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2018-01-01 07:37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西门

韩 笑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言

在《生死疲劳》中,地主西门闹含冤而死后经过几次转世,先后成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带有先天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儿蓝千岁,向读者展现了50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曲折的蜕变史。小说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和民间叙事的形式,说书式地在动物和人的视角中相互转化,向读者述说了中国农村半个世纪的巨变以及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

《生死疲劳》葛译本题目为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008年由美国纽约拱廊出版社首次出版,并于2012年再版。其英译本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国外各大报刊媒体的热议,《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曾对这部大气磅礴、感人至深的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截至2012年7月1日,葛译本《生死疲劳》的销量为10766册[1],至2014年4月,该小说葛译本的世界图书馆藏量达到了668家,电子版共244家,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新增2012版译本317家[2]。根据亚马逊网站116条读者书评显示,葛译本的《生死疲劳》总书评为4颗星,50%的读者给了5颗星,大部分读者认为,小说情节生动有趣,动物的叙事视角十分独特,并对中国上世纪50年来的曲折变迁史有了了解,但也有读者反映阅读中有时无法确定谁是叙述者,无法跟上小说的节奏。

二、葛浩文的翻译观

对于翻译标准,付鑫鑫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葛浩文先生对严复先生所倡导的翻译讲求“信、达、雅”的翻译观持肯定的态度[3]。要做到“信”,就要以原著为中心还要照顾读者的感受,让读者能读懂作品,不让他们因为语言而产生阅读障碍。葛浩文先生曾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The Writing Life一文中表达了自己这一翻译思想。文军在2007年将葛浩文的翻译观概括为四点:翻译是对源语和译入语的忠实;翻译即背叛;翻译即重写;翻译是跨文化交流[4]。对于翻译过程中的“忠实”,葛浩文认为不仅要对原文忠实,还要对目的语忠实,他说道:“知道自己忠实地服务于两方给我带来的满足使我快乐地将中文变成可读性强、接受度高并且畅销的英文读物”[5]。他认为翻译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原文的背叛,“百分之90的翻译作品都是不充分的,原作一旦被译入另一种语言就被改变了”,“大多数作家至少应该宽容那些被赋予了将他们的作品以另外一种语言重写的任务的译者们,因为翻译的本质无疑是重写”。吕敏宏认为这里的重写并不等于改写,并不是对原文的排斥,而是与原文保持一种密切的联系[6]294。他所说的重写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删减和改动上。而且,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信息互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译文应该充分再现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而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葛浩文先生并不拘泥于归化或异化。他曾表示他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是以原著为中心,不能把同一种翻译方法用于不同的作品中,对不同的作品会采取灵活的策略[3]。

三、《生死疲劳》葛译本的翻译策略

(一) 习语的翻译

《生死疲劳》中,方言、俗语、歇后语及成语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让莫言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译者根据情况的不同对这些语言采用了不同的译法。大部分情况下,译文还是保留了原文的习语性,向读者传递了其中的文化含义。

例1.我是癞蛤蟆垫桌腿,硬撑了三十年。[7]337

Like an old toad used up to hold up a table,Istruggled to bearthe weight for thirty years.[8]351

“蛤蟆垫桌腿,死挨”,是一句意义双关的歇后语,倔强单干户蓝脸在国家实行分产到户制之后,对坚持走人民公社道路的洪泰岳说出这句话,前半句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既是自嘲,又带有欣慰的语气。汉语中歇后语的特点是幽默风趣,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相当于是“引子”,通常使用明喻或是隐喻的修辞手法,后半部分则像是谜底,对前一句做出相应的解释。在一定的语境下,人们通常说出前半部分而省去后半部分。译文将原文的隐喻变为明喻,字面上与原文出入不大,既保留了这句歇后语的语言特性,又能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含义。

例2.这小子聪明猴儿,顺着杆子往上爬;见了我就叫干爹,见到白氏就叫干娘。[7]13

He was a smart little pole- shinnying monkey. Hecalled me Forster Father,and called Madam Bai Forster Mother.[8]13

例3.“小黑坛,档次太低了吧!”吴秋香道,“请这样的大富翁喝酒,最次也得小老虎吧!”

