开展信息化教学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实施需要配套的软硬件条件,这需要行业及学校出台相关的制度或措施来保障教师的根本利益,如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老师提供专业的信息化软件技术支持服务;从职称评审或课时安排上给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老师进行照顾,以解决教师的经济或后顾之忧,激发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创建信息化的学校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习惯。

三、信息化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更丰富多彩,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中要注意信息化和教学的结合,不能过度信息化,或唯信息化论。

信息化教学要注意控制时间,如微课时长以10-20分钟为宜,太长不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太短不利于知识的阐述。不能一堂课引入大量、繁多的信息化手段或方式,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量。不能一门课程每节课都信息化,这会加重学生和教师的工作量,也会让学生对单一的授课形式失去兴趣,掌握老师的套路,同时也会让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捡漏,直接让学生看视频或练习,失去教师引导作用。对不适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知识点或内容也强制信息化的话,使老师的工作重点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而更少关注知识本身,这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同时大量实施信息化教学后,对学生也带来挑战,大量线上线下的学习需要学生时刻关注手机,容易使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养成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线上线下学习也需要流畅的网络,对免费无线网络不充足的大学校园来说,这会加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能把实际当中抽象的技能操作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能极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了便利或好处,但实际教学中信息化和教学结合要合理,不能过度信息化,唯信息化论,更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混合教学模式才是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典型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爱娥.高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信息化课堂教学探析——兼论教师教学创新[J].职教通讯,2017(3):63-65.

[2]蔡冬林,薛海龙.基于大数据方法的学情分析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17-120.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餐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