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

2017-12-31 10:19刘静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句自然段思念

刘静

设计意图: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五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拓展古诗词的好契机。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本课的内容为载体,围绕“苏轼、望月、思念”这几个关键点,引领学生拓展学习了苏轼的诗词、描写月亮的古诗以及思乡的诗句,以期达到丰富学生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拓展学习有关苏轼的诗词、描写月亮的古诗以及思乡的诗句。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启发想象,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拓展学习有关苏轼的诗词、描写月亮的古诗以及思乡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这首歌好听吗?这首歌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动人的旋律,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婉转美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是的,它的作者就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关于苏轼你了解了什么?出示苏轼简介

2.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探究苏轼创作《水调歌头》背后的故事。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 “心绪不宁”之思

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是什么让苏轼心绪不宁呢?

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呢?请同学们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原因,画出重点词句。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

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晚又恰巧是中秋佳节,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老师课前也查找了资料,据资料介绍: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而最亲爱的弟弟却在千里之外,怎能不让苏轼想到从前和弟弟、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引领学生想象说话。

此时的苏轼不禁心潮起伏,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心绪不宁)

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齐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是呀,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可月儿圆了人却再也不能团圆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齐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孤独、悲伤的苏轼是多么思念他的弟弟,他埋怨月亮,还埋怨什么呢?谁能试试看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一下!

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这又是为什么呢?

(1)出示课件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诗句

三、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不仅仅是这一首《水调歌头》脍炙人口,还有很多有名的诗句,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了资料,谁来读读苏轼的其他诗或者词。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我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当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

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形影不离”说话。在探究思念的过程中,我还引導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苏轼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他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学完课文后,我和学生一起交流和品读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一步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猜你喜欢
诗句自然段思念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秋天
秋天的思念
对你不再思念
无尽的思念
美丽的秋天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