“奶奶的,吴秋香,真能顺着杆儿爬啊,”杨七有几分无奈地说,“那就小老虎吧!”[7]331

“Black vat?Too low-class.For friends like this,the leastyou can do is treat them to som e Little Tiger.”

Damn,Qiuxiang,you sure know how to take a hintand run with it,”Yang Qisaid with a note of resignation.“Allright,make it Little Tiger.”[8]349

“顺着杆儿爬”在汉语中有褒义和贬义两层意思,一是指给一个提示或起点一个人就能把事情做下去,二是讽刺人不知进退,脸皮厚。例2中西门闹在收留蓝脸之后,对于蓝脸十分有眼力劲儿的行为十分赞赏;而在例3中,“顺着杆儿爬”是杨七用来讽刺吴秋香的,是贬义的。因此,同一句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语气和含义,译者对此采取了不同的译法。在例2中将“聪明猴儿”与“顺着杆子爬”两层意思结合,形成一句名词性短语,既保留了原文的习语性,更充分地再现出原文蓝脸小机灵鬼的形象。在例3中,译者则直接译出这句习语背后的含义,借助上下文,读者也可体会到小说人物的语气。

例4.出水才看两腿泥!咱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阳光轮着转,不会永远照着你的窝![7]247

You don’tknow your legs are muddy till you step outof the water.The river east for thirty years and west for thirty years!The sun’s rays are on the move.They won’talways shine down on yournest![8]273

这句话出自小说《猪撒欢》部分,杏园养猪厂里的益盟山猪刁小三因看不惯转世为猪的西门闹受到西门白氏的特殊照顾而心生妒忌,说出了上面的话。“出水才看两腿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两句俗语和歇后语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用来比喻某些事情必须到一定的阶段,才能看出端倪。刁小三连用三句习语,表达出心中对西门猪气不忿的心情。译文将“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一句省去不译,使译文更加简洁凝练,在译法上选择了直译。虽然对习语的直译对读者来说不利于理解译文背后的文化含义,但读者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原文语境信息和文化信息有所了解,可见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味地偏向读者,更大程度上是在对读者进行引导。

例5.你可真是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啊。[7]22

You really are stubborn.[8]27

“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是一句谐音双关歇后语,以谐音的方式形容人冥顽不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在这里,译文将源语的文化意境省去,以“stubborn”直接概括了原文的意义,虽对原文实质内容没有减损,读者对译文意义清晰明了,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便无从得知了。

从翻译效果上看,在对习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大多数情况下保留了源语的习语性,通常将其字面意思直译出来,然后再以之后的句子帮助读者了解该句习语真正的内涵。对于同一句习语,译者在充分考虑语境对于习语意义的影响之后,采取不同的译法,或直译,或意译。对于原文中连续出现的意义相似的习语,则有选择性的进行省译。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以及对读者的态度上,既重视读者的感受,同时又注重引导读者对原文文化信息的理解。但在翻译个别歇后语时,译者将其最直接的意思表达出来,使得原句的习语性完全丧失,而读者无从体会。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词、词组以及习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中的乡土味道、宗教信仰和民族色彩。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了解中国的文化、信仰、审美价值观的同时,忠实地传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葛译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不同的译法,主要有直译、音译、意译、省译及多种译法相结合。

