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材料成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2-27 11:29孙秀伟梁国俐李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课程体系

孙秀伟 梁国俐 李敬

【摘要】本文介绍了材料成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现状,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培养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保证协同培养顺利实施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材料成型专业 校企协同培养 课程体系 评价标准

【基金项目】唐山市社会科学课题(TSSWSKL-10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242-01

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1]。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共同确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材料成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个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主要到相关企业从事生产或科研工作,这就要求更需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对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一、材料成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现状

(一)校企协同培养主要模式

目前,材料成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主要有短期实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其中,短期实习主要是学生在大三、大四的假期或者大四的毕业设计期间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或者自己寻找的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或者几个月的顶岗实习。短期实习中利用假期时间实习,大多时间较短,学生实践操作机会较少,主要熟悉企业文化及企业概况;利用毕业设计时间实习,时间较长,企业会根据需要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实习,并会安排师傅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可以进行双向选择,最终有部分学生会留在企业正式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学校一般会成立卓越计划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学生至少有1年(连续1年或2个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学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招收定向培养的学生,学生每年假期或特定学期都会到企业进行课程实习,毕业后直接去定向企业就业,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

(二)校企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有些企业获利不多,却付出了较多的人力、物理与财力,因此而不愿意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保障校企合作的利好政策,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另外,对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教师是教的主体,要保障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已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2]。但是,目前在很多学校中真正称得上双师型教师的仍是少数,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好多学校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二、材料成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实施方案

(一)校企协同培养的目标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以本科生的培养为主,在知识的深度上相对较弱,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将未来发展对员工的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中,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校企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框架,针对性不强,培养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可以说,课程体系的合理建设是培养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因此,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规划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

应用人才主要按专业的工作要求培养既具有实践能力又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因此,首先要结合企业明确专业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再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体系,这是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材料成型专业具有“材料+机电”的双重特色[3],因此,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包括材料科学又要包括机电知识。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确定专业课程时要充分了解生产企业的需求,在企业的参与下开设专业课程及實践环节来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障碍,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材料成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的评价标准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对校企协同培养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标准应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

知识方面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专业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标准、政策与法规,另外,还要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能力方面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并将它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这些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能力。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对专业的热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

三、材料成型专业校企协同培养运行的保障

校企协同培养需要企业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企业以生产为目的,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国家应出台有利于促进校企协同培养方面的政策支持。例如,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从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以切实保护企业的利益。再者,校企协同培养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协会具有指导、协调功能,企业是直接参与者,高校则处于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保证校企协同培养顺利实施,首先要明确四方面在培养过程中作用,其次要保证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履行各自的职责。

四、结语

校企协同培养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从校企协同培养的目标出发,提出了校企协同培养下课程体系的建设,确定了校企协同培养的评价标准和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宁,孙泽涛.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138-139. [2]李艳姿,陈宏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6):67-70.

[3]柳秉毅.应用型本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93-95.

作者简介:

孙秀伟,唐山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