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三层维度

2017-12-30 10:54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培育传统

胡 颖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000)

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三层维度

胡 颖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000)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文化价值观、文化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整体水平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其文化自信培育尤其重要。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其长度,拓展其宽度,提升其高度,建立三位立体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格局。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维度

当前,全国上下正努力投身于增强文化自信的潮流和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就告诫大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4年12月,习总书记与澳门师生座谈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也寄语大学生要增强文化自信,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大学生当前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时代要求和殷切希望。“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要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大学生文化自信相比文化自信而言,对象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同时也对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从三层维度把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内容、手段、目标等,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贯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培育过程:把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长度

(一)文化源远流长,要溯古及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开启“寻根之旅”,帮助大学生寻根溯源。寻根,首先寻的是中华文化之根。文化似水,文化自信的培育必须追其源,究其流。可以说,文化的渊远程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厚程度成正比关系,文化追溯得越长,则大学生文化自信底蕴更丰厚,反之亦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理顺中华文化脉络,注重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切忌片面化和单一化。要深度挖掘五千年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形成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文化自信。

寻根,其次寻的是文化自信之根。中华民族素来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创造自我,吸收外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中华大地,曾经创造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文明,曾创造过四大发明和中华文字,曾开辟过丝绸之路……这些都是历史上让人足够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然而近代的百年屈辱,建国之初的贫困艰难等坎坷历史逐渐消磨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自信甚至认同。新时代下,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新的先进的文化建设还没有完全跟进,这导致了当代国人尤其是受到了西方多元思潮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正面临一段文化信仰空白期。在对传统文化自信缺失而对新的先进文化自信还未形成时,一些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知何去何从,文化自信逐渐被打磨成文化自闭、自大甚至自卑。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没有认知、认同的国家和民族都难以长久维系,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让大学生从上善若水的老庄之道中学会辩证思考,从汉唐盛世的万丈豪情中感受胸怀寰宇,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史诗中重拾勇敢无畏,从四大发明的巧夺天工中领悟中华民族的勤劳睿智……这些智慧结晶和精神瑰宝,即便是当下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在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之后,同样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起敬仰之情,这将帮助他们找回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找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培育周期漫长,要修身养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实现的,它所需要的周期往往比一般的教育周期更长。其漫长性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更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培育者知识库的丰富、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行为特征和文化教育接受程度五个方面。

其一,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求培育者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更新培育内容和方法。从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与时俱进,不断填充新的内容,这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者提出了挑战,增加了教育和培育的难度;

其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呈现新方式和新特点,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对文化自信的反向消解现象,培育者如何引导培育对象正确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培育其文化自信的前提。伴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一些糟粕腐朽的思想和文化悄然依附在文化产品上腐蚀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不断蚕食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处理好这种潜在的思想危机是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做到的必然工作;

其三,高校教师队伍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引路人,只有先“自信”后才能谈“他信”,他们必须时时充电,保持坚定的自信心,才能引导学生、培育学生。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思想不够端正,对中华文化报以偏见,并将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传播给了学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只有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先进性,确保其自身有坚定的信念信仰,才能再谈及对祖国未来一代文化自信的培育;

其四,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要求培育者摸索其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培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方式、对网络的高度依赖等都远不同于上一辈的行为特征和思考方式。因此,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自信的培育;

其五,培育者必须及时掌握和反馈培育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同辈之间的接受能力差异性把握好力度和分寸,调整教学策略,讲究好培育策略与艺术。

二、培育内容和手段: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宽度

(一)体现内容的丰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宽度必须体现在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上,要积极利用好这三大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和充沛养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悟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内核、发展走向,理解好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珍惜之情,悟透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精神力量、实践经验,理解好党的执政地位哪里来的问题;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笃定之情,悟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理解好社会主义事业往哪里去的问题。

(二)展现手段的多样性

1.文化自信培育要入校园

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场所,既要抓好文化的隐性融入,还要抓好文化的显性影响。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理念和精神内化到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校训校史之中,通过这些既具有文化感又具有现代感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演化成高校师生的心理基础,从而促进文化自信自觉行为,例如赣州市某学校年初通过在校门、教室、走廊、窗台等处贴上了传统的对联和剪纸窗花,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运用好校园广播、海报横幅等宣传媒介,开展对京剧昆曲、经典名著、古代诗词等日常宣传和教育;可以利用好重大节日、大型事件等契机,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赋予新时代意义和形式。例如西南大学利用“二十四节气”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近日以清明节为契机,通过习俗展示、清明讲解、诗词朗诵、互动体验等四部分,展示了射柳、插柳、戴柳环、吃青团、品茗茶等清明传统活动,师生通过亲身参与清明传统习俗,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3];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协会,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关的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原著阅读等,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水平。