例如,转世为驴的西门闹在向读者介绍他为人时救下并收留蓝脸的经历时,说到蓝脸是他转世为驴之前在关帝庙前捡来的孩子,在这里,译者将“关帝庙”英译为“God of War Tem ple”。在中国文化中,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子齐名,他的形象经历了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与宗教神灵演变的过程,象征着忠义,与小说中西门闹大发善心救下蓝脸的善举形成对照。将关帝庙译为“God of War Tem ple”,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只是向读者表明了这是一个战神之庙,庙的主人曾经身经百战、英勇神武,而无法了解庙主人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品质,也就不会把他和西门闹的善举联系到一起了。在对“风水先生”的翻译中,葛浩文先生将其译为“Fengshuim aster”,对于“风水”一词采取了音译的方法。风水先生,在中国是古老而传统的一种职业,“风水”,也叫堪舆,古时人们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风水先生的主要工作就是依据风水知识为人们择日、挑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关于阴阳平衡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能使人趋吉避凶。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空白的,因此,将这个词音译为“Fengshui”显然比较合适,读者联系上下文便能理解“风水”在中国的文化意义。

另外,对于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视情况结合多种译法,旨在帮助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如“根红苗正”一词,译文为“amem ber of the proletariat,red as couldbe”。

“根红苗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习用语,是在极左政策盛行的年代,片面强调家庭出身的说法,具有时代性。所谓的“根红”指的是家庭出身好,比如工人、贫下中农、军人等,这样的人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重视,而地主、富农出身的人多受到打击。译者按照语境,在此做出半意译、半直译的处理,将“根”“苗”等喻体省去,保留了“红色”这个概念。虽然“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义不同,中国人认为红色意味着喜庆和荣誉,而在西方人眼里则代表着暴利和血腥,但却向读者传达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源语语境信息,重现了源语的异域化风格。

例6.妹妹啊……我哭泣着,站起来,抱着必死的决心,像乌江边上的项羽,一步步逼向那些猪。[7]322

Little Sister! I was weeping as I stood up and walked straighttoward the rem aining boars,determ ined to fightthem to the death———my death.[8]342

例6取自小说中《猪撒欢》部分,自猪十六咬伤洪泰岳后带着唯一愿意追随他的母猪小花出走至一沙洲遭到野猪群的围攻,小花身负重伤并死去时的情形。原文将此时的猪十六比作楚霸王项羽,前有追兵,后临大河,死路一条,又失去了与自己心心相映的伴侣,宁愿拼死一战,将氛围烘托得十分凄凉、悲壮。而译者直接省去了这个历史典故,使得这个小说情节的感染力黯淡不少。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所采取的译法也不尽相同,如将“关帝庙”直译为“God of War Tem ple”,将“风水”音译为“Fengshui”,而又没有任何解释或说明来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除此之外,译者还采用半直译、半意译的方法,仍无法完全传达出源语文化。而译者对个别文化负载词的省译,也使得原文应有的意境完全丧失。

(三)敏感词汇的翻译

中国人在描述“性”和“死”等相关的敏感场面时,往往委婉地用“云雨之情”“颠鸾倒凤”和“归西”“卒”“驾鹤西去”等代之。葛浩文在对这些敏感词汇的翻译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灵活。例如小说在写到西门金龙与互助、合作两姐妹之间的关系时,用到了“夫妻之实”“云雨之情”[7]250,译文分别为“Their early bonds had early on been consummated.”“They sported among the clouds and rain.”[1]278译文将“夫妻之实”“云雨之情”等与性相关的敏感词汇的委婉语用“consummate”和“they sported among the clouds and rain”在英文中是对男女关系极为委婉的表达,意为“圆房、使完成”,对“云雨之情”则采取异化以及直译的方法。这样一来,译者既保留了原文中委婉语的文化特色,又确保了目的语读者在这种语境下猜到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例7.这个头顶一摞绿帽子的家伙,心地邪恶,自命不凡……[7]115

Hovering aroundus,the black-hearted cuckold in his green hatwho thoughtso highly of himself……[8]135

汉语中人们用“戴绿帽子”来形容一个妻子在外有奸情,译者在“green hat”之前加上了“cuckold”一词,与中国的“绿帽子”所指的意思相同。外国的读者便能借“cuckold”理解“green hat”的在汉语中的意思,也不会误认为胡宾当时真的戴着一摞绿帽子。

