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互联网金融困境分析

2017-12-27 01:23周南
西部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困境分析互联网金融农村

摘 要:本文从农村金融服务资源分布情况看,不论是金融机构的密度还是提供服务的种类都难以和城市相比,村一级组织的金融机构覆盖几乎空白;其次,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较为单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经济非标准化特点(区域性、季节性、无抵押),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意愿来满足农业企业和农户特殊的金融需求;最后,从资金提供能力和吸收资金情况看,大型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总体上处于弱化的局面,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投入资金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农村资金也存在大量往城市流动的情况。

关键词:农村 互联网金融 困境分析

1.农村金融的困境

(1)互联网化程度不高。截至2016年,国内网民总数已经超过7亿,互联网普及率刚刚过半。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不足三成,规模亦不足2亿;而城镇网民数量超过七成,规模己经超过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差达一倍有余。对网络设备和知识的匮乏,导致对村民使用需求不足,这也是造成部分农村始终不上网的最大原因。根据调研结果,农民不上网的第二大原因是年龄太小"。在中东部地区,电信运营商的4G网络覆盖绝大部分地区,网速够用而且价格逐步下降,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中东部农村地区己经没有上网的硬件障碍。西部边远地区的确存在互联网硬件不足、智能手机普及不够的情况,制约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

(2)金融回报不高。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投资有三大特点: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低。普通的大田种植回报在1-2年,果树类回报周期3-5年以上,比工业和商业的投入周期明显偏长。而且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弱,同时当前的农业保险也不够完善。农业产业投入回报总体偏低,多年来投入农业资金总量及增速都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土地流转后的最近两三年由于包地费用增加、自然灾害频发,江苏地区种植大户过半处于亏损状态,己经导致2016年局部区域出现群体性退租的情况。在其他农业领域也存在类似种植业的情况,产业本身的回报较低,金融回报更难以保障。

(3)征信数据不足。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由此导致交易成本较高,社会生活便利度不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征信数据不足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农村征信数据不足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群体依然是传统的消费观念,没有借贷的意愿也欠缺主动还款的意识;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近两年才陆续开始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但是与城市相比,搜集、评估、查询农村企业与个人的信用数据依然较难,而且数据较为不全面;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是农村征信体系的基础力量,但其征信管理的经验不足、人才不够、信息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农村地区除了农村商业银行之外,缺乏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征信数据来源单一、众多新型组织难以发生信用行为,难以积累信用数据。

2.农村农业特殊的金融需求特点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需求的特点,观点多而且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借贷主体多元化、贷款用途多样化、信贷需求分布较为发散且额度不大和成本较高等几方面特点。还有学者认为把农村金融需求热点总结为季节性、风险性、长期性、零散性和低利性等五个方面。

结合实际情况看,这些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季节性和分散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较为明显。虽然当前农业新技术不断涌现,改善了生产种植的外部条件。但这种改变还是较为有限,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依然是“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而且我国分散的小户种植状况也还在改变之中,种植大户群体已经出现但规模仍未占据上风。包括涉農中小企业在内,这些金融需求都呈现出时间短、需求急、不定期、多频次等特点。

(2)低收益和高风险。目前我国农副产品仍主要以粗加工形式,增加值占比较低,加上农业本身的盈利低,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金融的低利特点。与工商企业相比,农产品供需较为稳定且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完全转变,如果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就会给农民的生产经营生活带来损失,给农村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3)可抵押物少和交易成本高。无论是种植户,还是个体工商户、涉农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缺少抵押物是限制融资主体获得贷款的最大障碍。农户对所经营的土地也只有承包权没有所有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将会推进经营权和承包权的抵押贷款);同时,农村居民的分散居住,导目前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覆盖不足。

(4)差异性和层次性。由于不同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的落差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比如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就像宿州的农民靠种地而苏州的农民靠租房。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差异和收入渠道差异也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差异。

(5)在线(非现金)支付的习惯尚未养成。农村地区现金交易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户的支付结算知识不足,对电子支付认可度较低。二是对农户相关金融结算知识的宣传不够接地气,农户接受度较低。三是缺少专业性为“三农”服务的支付平台和工具。

参考文献

[1] 基于产业链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 訾体益.中国集体经济.2017(11)

[2] “互联网+产业链”:农村金融内生化的新路径[J]. 吴玉宇,杨姗,张蔚怡.西部论坛.2015(05)

[3] 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J]. 孙国茂.理论学刊.2015(03)

作者简介: 周南 (1982-) , 男, 湖南长沙人,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金融管理、高职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困境分析互联网金融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浅析农村电网的改革发展及困境
社会整合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