2.文化自信培育要进课堂

一方面,高校要进行文化自信“专题讲”。要结合时代特点,以经典文化为线索,破除因时空因素造成的隔膜和障碍,将古老的文化财富转化为新时代的课堂素材,可以适当开设或增加与国学、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的数量或学分,例如通过中华文化礼仪、中华茶艺文化、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高校要进行“融入讲”。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契合性,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进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例如,“原理”课可以找寻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契合性,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纲要”课可以挖掘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从而看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概论”“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来解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活力,进而产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基础”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中华传统道德故事和人物的讲述与介绍,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3.文化自信培育要融网络

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受到部分大学生青睐,借以迷惑大学生,是因为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主要受众,难以分辨这些披上网络外衣的消极文化和思潮,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和改变了文化态度和行为。外来文化及非主流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方式正是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所要借鉴的。因此,必须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不仅取决于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还取决于现代高效的文化传播能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融入网络,要挖掘具有吸引力的展现方式,抢占QQ、微博、微信平台。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在新浪微博上发起“#博雅国学#”话题,开展“40句古诗词之‘最’你都知道吗”“中国古代家训精华”等话题讨论,截至目前,该话题阅读量已达809.4万。无独有偶,中国大学生在线官方微博发起“#在线飞花令#”话题,对国内近百所高校发起飞花令英雄贴,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官方微博纷纷响应,以“风、天、叶、花”等为主题开展网络诗词大会,吸引了大部分在校学生的参与和学习。

三、培育目标: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高度

在此过程中需要调节好两个高度,一个是教育者自身的认识高度,他们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觉主动挖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视野的高度,让他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停留在文化自信认知之上,而且还积极投入文化自信实践当中,能够以包容、理性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文化体验、文化交流、文化比较过程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的重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以积极的文化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一)在世界文化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趋激烈,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还是近邻的“韩潮”“日潮”等,都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大学跟随潮流,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趋之若鹜、盲目推崇,对其文化不假思索全盘学习和模仿,缺乏对外来文化应有的理性态度;部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忽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命力,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民族自豪感持续消退[4]。面对这两种形势,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对内来说,是来源于对自身文化充分了解后,对其蕴含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外来说,是来源于文化在比较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优越性的自信。当前大学生是一个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仅靠单纯的关起门来教育是远远说服不了他们的,我们必须“打开门,迎客人”,巧用外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与认同感,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行为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正确的文化鉴别与选择”[5],得出中国文化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时期的实践和创新,是经得起比较、考验的优秀文化,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资格、有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可以在世界文化展览、邀请外国学者和学生交流的世界文化体验中,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外来文化,进而正确地看待外来文化。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了“泰·精彩”泰国文化体验日,通过泰国服饰、文化、舞蹈等文化体验活动,充分了解了泰文化。

(二)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投身文化实践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归宿就是实现“知行合一”,切忌“知行脱节”。大学生要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去了解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文化实践活动中,承担起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创新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应当自觉担起文化传承责任。能够辩证看待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作为文化弘扬的主要群体,要增加其国内外交流机会,通过海外留学、海外实习、国际交流等形式,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优秀群体,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中华文化不应该简单的照搬和顶礼膜拜,而在于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返本”固然重要,“开新”也必不可少。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挖掘身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资源,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知识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受各类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是一个树立文化理性态度、丰富文化知识、促成文化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培育过程、手段、内容和结果上基于长度、宽度、高度建立多层次、多维度文化育人体系的过程。

综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在多维度的视角下,保持续而不断、博而不浅、高而不贬的态势,最终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李博.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7).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1).

[3] 蔡汶洁.西南大学开展“清明时节忆先贤,传统文化聚正气”系列活动[EB/OL].(2017-4-1)[2017-4-10].http://www.gx211.com/news/20170401/n14910113299484.html.

[4] 柯海娥,李化树,杜高鹏.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与重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73-76.

[5] 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130.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OntheThreeDimensionsofCulturalConfidenc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

HUYing

(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core strength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Their cultural values and behaviors have the direct bearing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As the main front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universities should solidify their length,expand their width,and increase their height,and establish the three-dimens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ivation patter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ivation; dimension

2017-04-20

胡颖(1993-),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9233(2017)04-0060-04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培育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