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使命

2018-01-01 15:13郭紫怡
关键词:文明意识人类

郭紫怡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国外生态文明教育

(一)德国的生态文明教育

1.兼容并蓄的学科领域

德国人良好的环境素养和较高的文明意识,与长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分不开的。他们选用多学科并进的教学模式,依靠校内教育资源,将生态文明文化融入到其他相关学科,使其成为教学任务,达到兼容并蓄的效果。

德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自然科学领域。在物理、生物等基本课程中,开设物理与环境课等,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够用实际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第二,形态学领域。在形态设计专业结合社会科学、结合自然环境知识;第三,植物与土壤学领域。比如森林环境学等,将农业、林业的专业问题,融入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第四,工程技术领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垃圾处理、废水排放等问题上,尽力减少生活中、生产中对环境的影响。

2.自成体系的教学系统

调查表明,德国40%的高校都开设了生态环境专业,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环境在每个时期的变化为依据,将爱护环境、社会和谐作为教育的宗旨,把相关知识的学科融合成系统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全面、深入的开展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德国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最早开设的是柏林工业大学,学校依托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师资力量在众高校中独树一帜。

(二)瑞典的生态文明教育

1972年世界首次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瑞典在实践环境保护方面成为全世界的领先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瑞典有1000所生态学校。瑞典能将生态环境教育发展为世界一流,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环境教育在瑞典在正规教育中虽然不是硬性规定,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涵盖了相关内容,可见瑞士政府的重视程度。

第一,以跨学科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瑞典在高等学府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到是学校开设的所有教学领域,把知识融入到学科中,而不是单独设立该课程。借助每一门学科独特的知识领域,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

第二,重视隐形课程开发。瑞典的高校虽然没有将生态环境课单独开设,但却在各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给学生启发和影响,使他们感受到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三)法国的生态文明教育

1971年法国教育部发布通告,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充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1977年,教育部《环境教育总指南》强调环境教育要在整个校园广泛宣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环境问题。

法国的相关教育为学生同时开设环境教育的单一课程和实践活动。他们会为学生提供实践经费,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并在知识讲授上融合社会科学等内容。教学方法抛弃传统教育模式,用跨学科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受教育者从各个方面和整体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单一的,只从某个方面解决问题。总之,法国环境教育注重全面的、全方位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与其他课程结合,是其一大特色。

二、高校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生态道德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中,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隐形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下,怎样树立生态理念,如何培养理性生态人显得十分重要。道德在这里包含的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大自然的利用与开发,人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生态道德教育要信奉道德观点,重视文明道德,用一言一行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首先要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态度;其次还要公正的对待生命系统。这是生态道德所关注的,也是其主要内容和诉求。尊重生命是生态道德中的最高行为原则,池田大佐指出:生命没有等价物,也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那些消耗资源,肆意开发资源的人,就是对生命的及其不尊重,当出现了生态危机,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必然影响了文明的延续和人类香火的相传。转变生态意识,停止为了获取利益而采取了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放弃利己主义,尊重生态规律,才能填补道德缺失,获得真正的发展与幸福。

(二)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生态教育的集中体现,掌握生态理论知识是高等学府培养理性生态人的首要任务,增强高校学生对相关生态知识的理解,用理论结合实践,树立主人翁意识,是高校生态教育的使命。

1866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提出“生态学”一词,这个概念是一种四维模式,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利用生态基础知识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康芒纳作为生态学家是这样论述生态学的:第一,宇宙万物之间密不可分,必然联系。复杂的生态网络,虽然可以自我调节,但是能力有限。人类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考验自然的承载力;第二,能量守能让我们懂得,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废弃物,比如二氧化碳对于人是废物,对于植物却是养分。只有能量平衡,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才不会失衡;第三,生态系统是通过万年的演化而来的,保持现有的生态系统,维持系统平衡,才能获得长期的繁荣和发展。肆无忌惮的破坏,带来的只是人类不愿看到的回应;第四,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类在自然界拥有主导地位,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为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是一味的索取,只能换来自身的伤痕累累。

康芒纳的观点为理性生态人的培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再将相关课程与生态基础知识完美结合,使大学生形成思想观念,养成文明举止,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的“三形论”是阐述人与社会关系与发展的著名理论。该理论从人际关系的层面论述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类低下的生产力是初级社会形态的表现,是由人类的依赖关系形成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对物质有依赖且物质交换频繁是第二个阶段的额“经济人”。第三个阶段,人类在生产力的促进下得到全面发展和很大提升,个性可以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一种科学的大自然改造方法,无愧于人类的本性。对马克思所阐述的人性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他所谓的本性,是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观点。因此,马克思所提出的该理论很有现实意义[2]。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

(一)高校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

响应国家号召,在高等学府进行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将生态教育与基础教育、传统教育相结合,摒弃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目前高等学府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新使命。

道德修养是高等学府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通过学习生态伦理知识,生态环境知识,生态法制观念,从而提高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具备解决问题方法,使高校大学生完成理性生态人的转变。

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而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要让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实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健康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传送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全方位进行影响与教育,实现自身的转变。

(二)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建构

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它是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对自然的认识,人的观念以及行为取向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和素质。它的特征包括:时代性和道德性。生态文明意识在生产实践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生态危机的出现,源于人类为满足自身追求而不停止的一味获取,威胁生存环境,束缚可持续发展。当大自然无力承载人类的索取,人类和自然产生了矛盾,生态意识被广泛关注。生态意识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片面的,而是站在长远角度和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使利益最大化。

总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和培养,是促进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的关键。大学生是生态意识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水平,不仅是高校的教育使命,更决定着未来的社会环境。

(三)高校实现理性生态人的塑造

把大学生培养成理性生态人,使他们达到人性的完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人类具有实践性,通过实践制造和使用工具,通过实践获取资源。人类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用自己的利己行为和利己思想,产生了生态危机。但是,生态危机并不是人类的初衷,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有限性导致了生态危机。

导致生态危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不能顾全大局、私欲膨胀、不顾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肆无忌惮的破坏资源,全然不顾地占有资源,终将面临的是难以自顾的生态危机。从古到今,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这是生态危机的导火索。人类总是认为自然是客体,自己是主体,为了满足主体的自身需求,大量消耗客体。总之,生态危机是由人性的危机带来的,只有对大学生进行人性教育,进行生态性培养,才能将大学生塑造成为理性生态人。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人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