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纪吐蕃文化略论

2018-01-01 07:37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吐蕃岩画藏族

王 兰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对于“文化”的定义,学术界争论了数百年,给出了很多种定义。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他的这一定义影响了很多科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技能、社会经验、知识和风俗习惯等。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脑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包括思维、语言、哲学、道德、伦理、法律、教育、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学艺术等。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文化进行研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魅力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凭证,也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公元前1世纪对吐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对当时吐蕃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吐蕃的社会状况,同时更有利于了解现代藏族形成的文化基础。

一、时空划定

一些学者认为,吐蕃时期指公元7世纪到公元9世纪的吐蕃帝国时期,大体上是从松赞干布时期统一吐蕃各部到平民暴动、吐蕃帝国解体为止。而这其中吐蕃时期的划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7年第一世聂赤赞普时期,时间延续近千年,这段时间都被称为吐蕃时期。本文研究的正是处于激烈变迁中的吐蕃社会初始阶段,即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

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地理位置主要在兰州以西、南到巴蜀之地、西到黄河的发源地、北达今天的新疆地区,面积广大,相当于现在的藏族居住区,即青藏高原全部,黄土高原一部分[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吐蕃“雷雨风暴覆雪,每隔日有之。夏节气如中土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其草细不过三寸,牛马皆食之。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3]。当时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海拔高、空气稀薄,雨雪天气较多,天气寒冷,一些地区积雪终年不化。这里的人们从事畜牧业生产,饲养牛羊。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文化类型,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性格。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在雅砻地区有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也有从事游牧的牧民。

公元前1世纪,吐蕃社会正处于由原始公社制度向阶级制度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吐蕃在经历了“七天座王”“中二丁王”“六地善王”后,正处于“八德统王”阶段①由黄奋生《藏族史略》中的《古代吐蕃(鹘提悉补野)酋长世次表》可知,公元前1世纪正处于八德统王时期,相当于中国的西汉中后期。(主要有:洒朗森德、德杵朗雄赞、色诺朗德、色诺布德、德诺朗、德诺布、徳结布、德真赞。藏语称为“结布德解”,汉译为“八德统王”,这是历史上的八位部族首长)。这是吐蕃大转型时期,表现出文化的大繁荣。本文试图从藏医学、舞蹈、天文历算、岩画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二、各种文化因子蓬勃发展

(一) 藏医学

藏医学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远古时期的藏族先民中就已经有了医学知识。“随着生产的发展,后来开始有了‘子女生病,父母护理’的初期保健医事活动。……公元前246年,……人们探讨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医事活动经验。本教经文上也出现了‘药’的记载,以及对有些疾病初步采取药饵处治的方法,这就是藏医最早形成的基本雏形。”[4]478其实,在更早的时间,吐蕃就有了医药学的常识。“公元前六世纪象雄长松协伯弃希大师,用象雄文著《疗毒雍仲旋》。”[5]96在“公元前一世纪,能制手脚触之即可侵染,置人于死地的毒药。出现野牛角早产儿急救术。”[5]96

(二) 舞蹈

1.宗教乐舞

在吐蕃原始社会中存在着巫教,他们有自己的一些仪式。“藏语中没有‘傩’字,祭祀里的乐舞表演称为‘羌姆’,而‘羌姆’的原意是指‘舞’或‘跳舞’,并非专指宗教舞,后来由于约定俗成,专指寺庙及民俗中的宗教祭祀乐舞。藏语中早期把羌姆称为‘喇巴’,即降神或神灵舞,‘喇巴’一次也是源于本教。……除祭祀外,本教巫师善占卜,占卜时常配以跳神、巫术等。”[6]

由此可见,在公元前1世纪,吐蕃社会存在着本教,与巫教对立并进行着不断的斗争。宗教乐舞在这时期的存在,虽然最初是为了特定的宗教目的,但现今看来它也是一种舞蹈形式。

2.民间舞

在原始社会的吐蕃,存在着很多民间舞,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今天熟悉的锅庄舞,也称为果卓舞。“‘果卓’产生于原始社会,那时部落的人白天出外狩猎,晚上聚集在一起,引火取餐围着劳动果实,手舞足蹈,以示欢庆。比如‘兔子果卓’就是反映远古时期人们狩猎欢庆的一种拟兽舞。”[4]511这些民间舞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通过身体动作来进行心智交流的艺术活动。在很多场合中,都能见到藏族人们的舞蹈。

(三) 天文历算

天文历算是公元前1世纪吐蕃文化的又一组成部分,它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藏族历史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历算,只是当时比较简单粗俗。“在藏族古代史书《叶桑的故事》中就有公元前100年以前,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西藏山南雅砻地区出现了一位名叫其姆的信奉本教的‘纺线老妇之月算法’的记载。这位纺线老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注意观测天象,根据月亮的盈亏、太阳的移动、星月的推算得出‘年的成长主要靠太阳,月的推算主要靠月亮,日的长短主要靠昼夜’的结论,以及起暖风即为春,降雨水即为夏,熟果实即为秋,刮寒风即为冬。同时还将月分为上弦、望月、下弦、朔月。将时分作日出、中午、日落、天黑、半夜、天亮六个时段。六个时段为一昼夜。通过时段的划分,使人们对闰月重日、天地起源等天体现象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4]487

由此看来,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在天文方面有了较大的成就,特别是对月亮的观测,分出了几种月相,今天仍然沿用。这些都是劳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