对于敏感词,译者或是半直译半意译,或是增译与直译相结合以便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既忠实地传达出了原文中委婉的语气,又不会使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

(四)长句的翻译

中英文表达中句子的结构是迥然不同的,汉语突出主题,且修饰语出现在定语之前。另外,汉语常用小句,经常出现多个小句、短语并列的情况,中间用逗号隔开,相互之间没有连接词,但结构联系紧密。而英语习惯突出主语,修饰语既可前置,也可后置,且要求词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并使用关系词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得不对此细心斟酌。《生死疲劳》的句式多变,结构复杂,有的句子字数甚至多达170多字,并列成分较多,有的节奏时时变化,或连用多个叠词、4字短语,或连用多句习语,一气呵成、洋洋洒洒、节奏感强。修饰语过长的句子在原文中也是随处可见。

例8.西门闹,第一次土改时,你的小恩小惠,假仁假义蒙蔽了群众,使你得以蒙混过关,这次,你是煮熟的螃蟹难横行了,你是瓮中之鳖难逃脱了,你搜刮民财,剥削有方,强男霸女,鱼肉乡里,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搬掉你这块挡道的黑石头,不砍倒你这颗大树,高密东北乡的土改就无法继续,西门屯的老少爷们儿就不可能彻底翻身。[7]19

Ximen Nao,during the firststage of land reform,you managed to getby with your deceptive petty favors and phony charity,but this time you’re a cooked crab that can no longer sidle your way around,a turtle in a jarwith no way out.You plundered the people’s property,you were a master of exploitation, you ran roughshod over men and had your way with wom en, you oppressed all the people,you are epitome of evil,and only your death will quell the people’s anger.Ifwe do notmove you,a black rock of an obstruction,outof the road, if we do not chop you, a towering tree,down,land reform in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will come to a standstilland the poorand downtrodden Ximen Village will neverbe able to stand up on theirown.[8]23

这是小说中洪泰岳当着众人宣布对地主西门闹的判决,语言抑扬顿挫,坚定有力,连用多个四字短语及俗语,语气强烈,十分具有号召力。由于洪泰岳之前的职业是敲着牛胯骨走街串巷地卖唱,因而这段判词恰好体现了他多年来形成的口才,为自己在西门屯树立了一个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形象。原文中四字短语、短句较多,语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递进,句子结构呈竹节状展开。译文将原文切分成三句。句式的节奏感虽没有原文强烈,但基本上忠实、顺畅地保留了原文的习语性和隐喻的修辞手法。

例9.暴跳如雷的柴油机上震落的油珠滴到他的脚指甲和脚背上,犹如粘稠的狗血。[7]259

Drops of oil from the generator spraying onto histoenails and the backs of his feet,looking like sticky dog’s blood.[8]286

葛译本调整了语序,将主语前置,定语后置,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在此直接省略了“暴跳如雷的”和“柴油机上震落的”这两层含义,而此时的金龙与黄互助丑事被发现,柴油机的剧烈震动与金龙内心的痛苦形成强烈对照。译文虽然使句子精炼不少,但没有了这两层含义,读者就感受不到这种对比,艺术效果也就被淡化了。

例10.但我当时采取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最愚蠢的方法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又是最聪明的办法。[7]393

What Iactually did mightbe seen by some as the epitome of foolishness and by others as the heightofintelligence.[8]403

原文中由于修饰语过长,又包含并列结构,对此,译文适当地调整了语序,将主语提前,使译文符合英语句式的表达习惯。

《生死疲劳》当中,存在大量的长句,且这类句子或是主语之前的修饰语较长,或是连用多个四字短语。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有较大差异,葛浩文先生在处理修饰语过长的句子时,通常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对原句结构进行了调整,便于英语读者的阅读,但并未传达出原文中特有的艺术效果。在处理连用多个四字短语或是成语的长句时,葛浩文先生又将四字短语分别译为多个小句,虽较为完整地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但失去了原文特有的凝练简洁的特点。

(五) 韵律的翻译

在《生死疲劳》中,作者多次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句式长短伸缩不定,节奏感强,体现了小说的民间特色。

例11.蓝解放,小顽固,跟着你爹走斜路。胆敢行凶把我打,把你抓进公安局![7]100

Lan Jiefang, you little toad, follow your Dad down a crooked road.If you dare come afterme again,I’llhaulyou down to the station house![8]119

原文中,蓝解放因为坚持与其父蓝脸单干,受到了其他孩子们的嘲笑和奚落。“小顽固”与“斜路”押尾韵,译者分别译为“toad”和“crooked road”。“toad”在英文中,既指“蟾蜍、癞蛤蟆”,也指“讨厌的家伙”,既押韵,再现了原文的艺术特色,又成为了同音多义的双关语,幽默感油然而生,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孩子们嘲笑蓝解放时的调皮捣蛋。

对于在原文中带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快板词,译者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归化译法,使得译文同样带有韵律,但并未与原文保持完全一致。总体来说,译文的节奏感相对于原文来说较弱。

(六)译文对原文在内容和结构上的调整

葛浩文先生十分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在尽可能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或删去一些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或对原文段落进行精简,使得情节单一化、紧凑化,降低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难度。但并非所有的删减都是合适的。比如,在小说的第十八章中,金龙突然倒地后迎春披一件破旧羊皮袄从屋里扑了出来,作者以蓝解放的视角开始叙述这件皮袄的来历时,情节出现了暂时的中断。文化大革命前昔,杨七在大街上吆喝着拍卖他的皮袄,他向张大叔、蓝解放等人热情地推销。在译文里,译者却偏偏省去了杨七向蓝解放推销的叙述,在杨七向张大叔推销羊皮袄之后,直接开始叙述西门金龙带人阻止在场的人们买卖,“金龙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也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这使得情节前后不连贯。

在小说的结构方面,葛浩文先生对句子和段落的长短也进行了调整,并且将一些过长的段落切分为两段,或将两段简短的段落合并为一段,以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在整部小说中,蓝解放、大头儿蓝千岁以叙述者的身份交替出现,并分别承担《驴折腾》 《牛犟劲》 《猪撒欢》的主要叙述人,读者可以很容易分辨出谁在说话。但在《狗精神》中他们叙述人身份的互换更加频繁,在第40章到49章中,每一章的叙述者的身份基本上都由一个人来承担,从第50章开始,蓝解放与蓝千岁便在每一章内频繁互换叙事者和倾听人的角色。为了使读者更清楚他们的身份,每当这种身份即将发生变化时,译者用一行的间距将两段内容隔开或用3个星号提醒读者。

四、结语

葛浩文先生对莫言《生死疲劳》的译介帮助中国现当代小说走出了国门。他十分尊重中西方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力求最大限度地让读者在译本中感受源语文化的意境。在习语、歇后语、敏感词汇、长句式的翻译中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并介绍给译语读者,体现了葛浩文先生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观。在长句的翻译上也保证译文适应英文的表达习惯,译法不受异化、归化的约束,而是采取一种灵活变通的手段,力求将小说人物的语气再现给读者。虽然没有完全再现出原文的文化语境,但可以说是瑕不掩瑜。同时考虑到国外市场的需求和读者的接受层次,为增强译本的可读性,对段落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其大量的段落删减令人惋惜,并在国内引起了争议。笔者认为对于葛译本的《生死疲劳》,读者应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虽然其在一些地方的译法有不足之处,但不能全盘否定。总的来说,葛译本《生死疲劳》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打开中国小说的国外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此后中国文学的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葛浩文西门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雪落西门
黄昏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
西门法官
巧上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