(四) 丧葬事宜

从考古挖掘结果来看,这时的墓葬主要是土葬,也有火葬的遗迹。在众多西藏地区的墓葬中,“与列山墓地相比,林芝红光三对墓地、昌都石棺墓、结桑村墓地、普努沟墓地等似乎更具原始性,因此推测,这些墓地的年代早于吐蕃王朝时期,当属吐蕃时期,即公元前二世纪初叶以后”[7]。这几处的考古发现显示了这时期吐蕃丧葬的墓主要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圆形的,主要是在普努沟墓群中。葬具较少使用,主要是在普努沟墓群中有石棺,大多是侧身屈膝葬。主要的陪葬物是陶器,但在每个墓地中陪葬的数量多少不同,而且器皿形状图案不同,这反映了墓主的身份不同以及文化类型的差异和文化分期的早晚。

在考古挖掘中还发现了东嘎V区和萨松塘均有火葬的遗迹,但是规模较小。这说明了当时的西藏地区也有火葬,在发现的墓室中可以看出尸骨可能是在墓室内就地火化之后再掩埋葬穴之中。在九十年代挖掘的西藏扎达县皮央·东嘎遗址古墓群中,我们发现了西藏在距今两三千年的人类遗迹。在这些古墓中,带给人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人们在墓主尸骨和随葬器物之下,都铺垫着一层红色的朱砂,这是一种宗教仪式的印记,即让死者重生的意思[8]。

这时期王陵的丧葬习俗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吐蕃王朝之前的君王丧葬习俗带有一定的神秘感,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传谓七王迨子成长略能乘骑,其父等均依次攀授天绳,逝归天界,如虹消散矣。七赤陵墓在天空,神身无尸如虹散”[9],“一直到西藏最初之王聂赤赞普死后因天绳断,其子茹列吉为父建墓于青域达塘。其葬俗仍是不树不封,地面不留痕迹,以后有上丁二王之陵建在石岩或草坪上;中列六王陵建岩坪间;地德八王之墓建河中央;下赞三王墓建雪山领等传说”[10]。这其中可能有神话的色彩,由于考古尚未有相关发现,因此很难考证。在2000年浪卡子县查加沟墓葬中,发现了迄今为止经考古发现的唯一出土金器的古代墓葬。根据《西藏浪卡子县查加沟古墓群的清理》一文得出以下结论:“墓中金器多为服饰或体饰等实用装饰品来看,墓主可能为部落中的军事首领或其他具有较高身份等级的人物,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一般牧民有别。”[11]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处于转型中的社会已经有了阶级的划分。

(五) 文字

很多资料都记载着吐蕃这时期是“无文字,刻木结绳”,但在一些本教典籍中可知当时已经有了一种文字,那就是象雄字。这种象雄文字是古代象雄人的伟大创造。象雄人居住在西藏山南雅砻河谷,他们有着自己的王朝——象雄王朝。随着本教的传入,象形文字也传入青藏高原地区。象形文字成为后藏文字的科学化、普遍化和规范化的基础。

古人称这种象雄文字为“玛尔体文”。“著名藏学家南路布在进行了认真的考证以后,撰文指出‘苯教的一些史书说藏文来源于古象雄的玛尔文’。……藏族最早使用象雄文大概在聂赤赞普时期,后者更早一些。几乎所有的苯教史都认为,聂赤赞普时代,很多象雄学者来到卫地将苯教经典翻译成了藏语。如果那时没有使用玛尔文,就不可能翻译成藏语。不是说聂赤赞普开创了藏文玛尔体,而是在聂赤赞普以前藏族已开始使用古象雄的玛尔文了。”[12]

在松赞干布时期出现的文字是藏族统一文字的开始,不能认为在此之前就没有文字,不然很多史实很难记下。因此,在公元前1世纪,吐蕃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即玛尔体文。

(六) 岩画

总体上看,青藏高原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岩画中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人们从事畜牧和狩猎的经济文化类型。特别是位于班公湖北岸乌江乡的塔康巴旷野岩画,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宏大的一处岩画,包含了原始宗教的一些画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这些岩画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公元前1世纪时,藏民已经驯服了很多动物,并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如羊、马、鹿、牦牛、狗等。第二,宗教特别是本教信仰体现的尤为明显,自然崇拜也存在。“在塔康巴岩画中不难发现,有一类身形怪异、头(身)披插有羽饰、手持圆鼓的人物,他们以一种群体的形式,或以特别突出的个人形式(如立于毡毯中央)出现在狩猎及畜牧群落之中,……他们的身份绝不是一般的牧人或猎人,极可能就是早期本教中的做法巫师,以及体现自然崇拜(如生殖崇拜、动物崇拜等)观念的某种神灵。……塔康巴岩画所反映的与高原原始宗教有关的内容,是迄今研究西藏早期本教等土著宗教最直观的、最形象的资料。”[13]

在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岩画中,充满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岩画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存在的宗教情况。这是了解当时吐蕃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料来源,有着珍贵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三、结语

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社会处在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其社会形态正从原始社会形态向阶级社会形态进行过渡。由于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致使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奴隶主和奴隶这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在思想层面,本教成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逐渐建立。这些转变对文化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使其文化呈现出大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藏医学方面有简单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出现了解毒的良方等;在舞蹈方面不仅存在着宗教乐舞,还有民间的锅庄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天文历算方面,人们利用太阳、月亮、白昼与黑夜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的历法,特别是月相的观察和记录在今天仍然沿用;在丧葬习俗方面,土葬是这一时期主要的习俗,同时也有火葬的存在,并且在丧葬中可以看出这时期有了阶级等级的区分;文字方面主要使用象雄文字;在岩画方面,这一时期的岩画内容丰富,不仅能够体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还有本教的内容。

总之,公元前1世纪的吐蕃,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藏民族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医学、舞蹈、天文历算、丧葬习俗、文字、艺术等方面的进步,为日后吐蕃帝国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吐蕃岩画藏族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观岩画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